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气管扩张是指一支或多支气管由于管壁肌肉和弹力支撑组织破坏所致的支气管壁不可逆性扩张。既往以支气管造影做为诊断依据。CT扫描的广泛应用为诊断支气管扩张提供了又一可靠方法。本文总结经CT扫描诊断为支气管扩张18例,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部孤立性结节影 ,运用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的多层面的CT征象 ,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15例经病理及穿刺证实的肺部结节影均作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 ,先作肺部平扫 ,层厚间隔均为 10cm ,再作薄层扫描 ,扫描范围为病灶的高度 ,层厚间隔为 2cm ,螺距为 1 5 ,再作动态扫描 ,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 30s和 6 5s,对比剂用量 10 0ml,注射速度 2ml/s。结果 :15例病灶中 ,其中 10例为支气管肺癌 ,均见分叶征 ,其内密度均匀 ,8例见毛刺征 ,3例见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充气征 ,增强后 2例见肺静脉包绕中断征 ,2例见支气管阻断征 ,所有病灶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螺旋CT动态薄层扫描可获得病灶中心层面的多幅图象 ,增强前后的CT值变化更清晰显示病灶的边缘 ,内部结构 ,周边情况 ,为CT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区外伤骨折形态的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鼻区外伤患者同时行X线鼻骨侧位摄片和鼻骨水平位横断面螺旋CT扫描,显示单纯性鼻骨骨折40例,占33.33%;粉碎性鼻骨骨折22例,占18.33%;鼻区复合型骨折58例,占48.33%.同时CT还显示了鼻周软组织的损伤情况.结论:在鼻区外伤的影像学检查中,传统X线检查 只是简单初步的筛选方法,应将多排螺旋CT鼻区横断扫描作为必备的检查项目,两种检查方法互相补充对诊断鼻区骨折形态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多排螺旋CT扫描是确定鼻区骨折形态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头癌早期诊断和手术评估中的作用 .方法 :对2 0例胰头癌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 ,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 4 0s和 70s ,对比剂用量 10 0ml,注射速度 2ml/s .比较肿瘤及正常胰腺CT值在两期中的变化 .根据CT征象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评价 ,并与手术结果比较 .结果 :胰头癌在胰腺期以低密度影清晰显示 ,肝脏转移、淋巴结转移及胰周血管侵犯在门脉期清晰显示 .2 0例肿瘤中 ,术前认为可切除者为 12例 ,术中切除11例 .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能更清晰显示胰头癌有利于胰头癌的早期诊断和可切除性的判断 .  相似文献   

5.
螺旋CT扫描是CT扫描成像技术中的突破性进展。与常规的轴向扫描方式不同,螺旋CT是在病人以匀速通过旋转的X线管球的扫描野时进行的,运动的X射线扫描产生的路径是扫描床运动速度的函数,扫描的路径形成一条螺旋线,采集的数据通常称作螺旋数据,其显著的优点是单次屏住呼吸就可以完成整个检查部位的扫描,且可以在任意想要的位置上重建图像,重建平面图像的数据利用180°和360°内插等算法从螺旋数据中获得。本文叙述螺旋CT的基本概念,参数和扫描原理及其新进展对医学技术人员理解螺旋CT也许会有一定的帮  相似文献   

6.
窦口-鼻窦复合体(Ostiomeatedl Complex,OMC)是近年来随着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开展而提出的一个新的解剖概念.在功能性内窥镜的广泛开展中,其手术并发症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因而术前影像学检查对副鼻窦炎性病变的性质、范围、程度的正确估计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检查手段的日新月异,鼻窦平片及磁共振成像难以提供令人满意的影像,常规CT扫描中冠状位高分辨率CT是显示OMC结构的较佳技术,螺旋CT三维重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都有其各自的优越性,在OMC区域的临床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肺结核发病率逐年增多的原因.方法:收集89例大学生肺结核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其中13例行增强扫描,10例行头颅核磁共振,并对89例患者进行书写式试卷问答.结果:营养不足、缺乏体质锻炼、睡眠时间不足及熬夜、对肺结核知识的缺乏了解等因素可能与肺结核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39例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及后重建技术,观察肺动脉栓子累及的部位和影像学表现。结果:39例患者中右肺动脉主干栓塞4例,左肺动脉弓3例,右上肺动脉6例,右下肺动脉10例,左下肺动脉16例。其征象有局部肺纹理稀疏纤细、肺动脉扩张、“马赛克“征、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肺动脉局限性密度增高、肺梗死灶。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无创、快速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CT检查在诊断卵巢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卵巢癌的CT表现,提高卵巢癌的诊断水平. 方法:分析近年来在我院做CT扫描的120例卵巢癌患者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卵巢癌主要表现为囊实性或实性肿块,以实性成分为主,增强扫描明显强化,CT值平均增高20Hu,单侧性49例,占40.8%,双侧性71例,占59.2%;来自于上皮的肿瘤88例,占73.3%,来自于间质细胞肿瘤及生殖细胞肿瘤各8例,各占6.7%;其他16例,占13.3%. 结论:常规及螺旋CT扫描能显示卵巢癌的CT特征,对提高卵巢癌的诊断水平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表现及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对31例肝门区胆管癌MSCT平扫及增强表现进行分析研究,术前评估肿瘤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31例肝门区胆管癌均显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胆管狭窄、中断.其中可见肝门区肿块24例。MSCT增强扫描以延迟强化为主。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病理对照.其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平扫结合三期增强对显示肝门区胆管癌的直接和间接征象有较大帮助.大大提高了术前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录:应用MSCT(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测量正常新生儿的脑室结构和脑容积,为新生儿脑发育状况评价及颅脑疾病诊断提供CT解剖数据.方法:从进行颅脑CT扫描的新生儿中选取43例无异常发现者的CT图像进行测量,首先在CT机上选择测量距离值示标,分别测量侧脑室前角最大距离等7项指标,每个指标均测量三次,取其均值,并计算脑室指数;利用容积测量软件,用等灰度法均匀涂布所选区域,测量脑容积等9项指标.结果:获得正常新生儿脑室结构CT测量指标平均值和新生儿脑容积9项指标的平均值,且左右小脑半球容积及左右侧脑室容积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MSCT可准确可靠地测量正常活体新生儿脑室结构和脑容积,从影像学角度认识正常新生儿颅脑的CT解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对寰枢椎创伤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2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外伤史,采用螺旋CT扫描,层厚3mm,层距3mm,螺距1.0,120kV,150mAs,骨算法重建,并采取多平面及三维重建。结果:寰椎骨折1例;枢椎骨折11例(其中齿状突骨折6例,椎体骨折3例,椎弓骨折1例,右侧横突骨折并累及横突孔1例);单纯性寰枢关节脱位5例;其他4例。结论:能明确诊断寰枢椎骨折及其类型、寰枢椎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13.
