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之洞认为芦汉铁路的建设是振兴国力、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战略举措,该路的修建对巩固国防、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社会风气转变等都有重要作用。张之洞对芦汉铁路的筹建政策、筹款方式、线路走向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在芦汉铁路的筹建实践中,张之洞负责统领全局,并且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张之洞对芦汉铁路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
郑孝胥辅佐张之洞长达八年,参与百政,期间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一系列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参与了维新变法、东南互保、芦汉铁路建设等重要活动,从一介名士成长为一名纵横捭阖、勇谋善断的策士.在张之洞的赏识、提携下,郑孝胥初起政名,为以后的政治经历奠定下良好基础.但郑孝胥雄心大志,自负经天纬地之才,不屑幕吏之琐琐无为,终离张之洞而去.  相似文献   

3.
詹天佑自力更生建成了京张铁路,在中国堪称老幼皆知.而詹天佑于京张铁路修建前,还主持修建西陵铁路,人们却知之甚少.西陵铁路又称新易铁路,始于芦汉铁路的新河站,终于河北易县梁各庄,是为慈禧太后拜谒西陵所建.清代关内之皇陵,有东西陵之分.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的马兰峪,有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及其后妃们的陵寝等.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时称易州)的梁各庄,时建有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嘉陵及其后妃们的陵寝.  相似文献   

4.
芦汉铁路是我国铁路史上贯通腹地南北、竣工最早的一条长途铁路干线建筑芦汉铁路的资金来源不外乎商股、官币和洋债三项,按所占比例,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一、以官款筹建铁路的阶段(1889~1890);二、官款、洋债并用建筑铁路的阶段(1895~1906);三、以洋债赎回路权的阶段(1906~1910)。清政府对芦汉铁路的政策经历了由商办到官督商办的过程,在近代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这有其一定的历史合理性。而在官督商办下,举借外债,丧失路权,又带有时代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5.
津浦铁路借款合同评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津浦铁路借款合同评议姜新中国近代铁路体系的骨干线路大多是利用外资修建的,1887年的津沽铁路借款揭开了近代借洋款筑铁路的序幕,1898年芦汉铁路借款标志着大规模借款筑路的开始,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铁路借款都以芦汉路为楷模。1908年签订的《津浦铁路借款...  相似文献   

6.
作为晚清铁路建设的主要主持人之一,张之洞的铁路外债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进程.文章从铁路外债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让利争权的维权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张之洞的铁路外债观.让利争权的维权思想,体现了张之洞的国家主权意识.以夷制夷的制衡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晚清铁路外债受制于人、利权外溢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东南互保”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在“护馆”、“护侨”、“平定义和团暴乱”的名义下,派侵略军侵入我国华北。清统治阶级内部惊恐万状,各派势力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乃至各行其是。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东南督抚在清廷被迫“宣战”的情况下,却同帝国主义列强结成“东南互保”。本文试对这一历史现象,予以评述。一“东南互保”是由刘坤一、张之洞担任盟主,并在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支持,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从中出谋划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与湖广铁路借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05年粤汉路权收回后湘、鄂两省筹款自筑境内粤汉、川汉铁路的情况和当时两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力及对张之洞主持签订的湖广铁路借款草约等情况来看,当时湘、鄂两省资产阶级并没有独立筹款自筑粤汉、川汉铁路的经济能力;张之洞主持签订的湖广铁路借款草约也没有丧失铁路主权。因此,张之洞主持湖广铁路借款并非压抑商办铁路之举,也没有出卖铁路主权  相似文献   

9.
清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昌总督府,想见湖广总督张之洞,他送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片。 张之洞一瞧很不高兴,问门官来者何人。门官回答是一儒生,张之洞随即写了一行字:“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叫门官交给孙中山。  相似文献   

10.
作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领袖人物,张之洞力倡修路,并付诸于积极行动。在清朝末年主持或参与了多条铁路的修建,其修路的目的在于实现中国的富强,并以此贯彻于修路之始终。在此过程中,张之洞排除了许多困难,为中国铁路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他在铁路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于今仍有其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光绪年间,在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大力主张和积极筹措下,清政府对海南进行了一次取得一定成效的开发。这次开发,今人知之者不多,其成效主要是:1.琼岛道路基本开通,极为落后的交通状况大为改善。“大路12条,……已陆续照丈尺开通”,小路共开辟22条,均已与大路接洽,“全琼黎峒各路开通”;2.大片荒芜的沃地被开辟为良田。如张之洞说:“琼山之(?)帼塘,昌化之大聘村,临高之番岖等处地方,开垦  相似文献   

