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静一 《新闻世界》2010,(12):103-104
“80后”这个词出现以后,媒体对它的关注从未间断过,那么“80后”的媒介形象是怎样的?又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媒体的报道是否影响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认识?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打开5月6日南方某有影响的晚报的“娱乐世界”专刊,看后生出这样的感觉:这家晚报文太“软”。 这个版面共有5篇文字稿,其中3篇稿件属于“软”稿,一篇名《胡慧中流产》,一篇日《卡梅隆婚姻之船撞上冰山》,一篇称《韦唯又有喜了》。 我佩服这家晚报的新闻敏感性,密切关注娱乐界的新闻人物。不过,关注这些新闻人物的什么值得商量。依笔者之见,对演艺界的新闻人物,应当报道的是他们的艺术活动、艺术  相似文献   

3.
李芬芬 《青年记者》2016,(27):37-38
新媒体事件触发新闻价值的“激活”
  今年上半年“魏则西事件”触发了媒体关于“莆田系”“百度”“免疫疗法”“部队医院”“医改”等诸多相关问题的报道,推动舆论持续发酵。此前的“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同样触发了媒体以“酒店”为中心向边缘扩散的大量相关报道,引起了较多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可以说,这些报道的“新闻价值”是被某个事件“激活”的。其实,这个现象以前也存在。2010年10月“我爸是李刚”事件曝出后,“我爸是××”就成了屡被报道的题材,如“我叔是金国友”“我爸就是国法”“我爸是村长”“我爸是市长”等。与“魏则西事件”和“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横向“激活”新闻价值不同的是,这属于纵向新闻价值的“激活”。  相似文献   

4.
"80后"自话自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80后”图书策划 人):“80后”这个概念 是和“青少年”或者“老年”等差 不多的一个概念,足按出生年份划 分的,没有必要讨论这是不是一个 科学的文学概念,但文学绝对不是 按照年代来划分的。“80后”的概 念一出现,就是一个商业炒作的标 签,所以好多人以为“80后”是“肮 脏”的。商业炒作是媒体和出版社 的一种变相的宣传手段,没有“80 后”这个概念,他们还是一样会用 别的概念炒作。尽管“80后”自身 无所谓“肮脏”不“肮脏”,但商业 炒作和负面宣传已经给“80后”带 来不良声誉。 “80后”厌恶“80后”的某些 现象,或者厌恶“80后”这个概念, 这又是“80后”自身的问题。于是 我们在拒绝商业炒作的同时也是 在对自己的反思和否定,但我们已 经无法面对媒体说我们不是“80  相似文献   

5.
关注这个游走在大众视线之外的“80后”女孩,是想通过记录她在模式化教育中,不普通的成长片断,看到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更多调整人生的可能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刘佳 《网络传播》2009,(7):48-49
在当代,“80后”因为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引发了学界的讨论和人们的关注。同时,网络广告作为一种全新的广告形式和营销手段异军突起,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80后”群体网民数量庞大,是网络媒体最主要的受众,网络广告大量存在于网络空间中,“80后”大规模地接触网络,也使得“80后”群体与网络广告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笑一笑     
振振有词法官:“为什么你拾到这样贵重的戒指不交给警察或是失物招领处呢?”被告:“我倒是有过这个念头,法官先生,可是当我看到戒指上刻得非常清楚的那句话时,便把这个念头打消了。”法官:“什么话?”被告:“永远属于你!”  相似文献   

8.
兵说兵事     
现在,同志们一起谈论这个专栏,常说这个专栏取得了“收获之外的收获”。我觉得这个“收获”,不仅仅是针对栏目的效果说的,对于我这个编辑队伍中的“新兵”,更是一种业务上和思想上的收获。回顾这个专栏一年来走过的路,我有三点体会: 一是要关注士兵。关注士兵,是社里开设这个专栏的初衷,也是这个专栏的情感底色,这个道理不用多讲。这里值得一说的是这个关注不是俯视,更不是仰视,而是平视。战士写战士中发生的事情,他的视线是水平的,从摄影和美术的角度讲,平视的目光最有亲和力。借战士的一  相似文献   

9.
赵强 《出版参考》2007,(4X):10-10
如今要想探究谁是第一个喊出“80后”词汇的人恐怕还有些枉然,这个词汇的始作佣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80后”如今成全了包装“80后”作家的某些出版社、某些书商、制造“80后”花边新闻、八卦新闻的某些报刊、网站。他们一是利用社会经验近乎稀少的“80后”作家的作品狠狠地赚了一把,二是利用“80后”的轻率和狂妄所产生的一些新闻,或多或少地霸占了读者的眼球。  相似文献   

10.
“这次获奖,是一份难得的荣誉,我将永远珍惜这份荣誉,但这个奖太高太重了,我总觉得个人无法承受。它应该属于我所在的集体——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应该属于长期与我合作的电视界的前辈们、同志们、朋友们,而属于我的只有‘零’,我需要由零开始,我需要再次把自己打倒。”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部的一间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从刚结束的“《望长城》研讨会”上归来的刘效礼同志,他对我们说了这些心里话。刘效礼是山东人,1962年应征  相似文献   

