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一、历史剧的概念·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要回答什么是历史剧,至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结论。它的症结在于人们对历史剧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南辕北辙。一九七六年后,由于历史剧的再次勃兴,于是讨论重开。一九八一年,《戏剧艺术》第一期刊出了曾立平同志的《评历史剧创作中的反历史主义倾向》长文,曾引起学术界的注目。这篇文章的论点正如标题所示,认为建国以来的历史剧都是在反历史主义的轨道上向前发展的。据作者说,由于建国以来历史剧在某些方面失实,而这种失实是因为剧作家“戴着偏光镜去看待历史真实”和“随心所欲的历史观”所造成,因之,以郭沫若的剧作为样品的历史剧也就成了“绝对化的翻非为是的主观臆造的膺品”,成了“历史观和文艺观随着某种意志和好恶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2.
<正>统编初中教材里的戏剧选文,被编排在九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里。这一单元的三篇戏剧选文,分别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和何冀平创作的被称为“京味话剧”的《天下第一楼》,以及由孙鸿创作、反映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生活的《枣儿》。为了配合这三篇戏剧选文的教学,编者为本单元设计了两个教学任务,分别是“阅读与思考”和“准备与排练”。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同志是才华横溢的一代文豪。他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到粉碎“四人帮”整个现代历史,占有了诗词、戏剧、小说、散文、曲艺等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在中外起了并将继续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最能代表他的文学成就的,是诗和历史剧。由于历史剧能够通过舞台和银幕接触更广泛的群众,因而影响更为深远。历史剧在郭沫若同志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戏剧常以家庭为背景,弥漫着病态甚至变态的荒诞亲情,形成了独特的“品特式”戏剧。品特的创作灵感多源自他对出生地哈克尼往事的记忆,特别是他与几位哈克尼少年组成的“哈克尼群体”对其产生的终身影响。品特爱恨纠结的“哈克尼兄弟情结”弥漫在记忆的深处,不断在其作品中出现,被神话、被扭曲、也被升华,少年时代的美好纯真,在生存重压下被异化,在金钱磨蚀中被变形,面对威胁时被锐化,从而构成了品特戏剧中“荒诞”、“威胁”、“背叛”主题的如影相随。  相似文献   

5.
焦循曲论充分肯定了戏剧创作中的虚构手法,并以"谬悠"称之。"谬悠"之说,形成于长期以来大量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传统。焦循将"谬悠"说运用于历史剧点评,认为历史剧和史实之间存在相互印证的关系,剧作家的合理虚构甚至比史官记录更符合历史真实。此外,"谬悠"手法在塑造戏剧人物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谬悠"之说对于戏剧艺术尤其是历史剧的创作构思、剧情结构和人物塑造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喜、悲剧色彩的混杂是19世纪书写“混乱时期”历史剧的重要特征。戏剧中的丑角形象是喜剧色彩发酵的重要因子,这些丑角形象主要有三类:一为小丑、民间逗笑艺人等传统丑角形象,一为行荒谬事的普通人,一为以倒置的形象出现的处于高位的权势人物。他们在“醒世”和“丑陋”之间、在“否定”与“颠倒”之中建构起了一个“尚未生成”的喜剧世界。丑角和其他戏剧人物构成相互对峙的两种世界,从而形成“复调式”的戏剧结构。最终,在酒神狂欢与“笑”的疯癫中刺穿虚伪,挞伐丑陋。至于悲剧因素和悲剧效果,主要由与诡变命运和无限王权抗争的英雄体现。而“抗争”中的终极“败北”以及败北所承载的“受难”使得英雄建构了一个“即将解体”的悲剧世界,既道出旧世界即将解体、势必解体、也终将解体的真相,亦流露出新世界取代旧世界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我国杰出的诗人和优秀的史剧家郭沫若在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年之间,以他那卓越的艺术才能、渊博的历史知识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一共写了五个历史剧:《屈原》、《高渐离》、《虎符》,《孔雀胆》和《南冠草》。这些历史剧是“献给现实的蟠桃”。(郭沫若:《谈戏剧创作》)它不但真实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光荣传统,而且紧密地配合了我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借用“史事”讽谕“今事”,在中外文坛上“引起了热烈的回响,在当时起了显著的政治作用。”(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屈原》是郭沫若的历史剧中写得最为成功、又最能体现作者历史剧创作的特点的代表作,它给我国的戏剧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为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异彩。  相似文献   

