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英国王权是以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日耳曼王权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严格地讲,日耳曼王权在塔西佗时代还没有出现.在随后的蛮族大迁徙中,王权逐渐在战争中确立,那时王权还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大约从8世纪开始,国王不再只是军事首领,王权出现新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基督教因素也逐步渗入王权之中.  相似文献   

2.
有限王权是中世纪英国一个重要的政治现象.古老的日耳曼传统是有限王权的历史根源,法律至上的制度与观念是有限王权形成的基础,教俗二元权力体系是有限王权的根本保证.从这三个方面剖析这一重要的政治现象及其原因,有利于加深对英国政治文化传统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笔下,亚细亚所有制是原始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形式,是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的原型,具有普遍意义。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这三种所有制在形式上不同,但本质上相同。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这三种所有制与奴隶制和农奴制有本质差别。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这三种所有制不等于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生产方式。同时,亚细亚所有制没有被奴隶制和农奴制败坏,且长期存在,直到19世纪,这与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被奴隶制和农奴制很快败坏的那种社会形态有明显差别。因此,古代东方社会与古代西方社会在马克思笔下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
从整体上看,王权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中国思想从其商周初创到春秋时期的诸子争鸣都具有王权主义倾向。王权主义主要体现在:君主“五独”(天下独占、地位独尊、势位独一、权力独操、决事独断)观念具有普遍性和控制性;天、道、圣、王“四合一”,天、道、圣成为王的护身符和最高证明;在对君臣关系的认识上,君尊臣卑是传统思想的主流;在君主与士人、“学”的关系上,帝王控制了士人的多数和“学”的主流,也控制了社会思想文化的主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代表真、善、美的纲纽性概念都被用来神化和美化君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57—1858年所撰写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曾明确地提出过一个有别于他的晚年构想的世界历史理论,即人类社会要经过共同体——市民社会——未来共同体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在本源共同体的三种类型即亚细亚、古典古代和日耳曼当中,只有日耳曼才能必然地走向市民社会,而亚细亚则根本无法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这一转变。但是,1978年以后中国已经内发地出现了劳动和所有的分离等日耳曼式的因素,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当代中国正在走着一条日耳曼式的发展道路。因此,现阶段我们需要将中国的发展道路的解释框架从马克思的晚年构想转移到《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上来。  相似文献   

6.
西欧社会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程中,是罗马因素抑或日耳曼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现仍在争议.我们认为在这次划时代的转变过程中,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是交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者互为影响互为支配的,但不排除在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某一方起的作用程度与大小之差异的.  相似文献   