12.
作为详务运动后期的领袖人物,张之洞力倡修路,并付诸于积极行动,在清朝末年主持或参与了多条铁路的修建,其修路的目的在于实现中国的富强,并以此贯彻于修路之始终,在此过程中,张之洞排除了许多困难,为中国铁路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他在铁路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于今仍有其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读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人们往往会产生疑问: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同盟会,把武装起义的重点放在华南沿海地区,为什么辛亥革命却首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起义策划重点的武汉爆发?为什么武昌起义在没有同盟会领导人指挥的情况下,一炮打响获得成功?1912年,孙中山应黎元洪的邀请到达武汉,在游览张之洞的祠宇奥略楼时曾说过:“以南皮(张之洞是直隶即今河北南皮县人,时人称之为“张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张之洞的幕僚辜鸿铭也说过:“民国成立,系孙中山与张香涛(张之洞号香涛)的合作。”在清末中…  相似文献   

14.
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模仿西方的系统学制,它的指导思想是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张之洞徒袭西方近代教育制度之皮毛,力图将中国近代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设防于纲常之屏障中,他那“永不悖经义”的教育思想,实质上是阻碍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最后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学校在经过与有关专家的反复论证后,植根“铁路”厚重的历史,挖掘出了“铁路”丰富的精神内涵,即“铁路之史——与时同行;铁路之道——双轨并行;铁路之线——行者无疆;铁路之力——勇往前行”,提出了打造“行”文化品牌,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大内,内阁大库的简称,在故宫午门右侧东华门内;档案,指明末至清代数百年列朝的公文,包括制诏诰敕、圣训实录、题奏表笺、外交函件等,各朝政策实施后归档,经多年积累,内阁大库档案已汗牛充栋。大库因年久失修,宣统元年(1909年)屋坏,档案移至文华殿西廊露宿于外。其中除部分价值较高的藏书转交京师图书馆外,余下档案,以“旧档无用”奏准焚毁。当时张之洞是军机大臣,分管学部,罗振玉作参事,受张之洞之命收书,罗见这些档案后觉得十分珍贵,力请张之洞奏罢此举,呈文收起档案,移交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督粤倡廉平议唐上意在清代,张之洞有“贤督抚”之称。他能够得到这种赞誉,除了为官能够迎合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旨意之外,还与他的操守、才能、政绩有关。在操守方面,为政清廉是他的风范,得到多方面的好评。《清史稿》本传评价他“任疆寄数十年,及率,家不增田一...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湖北就有着“唯楚有才”的美誉,教育水平长期处在中国的前列.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沿海地区的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相对而言,此时的湖北教育已经滞后于其他许多省份.1889年晚清名臣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在任职的17年里,他改造旧学堂,创办新式学堂,大力提倡留学教育,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湖北教育呈现出蔚为大观之势,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北成为中国之教育强省.此文旨在探讨张之洞的兴学对晚清湖北教育发展的贡献以及这种发展对湖北乃至全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的思想源流。“中体西用”说是洋务派的思想纲领。这一主张并不是张之洞首先提出的 ,它的产生与发展有一个过程。 186 1年 ,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中提出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 ,可以说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发端。此后 ,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人都进一步论述了这一主张。他们的思想 ,特别是“器可变而孔子之道不可变”的思想 ,很快被洋务派承袭过去 ,成为推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纲领 ,李鸿章、曾国藩无一例外都是中体西用论者。继李鸿章、曾国藩之后 ,张之洞在…  相似文献   

20.
广东广雅中学的前身为广雅书院,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建于1888年,至今已有105年的历史.广雅定名,取自“广者大也”、“雅者正也”之义.其旨意是要培养学识渊博、品行雅正的人才.广雅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生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广雅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大批仁人志士和革命者,1937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同志到校演讲,称广雅是“一间制造民族革命战士的大工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