CT技术是医学影像中进步最快的部分之一。在CT发明至今30多年的发展历程里,CT的硬、软件技术经历了几次大革命性进步。第一次是1989年在传统CT的层面采集方式的基础上,开发了滑环技术和连续进床技术,从而实现了螺旋扫描采集。第二次是1998年各公司推出多排螺旋CT,使得X线管围绕人体旋转一周能同时获得多幅横断面原始图像,大在提高了CT的扫描速度。第三次是2000年推出的16排螺旋CT,至此实现了各向同性微体素采集,从而为各高质量的图像后处理及高空间分辨率影像的显示奠定了基础。直至,64层CT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医疗图景,超快的图像获取速度及三维重建能力为医学影像学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本文剖析多层CT发展历程及其对医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CT表现.方法:162例HIE患儿均作头颅CT扫描,并在病灶部位测量CT值.结果:162例HIE患儿CT改变主要为脑白质低密度,可合并颅内出血.结论:据新生儿宫内窒息缺氧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头颅CT表现,对本病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CT表现.方法:162例HIE患儿均作头颅CT扫描,并在病灶部位测量CT值.结果:162例HIE患儿CT改变主要为脑白质低密度,可合并颅内出血.结论:据新生儿宫内窒息缺氧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头颅CT表现,对本病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齐振平 《考试周刊》2014,(12):194-195
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鼻窦炎症CT检查中迭代重建技术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采用的方法有256层螺旋CT,选取临床拟诊为鼻窦炎症的80例患者进行CT扫描,随机分成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对比分析两种扫描方式下患者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低剂量组采用迭代重建(iDose4)行图像重建。结果显示,鼻窦病变及解剖结构在两组病例中均清晰显示,图像质量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有效辐射剂量比较,常规剂量组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使用迭代重建技术(iDose4)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吸氧对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受检者161例(男111例,女50例;年龄49.6 ±6.9岁),术前服用倍他乐克控制心率≤65次/min.随机分为面罩吸氧组(研究组,78例)和无面罩吸氧组(对照组,83例).受检者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屏气扫描,后置心电门控数据采集.扫描参数:16排探测器,准值宽度0.625mm,管球旋转速度0.5s/周,管电压120kV,75% R-R间期重建,数据经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两位心脏放射科医师以6级计分双盲评判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结果:两组病人的临床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22).吸氧组扫描后血氧饱和度为(98.21±1.06)%较对照组的(95.87±2.50)%有所提高(P=0.000),扫描过程中两组心率的变化(P=0.484)及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像质量(P>1.14)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药物控制心率条件下,不能证明面罩吸氧可以改善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23例,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表现特点.结果:平扫:圆形或类圆形,呈低、等或高密度,巨大血管瘤密度欠均匀,中央见裂隙状、星状更低密度区.增强:较大者动态双期或多期扫描呈典型"快进慢出"时间密度曲线.巨大者,除典型强化表现外,中央可见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无强化区.较小者强化形式呈多样化,但延迟期大部分有等密度填充.结论:血管瘤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典型者呈快进慢出的时间密度曲线,CT可确诊.不典型者,动脉及门脉期强化形式多样化,但其延迟扫描之等密度填充可提示诊断.极少数CT表现无特异性,需借助于临床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SCT)增强扫描及静脉尿路造影(IVU)对肾重复畸形(重肾)诊断及分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15例重肾病例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IVU和SCT增强扫描,部分病例行SCT延迟扫描。结果:15例重肾中左侧重肾11例、双侧重肾4例。15例重肾以外观分类统计如下:发育型4例,积水型10例,发育不良型1例。合并输尿管异位开口4例,合并输尿管囊肿1例(均来自上段重复输尿管)。15例重肾中2例重度积水型IVU未显示,3例IVU显示模糊,3例输尿管异位开口IVU未能明确诊断。结论:SCT增强扫描可准确显示重肾的类型及合并畸形,尤其对重度积水型重复肾及合并输尿管异位开口的诊断优于IVU。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介入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经内科治疗失败的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明胶海绵作为栓塞材料.结果30例患者均栓塞成功,即刻止血率100%、治愈率70%、好转率23.3%,有效率100%,三年后复发率6.6%.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所致大咯血具有操作简单、微创、疗效迅速、安全可靠、毒副作用小、并发症少等特点,对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同样能够立即止血,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