11.
漫谈“80后”:认识范畴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如果我要说根本没有所谓"80后"的存在,你一定认为我在睁眼说瞎话.我们怎能对如此庞大的社会人群视而不见呢?而且,我们的媒体不是每天都在拿这个群体说事儿吗?事实的确如此,乍一看,当下的我们几乎被"80后"包围着,他们无处不在,人们谈论任何事情似乎都离不开这个群体.有人要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就一定拉上这个群体.毫不夸张地说,"80后"几乎成了当下某些媒体的"春药",总能让他们亢奋不已.  相似文献   

12.
我来自青岛站,今天领到的奖项叫创新奖,其实创新并不是我个人的能耐,这个奖项应该属于我们青岛记者站这个团体。 “空中操场”的报道在南方一些报纸上曾有过,北方相对充足的土地资源让这一问题稍显淡化。可在城市化日益扩张的今天,蜗居在老城区的学校“缺地”也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恰恰这些老城区的学校往往是当地软教育资源集中的区域,从师资到学生素质,从受关注程度到投入都处于整个金字塔的顶端,但就是一些这样的学校却不能给孩子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于是,在得知青岛重庆路二小提出建设“空中操场”的设想时,我就产生了一个大体的命题,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深入采访,反复琢磨成稿——《“无地可用”,操场建到楼顶上》(大众日报2010年7月7日13版)。  相似文献   

13.
自《我们,我们——80后 的盛宴》出版以来, “80后”的作品选集日见其多。但 何谓“80后”?这是一个很不确定 而显得宽泛模糊的概念。从文学 的角度来看,“80后”应当是出生 在1980年以后的文学青年的集合 体。但并非所有的出生于1980年 以后的文学青年都承认自己是 “80后”,何况一向被称作“80 后”的代表人物最近也纷纷倒 戈,要退出这个群体。这是一个很 有趣的现象。如果说“80后”的出 现不是文学现象,而是文化现象, 那么“80后”纷纷拒绝“80后”这 个“肮脏的标签”,倒是发生在 “80后”内部的一个文学现象,如 同“80后”内部出现偶像派、实力 派之争一样同属文学现象。这两 个文学现象,是“80后”群体发育 到一定阶段后的重新整合,这也  相似文献   

14.
互动空间     
本刊于3月份推出《农村“80后”人群之惑》的一组报道,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切关注。他们纷纷来电来函或在我刊网站留言,畅谈感受与想法。以下是我刊网站的一则留言:《记者观察》编辑部:  相似文献   

15.
今年5月,三位“80后”写手推出一套号称“告别80后”的文 丛,公开表示要撕掉“80后”这一标签,还原少年作家的文学本 色。自此,轰轰烈烈地告别“80后”的活动进入公众视听,数十 位知名“80后”写手集体签名要告别“80后”这个群体。 针对“80后”写作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与发展,本刊 今年第一期采访过文学评论家白烨,发表了一组文章进行过讨 论,而这次的“告别”宣言究竟意味着“80后”的集体告别还是 又一次商业炒作?本刊再次走访白烨请他对此发表看法,并发 表眉睫的文章及“80后”作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其实,我对于“家园”并没有什么过高的奢望。 我甚至很少使用“家园”这个词。我的祖籍广东、出生地杭州、19岁离家去北大荒下乡、27岁到哈尔滨上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北京定居,20年中三次搬家——如此四处游走漂泊,早已淡薄了传统意义上“家园”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80后":徘徊在市场与文学、追捧与冷落之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00年出版《三重门》开始,“80后”写于开始陆续登场,短短几年时间。从文学界到出版界,“80后”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当然,就在这些少年写手的文字在同龄人中间广为传播的同时。对“80后”写作的批判也始终没有间断。 在大文化的语境中,“80后”现象究竟如何正确客观地看待?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本期,梁晓声、白烨、曹文轩等作家、学者以及“80后”的“本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世界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报业从业人员、学界都在关注着报业的未来。笔者以一己之见,探讨世界报业的未来,也猜想一下若干年后世界报业的前景。我属于天生的悲观派,我的这些想法也大多属于猜想,写在这里,只能供同仁“拍砖”用。吃掉报业的狼到底来了没有?现在报业从业人员最关注的话题,就是在电子传播和互联网时代,报业还有没有前途,吞掉报业的狼是不是真来了?依我看,狼是真的来了。但问题是,想吃掉报业的狼,现在来了,之前也来过。大众传媒从报纸、电台、电视到今天的互联网的每一次进步,都关联着“狼”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有关亚健康理论的研究,在我国虽属于初创阶段,但是,“亚健康”这个医学概念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医学科学研究和中华传统养生保健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当医学模式由“重视疾病”转向“重视病人”时,社会  相似文献   

20.
认识张抒扬,是在80年代初的北医。当时她二十岁,我二十六岁。虽然我是她们班的辅导员,但都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有着同样的简单与复杂,现实与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