8.
教育戏剧是一种运用戏剧与剧场技巧,推广于学校课堂的教学方法。它在欧美已有近百年历史,被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戏剧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学方法,受到了教育工作者和学界的关注。但现有国内研究大多是关于教育戏剧的普及型介绍,缺乏对教育戏剧具体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的研究。本文在结合教育戏剧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戏剧的概念与内涵、教育戏剧教学策略、教育戏剧效果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教育戏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法治教育在英国重获关注,权威机构和核心学术圈成形,以能力进路为基础的“金融能力”概念在英国被广泛使用。在这个背景下,英国法治教育学者提出“法律能力”这一概念。“法律能力”对民众提出了全面和深刻的法律能力要求。此概念已被应用到法治教育评估中,推动了法治教育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由于初中生还以形象思维为主,认知理解远离现实的历史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戏剧元素融入历史活动课教学中。让学生表演历史剧,用小舞台演活大历史。这种历史剧表演的方式逐渐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创作了四部反映罗马帝国历史的戏剧,却从未被划分为历史剧。自"第一对开本"始,莎学界便将此四部归类为悲剧。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它们既不同于历史剧,又不同于悲剧,罗马剧在莎士比亚戏剧体系中担当着独特的地位,成为历史剧与悲剧创作的转折,标志着莎士比亚创作风格的转变,将其单独分类为"历史悲剧"也许是一种合理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诗人莎士比亚的全部创作中,《威尼斯商人》占据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它融合着作家各个创作时期各种体裁戏剧的特色,包括喜剧、悲剧、历史剧、传奇剧的精神实质和艺术风格,它标志着作家思想的  相似文献   

13.
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被认为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杰作。这个充满强烈复仇思想的历史剧,围绕着存赵与灭赵、救孤与灭孤这一焦点,歌颂了为正义而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剧本结构严谨完整,以赵氏孤儿及存孤救孤的斗争为纵线,巧妙地安排了戏剧冲突相对集中的横断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赵氏孤儿》是我国第一部被译成外文并广为流传的元杂剧作品。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剧的创作与批评中,历史与艺术一直扭结在一起,产生了不少龃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命题看似解决了二的矛盾,但仍遮蔽了许多实质性的问题。而且在二的抗衡中还常常受到主流政治的干预,呈现意识形态的各种阐释。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经济这一决定艺术发展的“最终因素”使历史剧成为一种化消费。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的相互角逐,导致历史剧从再现型——重写型——戏说型的艺术流变。“再现型”历史剧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它是忠实于历史基础上的艺术创造;“重写型”历史剧注重历史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它是对历史作出的意识形态的现代阐释;“戏说型”历史剧只是凭借历史作幌子演绎现代人的梦幻,它是大众化对历史的一种解构。让各类历史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从创作理念、叙事策略和审美走向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予以适当的调适,形成“互补共生、有序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初中物理教学中“力臂”概念,历来都被物理教师看作是一个难点,甚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也存在着困惑,这是因为: “力臂”作为物理概念,从皮亚杰的认知结构来看,学生的学习有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同化是把新学习的概念和规律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6.
从美学和戏剧理论角度分析和评价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及其理论的得失,可见其史实的艺术是虚构化在戏剧理论方面的审美规律中进行的,这审美的规律就是叙事剧技法和叙事要素的理论作用。叙事剧的技法是以“古为今用”的创作态度来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叙事诗的美学因素就是在历史人物的形象化方面起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从史诗到小说、从戏剧到影视,艺术家无不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从而为人类提供一面人性的镜子。如果说本事、故事、情节,是分析故事情节或“人的行动”的三个基本概念,那么原型、类型、典型,则是分析人物性格或“行动中的人”的三个重要范畴。一般地说,原型与类型和典型,标示创作素材与艺术形象的区别,类型和典型,是指艺术形象的两种历史形态和审美形态。在现代文艺学中,这三个概念又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时代感始终是一个有意义而且不能避开不谈的话题。因为一部历史剧的成功与否与时代感有没有体现,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有很大的关联。本文就从时代感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戏剧欣赏三个方面浅谈一下时代感与历史剧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萨特是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集中体现在戏剧创作上。这是由于存在主义者所倡导的“哲学的人学”中有关“人的存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的“自由选择”等哲学观念客观上与戏剧所要求的冲突、集中等特点相契合。因此,萨特的“境遇剧”理论也主要呈现于他剧作的思想内容上,从他的诸如“人的概念是新戏剧的动力”、“当代哲学本质上是戏剧性的”言论中,我们也足以见出他视戏剧为宣传自己学说的工具的明显意图。境遇剧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剧情中那种荒诞而又隔膜的人际关系。在萨特的戏剧中人物的性格往往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广州市历史教研室领导了全市广大师生启动了以“把戏剧元素引入历史课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包括中学生历史剧创作表演大赛、中学生历史剧优秀剧目汇演、中学生历史剧大赛宣传海报评比和区校活动展板评比等等。这些活动引起了教育界及社会的关注,不少媒体也进行了报道。作为一位中学一线教师,我有幸参与了活动的整过程,获益匪浅,对相关问题也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