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创作出《一地鸡毛》《手机》等作品的刘震云以幽默、智慧的文字著称,但他自小的愿望不是当作家。而是想做厨子、唱戏的和小学老师,他后来能够成为著名作家,这跟故乡对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时尚人物     
《中国新闻周刊》2003,(46):88-88
刘震云:两个《手机》的背后 作家刘震云的新作《手机》12月5日面市,改编自这部小说的贺岁片《手机》也即将上映。小说未写完,刘震云就去为电影编剧,如今小说倒抢先电影一步面世了。刘震云认为,《手机》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飞跃。  相似文献   

3.
作家眼里的记者们─—从刘震云小说《新闻》谈起曾伯炎新闻,这面镜子,总是敏感地映照着社会的全景,却很少有人来映照它。新闻工作者刘震云用文学手段,偏偏把新闻界作映照对象,发表在《长城》上的中篇小说《新闻》,就像在“家”中的巴金熟悉家中的故事与人物,将新闻...  相似文献   

4.
从早期的《官场》《一地鸡毛》到书写历史的故乡系列,再到近期的《我叫刘跃进》和《一句顶一万句》茅奖盛誉之下刚刚出版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莲》,戚戚小民与巍巍官场一直是刘震云小说最常被解读的角度.在这一主题的作品谱系中,《我不是潘金莲》对民与官这一体两端的书写无疑达到了巅峰. 故事讲述村妇李雪莲拿着一纸在她看来是假的离婚证,为了把假的说成假的,从县里告状到市里,再告到首都北京,极其郑重地折腾了20年,一场家事竟在官场的漩涡中扶摇直上,变成了国事.  相似文献   

5.
任梓茹 《今传媒》2016,(1):122-123
提起当代中国电影,姜文无疑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导演,他那激情四射的个性化表达方式通过荧屏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冲击,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到《太阳照常升起》每一部作品都被烙上了独特的"姜文式"印记.本文将试图对姜文早期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充斥的大量符号、意象以及隐喻进行解读,展现具有其独特风格的碎片化影像世界.  相似文献   

6.
刘震云策略性地写了一个上访的故事。上访和拦访的过程混杂着荒诞、无奈、悲哀和幽默。但这不是反腐报告文学也不是官场政治小说,作家想写的是中国人生活背后的逻辑"其实不是我要幽默,生活就是这样。"聊到新书的细节时,刘震云说。三年后,继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一句顶一万句》,他的新长篇《我不是潘金莲》出版。刘震云自己说,这两本书算是"兄妹篇",不是一个故事,但背后的"理儿"是一样的。《我不是潘金莲》是一个类似于"打怪升级"的故事,讲述了李雪莲因与自己丈夫假离婚成真,继而被同村人误解之后,选  相似文献   

7.
姜文是新生代电影导演中不可多得的怪才,他虽然仅仅有四部作品,但是每一部都深入人心,都是人们热议的对象。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单向度的扁形人物形象。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就是如此,但是《让子弹飞》却不意味着就此结束,更重要的是他总是以一个纯爷们的姿态出现,他塑造的男性形象都带有浓厚的姜氏色彩。文章讨论姜文导演作品与西方电影中男性形象的比较及其借鉴之处,主要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分析。于此我们发现了姜文导演的电影作品中的男性,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指,而是一个多义无法简单概念的象征。姜文的电影作品深受世界电影的影响,我们仅仅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与《美国往事》中可见一斑。姜文的高超之处在于:以他人之行塑我之气。他借鉴了国外众多经典电影中的镜头语言,塑造出的却是一个个充满中国文化气质的男性形象,这是值得中国电影学习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8.
从《鬼子来了》开拍到现在,姜文和这部电影一直是媒体的关注焦点。虽说整个片子的后期制作都已经完成了一段时间,不过究竟什么时候《鬼子来了》能和观众见面还是个未知数。还好现在能让姜文坐下来仔细说说“鬼子”到底是怎么来的?  相似文献   

9.
有关方面人士透露,陈道明、杜宪伉俪双双退出《北京人在纽约》剧组,在官面理由外别有隐情。陈道明与《北》剧一号男主角姜文虽同出中央戏剧学院师门,但戏路不大一样,因此配戏之时难免有不和谐之感,加之陈道明所饰二号主角戏本来就少,又与姜文出色而充分的表演相比,更使陈  相似文献   

