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微型小说,区区千儿八百来字,茶余饭后,工间旅次,瞬间读完,会得到一种享受或启迪。倘若正襟危坐,呆板枯燥,则觉淡而无味,令人沮丧。因此,我赞同陈柏健说的:”小小说是一种机智,一种敏感,一种眼光,一种艺术神经。其实,它还可也应是一种幽默”(《小小说谈片》,《百花园——小小说世界》1990年第1期)。 沙黾农也说,“用幽默小说来吸引读者,是使纯文学作品避免贵族化倾向的一剂药方。以精短来节省读者时间,用幽默来增加读者情趣,相信会受到大从欢迎。生活使我明白,  相似文献   

2.
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讲究“尺幅之地,陈兵百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有限的文字表现空间进行拓展,通过具有折射力的选材、精细的结构安排,形成精妙的蓄势,强烈地吸引着读者;进而在结尾处突然反转,使读者恍然大司,或哑然失笑,  相似文献   

3.
一题目小小说的题目应该短且不是个完整的意念。应该能唤起读者的好奇,产生想知道小说内容的欲望,它绝不可泄漏故事的结局,它应与小说的主旨有关。小小说的题目若能具有双关意义,又能在小说中用做“统一力量”的话,则更为合宜。二长度小小说原则上以不超过一千五百字为原则。三情节基型或类型1.定型小小说(布局小小说)特色是明显的冲突,主角为达到一个目的采取一项决定,所经历的外在或内心的冲突。因此情节的进展无不与主要人物能否达到目的或他最终所采取的决定有关。2.不定型小小说(计划小小说)作者采取人生素材,加以计划,赋予意…  相似文献   

4.
小小说有“镜头小说”之称。它往往摄取生活中的一个(或多个)镜头——一个场面、一个细节、一段对话、一点感受等,来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本质,展示时代风貌。《一个女市长的遗愿》就是成功地借鉴了影视文学的镜头组合方式,以女市长弥留之际为中心场景,叠出她以前生活的几个“闪回”镜头,把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瞬间”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出乎意料之外(亦在情理之中)的结尾,如异峰突起,巧释悬念:原来女市长的遗愿是要对自己心爱的女儿作最后一次爱的补偿!这样,读者掩卷之余,不禁深深地思索。  相似文献   

5.
《她是我的老师》这篇小小说出自于青年作家田洪波之手。田洪波出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作为青年作家,曾当选为“新世纪小小说风云人物榜明日之星”。擅长写情感细腻类型的小小说,在《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刊物发表了数百篇作品,他的小小说故事贴近生活,情感丰富,因此吸引了一大批读者。  相似文献   

6.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急收”是“语言因为特殊的情况”,“说到半路断了不说”,使其收到“意于语言之外”的艺术效果。他在“跳脱”格中列举的18个例证,每个例证都以省略号或破折号为表现形式。谭永祥在《修辞新格(增订本)》中把类似而又有别地“急收”的辞格,叫做“留白”,“留出艺术空白让听者,读者自己去填补”。他列举的9个例证,有7个省略号、2个引号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急收”与“留白有两个共同点:没有说出来的话一般都置于句末或句中,借助于表示声音中断的省略号或破折号的形式;刻意“以虚映实”,让读者自己去“创造”。…  相似文献   

7.
小小说往往是以独特的结构形式、意在言外的语言、新颖的意境秀立于小说之林。初中第三册六单元小小说两篇《落棋有声》、《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以下简称《落》文和《到》文)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指点学生把握其精彩的结构形式,从而把握了两文的意蕴,“切准”了作者思路的脉膊,使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并吸取丰富的语言营养。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的传奇性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特色: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所谓“极骇人之事”,就是采用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叙事写人,以突出人物超现实的神与奇;所谓“极近人之笔”,就是一种写实,即在渲染人物超人、超现实的行为时,以表现其真实心理。这一特色在中国古代小说、小说理论的发展中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英国小说研究者德斯特在分析小说人物时,说过一句值得深思的话:“小说家的功能就在表现内心最深处的内在生活。诸如“一些纯粹之热情,如梦想、喜乐、悲伤和一些不便出口或羞于出口的内省活动”,表达此一浪漫或神秘的人物面也是小说的主要功能之一。实际上这也是对“文学即人学”这个命题和对人的性格是一个复杂系统原理的某一方面的具体化,福楼拜在评论乔治·桑作品时曾说到,“书里的人物个个好,但是没有差异,没有弱点,读者同样会丢开了的,他看出这个不合乎人性,我相信艺术,这种叙述故事的特殊艺术,只由于性格对立而有价值……。”(《福楼拜和乔治·桑的文学争论书信》)小说家因触及人物  相似文献   

10.
本期圆桌读书会在武汉市第三中学高二 (12 )班 (文科班 )举办。同学们围绕着郑时培的小小说《棋王》的艺术特色 ,展开了热烈讨论 ,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侧面 ,研究、探讨佳作的成功之处 ,各抒己见 ,气氛活跃。下面是五位同学的发言。徐晓菊 :情节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读者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内涵。《棋王》这篇小小说仅仅只有三个情节 ,却让我们对其中的人物形象久久难忘。小说开篇就把读者引入一个高潮 ,郑寿直和叶知春的棋王赛扣人心弦。叶知春胜后的狂傲和郑寿直败后的无奈 ,使读者心中升起…  相似文献   

