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作为班主任要让学生明白:班级即社会,但是班级又不同于社会,因为在班级中学习生活的是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所以在班级中是允许孩子们犯错的。在错误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做事。  相似文献   

2.
首先,我对“班干部”这个词持点“异议”。我不赞成用这个词是因为它可能让一些学生从小养成“自己是个‘干部’”的意识,进而形成对权力的占有欲望。但考虑到这是目前的通俗用语,所以,本文中仍暂时沿用。现行的学生“班干部”制度起于何时?未曾查考。粗略想来,其历史恐怕不短。应该说,在班级教学的历史上,班干部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他们是班主任的重要助手,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力量。但是,班级这个“微型社会”不能不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今天社会用工制度、干部制度、考任制度等等都在发生较大变革的情况下,这一制度显然也…  相似文献   

3.
翟杰 《中国德育》2013,(19):68-70
在现代班级管理模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一个班级和谐发展的有效动力。因此我认为,多角度、多样式地开发班级资源,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扮演班级的规划者、管理者、执行者与反思者等多重角色,可以建构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近几年来,我与青春六班的孩子们一起不断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班级小机构,让学生们在班级里亲身体验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角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最终达到提升班级自主管理效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好学生”,怀着这样的教育梦,参加工作以来,我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关心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以身作则”影响学生。教育事业像一座长桥,通过它,学生跨向理想的彼岸;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学生们相互关心,一起成长;学校更像一个小社会,需要教师始终怀揣坚定的信念,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成熟地迈向大社会。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好学生”,我在班级管理、教学和德育等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沈晔 《江苏教育》2023,(38):42-43
劳动可以创造美、润泽心灵。班主任应深入剖析劳动教育的内涵,将班级文化建设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以自身的劳动引领学生的成长,全力打造“以劳育心”班级样本,让劳动教育在教室“生根”。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如果可以选择的话,都不愿意生活在不受欢迎和不被喜欢的地方,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进入一个班级的时候,可以很快感受到这个班级是否喜欢自己、是否愿意接纳自己。班级环境对于成长中的学生非常重要。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管理好班级,更重要的是建设一个卓越的班级,让学生体味到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美国的管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对建设卓越班级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管理中的心理效应,从大处来说,可以适用于社会,从小处来说,也可以浓缩于校园。校园是社会的一部分,那么对于校园的主体——学生来说,这样一种在全社会产生微妙效应的潜规则同样有其妙用。本文拟在阐述“人际互动效应”“鲶鱼效应”“共生效应”这三种效应的同时,试图通过营造班级的三个“圈”——“互动圈”“竞争圈”“共生圈”来优化班级环境,提高班级管理实效。  相似文献   

8.
班级并非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从实体角度,班级是教学的物理场所;从社会学角度,班级是“社会的缩影”,是学生社会化的场域,通过控制与交往完成了学生的“准社会人”过程;从教育学角度,班级具有生活属性,班级生活的El常性和教育性促使班级成为道德教育的沃土,在“知性德育”到冲击的今天,开发班级生活的道德空间和育人功能是应然诉求。  相似文献   

9.
徐平利 《教育导刊》2004,(19):25-27
班级具有“准社会”特征,它是社会结构的一个节点。通过班级准社会化互动,班级成员可储备将来直接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能量。为了形成理想的班级准社会化,建议进行“班级导师制”探索,设立班级“四套机构”,实施“四种能力”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改革的浓烈气氛中,教师教学灵感的不断进发。学生智慧火花的激情点燃,使我对班级管理产生了强烈的反思,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应该“退一步”,让学生参与“进来”,“活动”起来,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自己管理班级事物,也使整个班级“更精彩”。下面是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小做法,现在把它整理出来,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11.
调整班级人际关系,应改善不良人际关系,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人际关系。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调整班级人际关系呢? 在班级中形成新的交往结构 班主任是积极构建班级学生交往的立体网络,为帮助后进学生,可以在班主任指导下,开展‘你手拉我手,共同往前走”的一帮一的活动;为帮助贫困学生,可在班上开展让“集体充满爱”的活动一通过这些活动,积极指导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如开展对校园热点问题的讨论,可组织开展班级之间辩论赛,对诸如“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学生应不应该穿校服”进行辩论、探讨,让学生自己组织辩论活动;如开…  相似文献   