10.
王雁 《报刊之友》2014,(11):85-89
姜文是新生代电影导演中不可多得的怪才,他虽然仅仅有四部作品,但是每一部都深入人心,都是人们热议的对象。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单向度的扁形人物形象。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就是如此,但是《让子弹飞》却不意味着就此结束,更重要的是他总是以一个纯爷们的姿态出现,他塑造的男性形象都带有浓厚的姜氏色彩。文章讨论姜文导演作品与西方电影中男性形象的比较及其借鉴之处,主要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分析。于此我们发现了姜文导演的电影作品中的男性,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指,而是一个多义无法简单概念的象征。姜文的电影作品深受世界电影的影响,我们仅仅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与《美国往事》中可见一斑。姜文的高超之处在于:以他人之行塑我之气。他借鉴了国外众多经典电影中的镜头语言,塑造出的却是一个个充满中国文化气质的男性形象,这是值得中国电影学习和讨论的。  相似文献   

11.
《北京日报》报道:第八届茅盾文学奖8月20日刚揭晓,便在学界和读者中引起了巨大争议。根据茅奖评奖委员会公布的最终结果,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以及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5部作品最终胜出。  相似文献   

12.
今年夏天,姜文和那些参加高考的学生们一样紧张、忙碌。见到他时,他正在中央戏剧学院的黑匣子剧场参加话剧《北京人》的排练。这出戏是中戏的毕业生们献给母校50年校庆的礼物。除了姜文,参加这部戏演出的还有李保田、巩俐等一批中戏培养出来的大腕儿。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日报》报道:第八届茅盾文学奖8月20日刚揭晓,便在学界和读者中引起了巨大争议。根据茅奖评奖委员会公布的最终结果,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以及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5部作品最终胜出。  相似文献   

14.
动态     
《全国新书目》2010,(11):7-7
小说《手机》再度热销 《手机》自2003年出版以来,经过了电影、话剧、电视剧等多种艺术样式的改编和打磨,可以说已成为刘震云所有作品中最长青的一部经典力作。今年4月,在同名电视剧开播之前,长江文艺出版社再次推出了《手机》的图书精装版。  相似文献   

15.
这次刘震云与同名电影同步推出的新作《我叫刘跃进》,其可读性自然无可低估,但"废话牛人"这个光荣称号还是没法给他摘掉。这次刘震云与同名电影同步推出的新作《我叫刘跃进》,其可读性自然无可低估,但"废话牛人"这个光荣称号还是没法给他摘掉。  相似文献   

16.
继《手机》、《一地鸡毛》之后,著名作家刘震云推出新书《我叫刘跃进》。这部由"黄金组合"金丽红、黎波策划推出的畅销书,首印20万册,并在上市两个月后推出同名电影,为图书带来第二波销售高峰。到目前为止,《我叫刘跃进》的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1月29日,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影片《一九四二》上映.该片改编自著名作家刘震云的作品《温故一九四二》,描述了1942年中国抗战时发生在河南等地的一场大饥荒,以此回望历史,探讨中华民族在深重灾难中表现出的丰富人性.刘震云在《温故一九四二》中,引用了当时的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有关河南大饥荒的许多报道,正是这个正直的美国记者,促使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最终采取果断措施,拯救了数以万计的河南灾民.  相似文献   

18.
《中国档案》1998年第9期发表了姜龙飞先生的《档案期刊的困境与再选择》一文.作为姜先生的朋友和办刊人,读罢姜文也愿就档案期刊的现状谈几点意见,以便同姜先生讨论.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年底有一天路过书亭,见一本王朔的小说《一面说谎一面陶醉》(以下简称《一面》),封面有王朔的大照片,显著位置有两行黑体字:“2004年最受瞩目的长篇小说”“王朔历时两年潜心创作的最新力作”,封底除一幅王朔的小照片,还有作家刘震云和导演冯小刚的评论。刘震云称其为“2004年写得最好看的小说”,冯小刚说自己幸亏不写小说,不然根本就没有出头之日。因冒名伪作泛滥,我特意认真地翻阅了一下,不光纸张、排版、印刷、  相似文献   

20.
听说,拍完了《秋菊打官司》,张艺谋开始将中篇小说《一地鸡毛》弄成电影。《一地鸡毛》是青年作家刘震云为天津《小说家》杂志小说擂台赛而作,发表后颇受评论界好评。小说的故事极简单,或者说,小说根本就没什么故事,只是讲了某机关工作人员小林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烦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