7.
经典作家笔下西欧封建主义理论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依据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三个分期,介绍了经典作家在这三个阶段关于“封建主义”的若干论述,旨在说明:在经典作家笔下,由于原始社会残余有惊人的坚韧性和耐久性,因而,西欧从古代向中世纪过渡时,最初的阶级社会不是封建社会,而是与原始社会残余日耳曼所有制或马尔克有密切关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因此,日耳曼所有制不等于封建所有制,征服结果不等于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综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法国旧制度下的高等法院以对抗王权而著称,但它的职能决不限于政治方面.以往的研究过于强调高等法院与王权的政治斗争,对于它所承担的社会治理职能却很少关注.研究发现,高等法院具有广泛的社会治理职能:从监管公共卫生到监督生活必需品供给,从管理行会到监控乞丐,几乎无所不包.这些职能的主旨是要维护公共秩序与社会稳定.此外,高等法院还把控制城市贫困人口当作自身的重要任务.法官们积极参与收容机构的兴建与管理,以遗赠的方式救助穷人.随着法国绝对君主制的发展,高法法官的治理职能逐渐受到行政官僚的挑战,由此加剧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考察高等法院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有助于认识旧制度下司法贵族群体的社会角色,有助于理解高等法院与王权之间既冲突又合作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依附型合作"是笔者借鉴政治社会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而构建的一个概念,它为我们分析儒士在传统社会的政治角色与政治功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古代中国,儒士自始至终对王权的合法性、神圣性高度认同,但与之同时,儒家又认为自己是王权政治良性运作的支撑力量,是王道政治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从而是专制王权当然的合作者。专制王权的依附型合者是儒者对自身政治角色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间喜剧》的序幕, 《高老头》通过对拉斯蒂涅“蜕变”过程的描写,展现出了一个热情、真诚的没落贵族青年被资产阶级金钱观腐蚀后逐步走向堕落的过程.关于他蜕变的影响因素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包括家庭因素、伏盖公寓的环境和里面人物的因素以及圣·日耳曼街区里富人的因素.这也是三个对他影响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英国的军役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发动对外征服战争或保卫在欧陆的领地,中世纪英国战争频仍。但是英国没有常备军,国王采用多种方法征调军队,包括传统的封建骑士军役、外国雇佣兵和货币采邑军役、民军以及契约军役等军役制度,这些对后来英国的军役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自觉行为,它一开始就是一种较完善的两极制的地主土地私有制形式;西欧封建土地制度则一种自发形成的比较原始的等级土地所有制。两者间的特征差异决定了16世纪前后它们能否随社会转型而顺利完成自身的转型。占有权看似不稳定的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在社会转型时期没有完成自身的转变,倒是占有权长期处于凝固状态的西欧封建庄园土地制度顺应了社会的转型,完成了封建农业向近代资本主义农业的过渡。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土地制度,着重阐述了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关系的演变,并剖析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演变在封建社会不同时期发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Japan in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as still a conservative, feudal, backward country. The Emperor was nominally the highest ruler, but actual power was in the hands of the hereditary shoguns. The seat of government of the shogunate, known as the Bakufu, was located in Edo (what is today Tokyo) and was the highest organization of political power in the country. The shoguns were the largest feudal lords, as they occupied around one-fourth of all the land in the nation, including important areas such as Edo, Osaka, and Nagasaki. The feudal lords under the shogunwere called daimyo (lords) and the daimyo's domains were called han. The daimyo were subordinate to the shogun and had certain military and other sorts of obligations toward the shogun, but within their own domains they had authority over military affairs, administration of government, and collection of taxes and thus possessed a large degree of autonomy.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学角度,以中国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了科举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的政治功能。结论是:科举制的本质是以国家考试形式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发挥的政治功能,统治者达到了治国安邦,保持社会稳定的政治目的,较好地满足了中国封建社会官僚政治的统治需要;成为中国历朝统治者治理国家,巩固统治地位,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政治秩序的重要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是指政治社会。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世纪不存在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市民社会。中世纪末期出现了从事商品经济的市民阶层,即第三等级。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专指在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个"脱国家脱政治的领域"。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地带,它由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是国家权力体制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是衡量一个社会组织化、制度化的基本标志,具有独立性、制度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农村合作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合作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农村经济政策,贯穿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整个过程。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是当时社会经济、思想理论和政治斗争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运动的发生、发展,经历了理论准备、展开、推广、全面发展和结束诸阶段。农村合作运动是对旧式经济格局的一种冲击和突破,但是由于合作运动没有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当时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下,它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具有封建性质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从刘邦定陶即位,到平定异姓诸侯王,与大臣共立“白马之盟”,可视之为汉初政治模式的调整时期。这一时期,就其政治形势而言,刘氏皇朝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与军功集团分享政治权力,军功大臣又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和可能与刘氏进行政治合作和分享政权,这是汉初政治体制创立过程中的首要问题。“白马之盟”所定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非有功不得侯”的政治原则,是刘邦与他的核心层军功大臣之间的一种政治契约。它一方面保证刘氏宗室的皇权以及分封同姓为王的特权;另一方面保证了军功大臣阶层可以因功封侯并在汉皇朝政治中的保持其政治支柱的地位;通过“白马之盟”建立的这种政治模式又是对古代分封政治传统的有限继承。若就其对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影响而言,“白马之盟”后确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国并行的政治模式,甚至可以说是为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了基本的范式。  相似文献   

19.
从《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三国彼此问的政治军事斗争,阐释封建皇朝是个诸种社会危机的庞大载体,皇权专制的封建统治使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部历史形成一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亦即由治而乱、由乱而治的周期性恶性循环的客观过程。  相似文献   

20.
泰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国的封建社会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基础上直接演成的,在泰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之前.今天泰国这片土地上并没有经历过一个奴隶社会的历史时期。在泰国的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或王有制,最高土地所有者被认为是国家,而国王就是国家的人格化。在土地王有的前提下,国王自己直接占有着一部分土地,其余土地则以分封的形式分赐给为国王服务的大小领主。这就是泰国早期历史上的“食邑”制。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泰国的封建关系为一套更具体的“萨迪纳”制所固定下来。不过,尽管土地占有形式在不同时期略有差异,但在泰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以土地王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关系的基本特征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