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恨水在通俗小说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得力于他成功地把握了现代报刊这一文学载体;现代报刊对张恨水在小说创作的叙事方式、叙事内容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为报人身份的张恨水赢得了一个表达自己思想文化观念、抒发艺术才情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2.
现代报刊、稿费制度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基础。张恨水的小说无论是在叙事体制还是叙事趣味上。都带有明显的报章小说的特点和影响。现代稿费制度为张恨水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章回小说大家",其文学史意义不仅在于将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发扬光大,而且在于继承"以诗入小说"的传统,成功地使用对联这一艺术样式,将其引入小说创作,使对联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小说中发挥了审美功能和叙事、感事功能。对联与张恨水小说的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张恨水小说的美学特色。张恨水小说中对联的叙事、感事功能是对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通变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张恨水的小说虽然沿袭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 ,但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吸收了一些现代小说的叙事技巧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中国现代作家张恨水小说叙事模式的特点,并从民族、时代两方面探寻了潜藏在叙事模式背后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6.
五四现代作家对个体的审美观和主体意识的重视,凸显了现代风景叙事的主要特征。与传统小说中的由说话人所描述的风景叙事,平面式的故事情节所不同的是,个人的经验和实地的观察使得现代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开创了一个具有深层结构的风景叙事模式。鲁迅和张恨水以对生活中的具体场景的描写来表现这个时代的人生和社会的全貌,从而弥补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不足。二人的小说将景物叙写成功地纳入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版图”,为后来的风景、风俗叙写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鲁迅和张恨水分别作为新文学和通俗文学的两位大家,其作品中对风景和民俗等的描写体现了严肃文学和俗文学在小说创作中的雅俗取向。雅俗的真正界限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小说是一种融合古今、兼取中外、杂糅雅俗的现代章回体,在文类、叙事结构、叙事手法、语言等方面多有创新。  相似文献   

8.
张恨水小说创作是张恨水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文学表达,是对民族文化现代化的一种文学实践,它展示了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自我认同。因此,无论是作为现代中国民族文化叙事,还是作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学实践,张恨水小说创作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总结了中国现代作家张恨水小说叙事模式的特性,并从民族、时代两方面探寻潜藏在叙事模式背后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0.
张恨水小说是一种融合古今、兼取中外、杂糅雅俗的现代章回体,在类、叙事结构、叙事手法、语言等方面多有创新。  相似文献   

11.
生命意识凝结着诗人最丰富、最真实的人生信息,从根本上塑造了诗人的创作风格.本文以<秋明词>中的同名词<浣溪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沈尹默和冯延巳、晏殊、欧阳修三位词人的比较研究,试图解读沈尹默在<秋明词>中透射出的生命意识:纯真的人生哀愁.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很重视含蓄笔法的运用,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通过运用双关、谐音和析字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物寓意、欲言又止的笔法,产生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文虎是对《儒林外史》的评点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评点家之一,其所作的"天评"评语独具特色。在对《儒林外史》主题的认识较已有的"功名富贵"论有很大突破,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上,这相较于"卧评"、"黄评"来说有一定的进步之处。  相似文献   

14.
试评清代云南回民起义中的马德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德新是我国清代一位著名的回族伊斯兰学者和经师 ,他在回回理学和回族经堂教育方面均做出过重要贡献。然而 ,由于他在清代云南回民起义中的一段特殊经历 ,却为如何评价这位民族历史人物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史料 ,对马德新在云南回民起义中的作为进行了系统的考证 ,并以此为基础对他在云南回民起义中的行为表现进行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劳伦斯意象派小诗《秋雨》的音韵构成 ,发现其用字发音对比明显 ,且语音效果与诗文意境和谐统一 ,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 ,并进而推断 :其他语言 ,包括汉语 ,也应有类似情形 ,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6.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在企图表现自己“原始幻觉”的欲望下所创造的白日梦或幻想小说。作在作品中力图去追寻人性中的某种状态或某个形象,并欲将其视为是自己的“我”,从而揭示了人性个体所具有的幻想性和异化性。小说以凸现个体生命为指归,对人类深不可测的灵魂和人性之谜作一次大胆而谨慎的探险,“至深呼唤至深”是它的话语动力,对生存,生命的追问是它的基本态势,“始于性而终于爱”是它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曾经到西欧进行过教育考察 ,撰写过不少教育论文 ,并且在自己的庄园里创办过学校 ,亲自教书 ,其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和教学方法的独特性 ,已经显露出素质教育的端倪 ,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国光高举“当代红学”大旗,目的在总结六十多年来红学界的是非功过。“两种《红楼梦》,两个薛宝钗”,是他的“当代红学的宣言书”。他猛烈批判红学两个“凡是”派的代表周汝昌,深入论述高鹗的巨大贡献;批判周汝昌支持的红学丑闻“震惊人类的发现”,捍卫中国红学和中国学术的荣誉;与欧阳健论战,肯定胡适新红学和脂评本发现的重大意义,这一切都是为了中国“红学”健康地迈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19.
著名语言学家邢公畹先生在汉藏语系发生学研究和汉语研究方面成绩卓著,耄耋之年仍孜孜不息地进行着深入的研究,而且关注当前语言文字的应用状况,并发表了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是一位与疾病相伴一生的诗人 ,其病状、病期对他的整体文学有着重大影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眼疾”。白居易的视力障碍与他生来所具有的内省自照性格 ,加速形成一种契机 ,其结果使抒情与说明交织在一起 ,创作了多种表现眼疾的诗歌。把眼疾作为描写的素材 ,在从先秦到唐末的中国古典诗歌史中 ,白居易可谓是独领风骚 ,他从题材到素材吟咏了许多的眼疾表现 ,成功地扩大了自己在文学上的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