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在物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涉及到一系列社会科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其历史和功能的嬗变中蕴含着一种和谐发展的依存关系。今天我们强调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就是要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重合、研究方法的合流、研究成果的相互转化中。去正确把握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这种和谐发展的依存关系,从而去坚持它们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并重地位。  相似文献   

2.
文学与自然科学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门学科,但是它们并非没有联系。进入近代社会,敏感的文学家很乐意从自然科学中吸取营养。而自然科学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具有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它的进步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包括文学在内的一切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然科学教育的本质是个复杂的理论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地研究、探讨。为了弄清自然科学教育的本质,必须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一、自然科学教育产生和发展的依据 自然科学教育是生产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 在漫长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靠手工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因此,自然科学教育发展十分缓慢。这是因为,小生产是建立在经验和手工基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自然科学长期来呈现着相互对立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两者产生的共同原因和认识根源,是观察和解释自然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认识史上进行考察,可发现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宗教思想体系中也蕴藏着某种科学、合理的思想和命题。宗教在历史发展中曾多次自觉地起到了科学传播工具的作用,客观上对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注意吸取宗教与自然科学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是十分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关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问题,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手稿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哲学不能包办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指导;哲学与自然科学互相联系,互为补偿,势必建立同盟。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同盟。这是人们长期关心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学、准确、全面地理解恩格斯的这些思想,更好地开创新的历史时期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工作,以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本文拟结合人类认识史的事实加以分析,提出粗浅见解。一、哲学代管自然科学,站不住脚古代自然科学,由于生产力低而处于萌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4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一)坚持和发展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我们虽然有过曲折,但是在吸引自然科学家和哲学社会科学家进行革命、建设和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二)这种结合有多方面的生长点,从社会各个方面来考察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这个现代概念,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极重要的位置上来。(三)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同自然科学结合的最重要的生长点;吸取苏联批判摩尔根遗传学的教训,坚持“百家争鸣”,历史证明科学方法的研究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四)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一个是社会科学从自然科学吸取研究方法,一个是自然科学从社会科学吸取研究方法,为此,笔者对所谓反对“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论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自然科学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科学观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认为,人们为着在自然界里获得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里获得自由。在自然科学同阶级斗争及哲学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自然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但谁人研究和利用自然科学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但不能代替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自然科学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科学观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认为,人们为着在自然界里获得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里获得自由。在自然科学同阶级斗争及哲学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自然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但谁人研究和利用自然科学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但不能代替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9.
哲学同自然科学的结合是正常的,而和自然科学的分离却是畸形的。从十六世纪以来,哲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从大的阶段上看,就有着非常清晰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十六到十九世纪,以经典力学为核心和主要标志的经验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哲学上  相似文献   

10.
该文阐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辩证统一发展观 ;以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兴衰与共的发展历史和规律趋势说明 :邓小平关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论述 ,符合中外科学技术发展规律 ;强调以邓小平关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理论为指导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 ,对于加快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青少年启蒙教育阶段,科学与艺术就像鸟之双翼,缺一难以展翅高飞。它们从来就是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并且已经成为各自发展的强大动力。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因为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所以在基础教育中科学和艺术要携手并进,不能厚此薄彼。  相似文献   

12.
基于当下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良好机遇,依托安徽省所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资源禀赋,并就经济结构现状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分析研究安徽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便合理有效地利用本地区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从而有力地推动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美好安徽"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实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创新;二是技术创新。宋代的科技独树一帜,取得了辉煌成就。影响宋代科技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多种因素,其中,社会物质生产对科技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宋代的科技发展对中国社会及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了新知识和新手段,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分析,着重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协同共进的关系。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保障;另一方面只有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本对科学技术的内涵和分类作了说明,并阐述自然科学技术在什么情况下是生产力,社会科学技术是否是生产力应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以新的科技伦理精神丰富一定时代伦理道德的内容,以新的科技手段推动伦理道德建设,对伦理道德的进步产生积极效应;也可能引发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导致伦理道德的败坏,产生负面效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受到伦理道德的规范。以正确的伦理道德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是要科学认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辩证关系,同时赋予科学技术发展与时俱进的伦理道德视野。  相似文献   

17.
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已成为当今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也是一个对发展我国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国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但研究成果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们在如何有效地利用社科研究成果,推动人们思想解放,创造有竞争力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还存在重大的缺陷。社科研究成果转化是一个动态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要求科研机构和社会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研完成果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微观机制,又要求政府通过转换职能建立起研究成果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宏观机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科学与人文辩证关系观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同时也看到了其负面作用。因此,他们从科学与人文辩证关系上提出“自然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的观点。毛泽东着重强调科技的社会正面功能,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有力武器。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提出要使科学与教育、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调发展等观点。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并提出建构世界科技伦理体系的主张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等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包含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含义的“科学发展观”及“建构和谐社会”主张。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5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与人文辩证关系观。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面向地方经济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专业结构;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提供科学技术资源,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论科学技术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可以用来发展生产,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但是随着工具理性的一脉独张,它也会变成生产力和社会畸形发展的原因。如何防止科技对人的压抑和对大自然的破坏。使科技的发展同人的全面发展融洽一致,成为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