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写的一篇力作,小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主人公孔乙己一生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在教学中,我运用对比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清晰地勾画了“孔乙己时代”的芸芸众生相.通过一系列对比.揭示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将可悲的世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3.
张新 《甘肃教育》2011,(14):61-61
鲁迅在《孔乙己》中,运用多姿多彩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毒害,并成为牺牲品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孔乙己。对比手法的运用是小说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4.
丁举人在《孔乙己》中是一个未出场的人物,是虚写的形象,其作用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深化对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批判 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本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后果如何,单靠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是很难加以全面展现的,而丁举人这一形象的设置,则起到比照、补充的作用,会更加深刻地展现出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特征的实质。 在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是一个值碍重视的社会力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总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又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通过勾画封建主义社会的芸芸众生相,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痛苦。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具有矛盾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6.
朱强  郑园林 《考试周刊》2014,(16):25-26
<正>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从微观的角度写了一个下层知识分子遭受践踏、凌辱,完全失掉人的尊严,最后被社会吃掉的悲剧。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善良、儒雅,却善良得迂腐、儒雅得可怜。许多人认为孔乙己的死是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笔者认为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固然有弊端,但是把孔乙己的死因完全归咎于封建科举制度有些不妥,笔者认为对孔乙己的死负最大责任的应是他自己。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固然对一个  相似文献   

7.
江新权 《阅读与鉴赏》2008,(1):33-33,32
孔乙己是个悲剧人物,造成他这种悲剧的原因不只是封建科举制度,更有封建社会那种世态人情。在小说中,生活在孔乙己周围的人物对他非但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无一例外对他有一种悲凉的冷漠,这种冷漠的世情也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结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这篇小说,作者鲁迅先生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教育下灵魂被扭曲的读书人形象,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通过详细阐述了孔乙己的语言,进而对孔乙己扭曲的灵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一个牺牲品。那么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总的来说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的说,有如下几点: 第一,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对孔乙己的戕害。科举制度使读书人死读经书,追求功名利禄。在封建社会里,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犹如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都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都软弱无力,都空虚麻木、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这两个人物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高璐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11-112
美国作家海明威以擅长塑造硬汉形象而著称于评论界,但这并非意味着他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短篇小说《雨中猫》与《白象似的群山》中,海明威将他的女性人物置于与其男性伴侣冲突的混乱当中,意在指出女性困惑的根源。海明威批评了那些以自我为中心,将女性看作是纯粹的附属品的男性,以同情的笔调描写着女性的欲望。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社会对自由主义的研究中,英国思想家伯林把"自由"理解为"消极自由",并且这一定义被广为接受.斯金纳教授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批评,并且通过对思想史的"知识考古"提出了"自由"的另一种定义,只有在共和的政治体制下,我们才能够获得自由和保有自由.这样,斯金纳就打破了人的"自由"与政治体制没有联结的"消极自由"观,希望在"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结合中来保有我们的自由,避免受到强制和奴役.  相似文献   

13.
"我"是小说中的一个次要人物,但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作者借"我"表达了对年轻的贞贞的同情和对霞村(解放区)依然存在的浓厚封建意识的批判。在霞村津津乐道的咀嚼贞贞的痛苦时,"我"站在了霞村的对立面,举起了人性解放、妇女解放的大旗。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北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殿试中乙科。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权知礼部贡举,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作为一名科举的成功者和管理者,其《东坡集》《后集》等著作记录了苏轼独特的科举观,在中国古代考试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研究者均认可吴汝纶当年应允出任了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一职。据笔者考证:吴汝纶并未应允就聘;吴汝纶并非以总教习身份赴日本考察学制;吴汝纶未应允就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个人、家庭的特因,更有国家教育体制的共因。  相似文献   

16.
"野性"这一概念是苏轼本人概括出来的自我性格特征,是其"满肚子不含时宜"的外在表现.其表现特征就是不慎言语,任真而动的"疏狂".由于苏轼疏狂的野性,便塑造了他那脱俗的高尚人格,为东方朔的"朝隐"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其在文艺创作上表现出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哲学有四大特点;机械论,还原论,主客二分论,膨胀的理性主义。玻姆的哲学具有浓厚的后现代精神,属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玻姆用他的整体论(有机论)批判并取代近代哲学的机械论,用他的“意义理论”和“体-意”批判并取代近现代哲学的还原论,提出“隐卷序”理论来超越传统的主客对立,建立合理的理性主义以超越膨胀的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政治抒情诗,把个人的遭遇寓于国家社会之中,对唐帝国内部各种社会危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示了自己深深的忧虑.  相似文献   

19.
在诸多柳永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关汉卿的杂剧《谢天香》独出心裁。落魄一生的北宋词人柳永在关汉卿的笔下居然成了春风得意的新科状元,这一有意为之的艺术处理,实际上折射出包括关汉卿在内的元代失意文人的一个普遍心态——对科举取士制度的深深怀念。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一辈子坚持参加科举考试而又不因此失望痛苦或精神变态,这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他并非将某种特定的目的付于科举考试和把儒家经世济民的理想寄望其中,他只是将之当作生活本身来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