12.
在任何一个班级里,有让老师骄傲的“三好学生”,也少不了让班主任闹心的“问题学生”。怎样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笔从多年的实际工作中深深地认识到,给“问题学生”留面子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如今,“和谐”成了社会上的高频词,它反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谐校园”等流行词应运而生。作为班级也应该创建和谐班级。于是,作为一个班主任,我对如何创建和谐的班集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和谐的音乐能使人心旷神怡,和谐的班集体能使学生乐在其中,也只有和谐的班级才能把所有学生的个性张扬,为“人”的成长提供平等、民主、团结的环境。也只有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才能让和谐来美化每个学生的心灵,让和谐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里有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它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提供了集体生活的环境。因此.营造和谐的班级,能使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得到熏陶和锻炼.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参与和奉献──我抓班级管理的两大主题唐徕回中章朝阳学校中的班,可以说是一个班级社会.班主任作为这个“小社会”的全面负责人,在实施班级管理中,既要科学,又要民主;既要把学生当作接受管理的对象,更要把他们当作管理的主人。这样,班级就能迅速形成一个富有凝聚...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市香坊区轴承厂某子弟中学某班老师重金奖励“举报者”的做法,可以说是比较拙劣的。就一般情况而言,在一个班级中尤其是在课堂学习中,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举报”或是“告密”的事情。这是因为,班级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微观环境,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老师肯定能发现,能看见,也能采取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如用目光注视、提醒等。这无须依赖学生的报告,也没有必要让学生来报告。因为老师在课堂中还承担了秩序员的社会角色,维持课堂秩序、使教学能够正常进行,这是老师的份内之事,也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把自己应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樊健 《江苏教育》2023,(34):57-59
班华先生的实践德育、整体育人思想引领着一线班主任创新班级教育、做自觉道德教育者、享受道德人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多维体验中自主建构道德生活,实现自觉成长;联动学校、家庭、社会建设班级教育共同体,有助于提升班级教育合力;进行“融和德育”的实践探索,有利于优化班级教育生态,帮助师生共享道德人生。  相似文献   

18.
马永辉 《宁夏教育》2009,(10):15-15
1.让学生找到心理归属。在一个新班级的初建阶段,如果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有“归属感”,也就是让学生“心有所属”不再对班级有游离的感觉,这对我们平时所说的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一种很好的铺垫。每一个学生对班集体有了归属的感觉,班级的成长和积极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众望所归。怎样才能让初次进入新集体的学生围绕在班级的周围呢,我采取过以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学期,新开始,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教师在与学生的最初接触时间内就能牢牢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喜欢我们,喜欢上我们的语文课,会让以后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接任新班级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星期的短暂接触,讲究一点小策略,让学生对我们和语文课“一见钟情”,以期达到让他们“爱上语文,爱上你”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辉东 《成才之路》2014,(21):28-28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还是“垂衣拱手,无为而治”呢?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必须要建立严格而详细的班级规范,让学生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从而让他们自我约束,彼此监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早日成才。而班主任在整个班级管理中,只要做好引导监督,让学生按照自己指引的方向前进就可以了。也就是说,班级管理,不是班主任去管,而是让学生自己管自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主任仅需教会学生怎样管理班级即可。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小组的建设尤为重要!首先,小组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竞争精神。一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不管教师安排的任何任务,小组成员都希望能保质保量提前完成,小组之间成了竞争的关系。中学生处于争强好胜的年华,都非常关系自己小组的荣辱,时刻想着为自己的小组争光,产生了行动的动力,这比教师千叮咛万嘱咐管用得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其实,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