11.
张国清 《沧州师专学报》2001,17(1):19-20,27
本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狄更斯小说的“故事性”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以 及对这一特点的评价,使读者明白在狄更斯那成功的人物刻画、巧妙的艺术构 思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之外,他还有一个重要的成功秘诀,那就是他小说的故事 性。  相似文献   

12.
近来沧州作家田松林以“蒲堂闲墨”为称,写了一批小小说.前发表于《沧州日报》的《起死回生》、《猎》、《绝症》等相继被《小说月报》和《微型小说选刊》选载.我曾为他这类小小说写过一篇短评《怪诞型小小说的“四化”》发表于《沧州日报》(1996年  相似文献   

13.
以“背”取胜通过对人物正面的脸相、表情、身姿、装束、动作的精细描绘是文学艺术家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的常见手法。它可以使形象栩栩如生,达到形象清晰、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效果。然而,还有一种突破常规的笔法,那就是通过人物背部的描写来塑造形象、传递思想感情的,这种“如遥远而非逼视”(钱钟书《管椎篇》)的取象方法是一种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传神写明的艺术。它可以加强形象的魅感力和感染力,可以激发欣赏者(读者或现众)的想象并给人们、提供充分联想的空间,使之获得即虚为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队为,“《水浒》和《红偻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这个评语言简意赅地说明了这两部古典名著的人物口语在形象上塑造上具有维妙维肖的艺术功力。但是,蓿将这两部小说认真地进行比较,读者就会明显地感到二者难以等量齐观。《水浒》一百单八将中,性格相近的人物口语常常相似,甚至雷同,而在《红楼梦》中,人物口语基本上达到了隔墙闻声即辨其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作小说抱着“利用它的力量,来改造社会”(1)的鲁迅先生,“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2).而小说《药》,正是作者借用——人血馒头,开给当时改革社会家们的一付良剂.关于这篇小说“表现的深切”(3)本文不打算去探讨;就是“格式的特别”(4),也不想全面去研究.今天,本文仅就人物刻划方面,略谈一、二,以求教于同志们.那么,《药》的人物刻划,究竟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呢?我认为,这就是作者惊人的简练,抓特征,重神似,而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之余地.正象作者自己说的:“我力避行文的  相似文献   

16.
何谓作文的"小小说体"?所谓小小说,即是微型小说,具体体现为1000字内,设计的人物少,人物关系不复杂,情节简单,甚至只是一个生动细节的展开。总之,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主要是靠细节、悬念、巧合、误会、偶然等等来取胜。而所谓作文的"小小说体",那当然就是采用小小说(或微型小说)体裁写出的作文喽。  相似文献   

17.
<正> 抒情散文写人,与小说、人物通讯报告文学不一样,有其自身的审美特点,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 一、人物基本真实,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小说的人物一般是虚构的人物。作者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刻画人物,使之典型化。散文的人物一般是真实的人物。如《范爱农》中的范爱农,《藤野先生》中的藤野,《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一个是鲁迅先生的朋友、同学,一个是鲁迅留学日本,于仙台读书时的老师,阿长则是他幼年时的保姆,都是真名实姓。作者所写的人物的精神、气质、道德修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没有不侔之处,所写事情也是真实的。自然,抒情散文中的人物也要求有典型性,但这种典型要求是:在生活原型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情节故事,使之典型化,而不能象小说那样以一种原型为基础,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散文作者一般只在丰富广阔的生活中搜寻,捕捉一些基本成型的,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描写,而不能移花接木,将其他人的品质、行为、事情加在原型人物身上。散文作者由于受到“纪实性”特点的限制,不能如小说那样自由地运用各种手法表现人物。散文作者的自由是在切近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自由。与小说等虚构的人物比较,散文中的人物的美主要在一个“真”字上。因其“真”,与读者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英国作家伊利沙白·鲍温说:“对话是使书中人物呈现在读者眼前——使他们登台表演——的一种更为现代化的手法。……这种方法能吸引人,饶有兴味,条理分明,而且能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小说家的技巧》)而鲁迅正是用这种现代化手法的巨匠。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既精炼,又高度个性化,收到“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一、从对话中显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请看《故乡》中杨二嫂同“我”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19.
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十分重视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书中人物“亮相”方式虽然各异,但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使读者了解其主要性格特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采用了  相似文献   

20.
小说写人,或喜或怒,或哀或乐,作通过作品及其人物形象征服读,使读同样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这就是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红楼梦》的艺术感染力在于,客观冷静地塑造人物形象,给人以个性、以生命,并不过多提示读人物是好是坏,而是多侧面、多层次地描写、渲染。读有时确实闹不清作到底是褒还是贬。其中最典型的是对薛宝钗的描写,引起了热烈的无休止的争论,有人甚至为此而“几挥老拳”,这种感染力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