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压运动法是限制静脉血流量,造成肢体远端出现静脉池效应,诱发肌细胞体积增大,以较小的运动强度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肌肉生长和提高肌肉适能的一种新方法,由于其训练方式的安全性及效果的优越性,已经成为国际上人们追捧的训练方法。加压运动是在肢体近端用加压带捆绑,加压后进行低强度、短时间运动,达到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肌肉功能的目的。这种新方法不仅应用于提高运动员竞赛成绩、预防老年人及术后患者肌肉萎缩、对抗宇航员在轨时失重生理效应导致的骨骼、肌肉等多方面的退行性变化,也为骨性疾病、心脑血管、肥胖、糖尿病和神经肌肉疾病患者提供新的康复治疗手段。本文从加压运动的方法、应用及原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压运动的效果机制,为其推广做好科学基础及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G804.7 20032568补充肌酸和抗阻训练促进人体股外侧肌废用性肌肉萎缩恢复的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机制研究=Oral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and anti-resistancetraining facilitates rehabilitation of musclesdisuse atrophy on histo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刊,中,A]/高淑杰(沈阳体育学院),Beggitte N.B.(哥本哈根大学运动科学院肌肉研究中心)//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36-39图5表3参15(SJ)肌酸//抗阻力训练//肌肉//萎缩//组织化学//生物化学  相似文献   

3.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衰老性肌萎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运动作为积极有效的防治方式,其作用机制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从衰老性肌萎缩发生的本质和对不同类型肌纤维的作用差异入手,探讨有氧运动、抗阻训练、高强度间歇运动和自主转轮等不同方式运动改善肌萎缩的可能分子机制。其中,mTOR、TGF-β/Smad信号通路和内质网应激途径等参与骨骼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过程,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自噬-溶酶体系统、细胞凋亡、细胞焦亡/炎症、氧化应激/铁死亡等途径参与骨骼肌蛋白质分解的促进过程。运动可通过上述信号通路调节蛋白质的合成分解代谢,从而缓解衰老性肌萎缩的进程,为运动缓解衰老性肌萎缩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飞轮等惯性训练(以下简称"飞轮训练")因其特殊的离心运动和抗阻运动性能而受到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重视。通过飞轮训练对运动员和大众人群的损伤和康复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理清了飞轮训练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影响其背后的生理机制,进一步探究改善肌肉萎缩、预防损伤和神经康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飞轮训练最早用于预防航天员太空失重环境下的肌肉萎缩问题,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竞技体育和康复领域。影响飞轮训练的生理机制包括肌肉过度牵拉产生的牵张反射、神经系统动员的效果和肌腱复合体的效果。飞轮训练在改善肌肉萎缩和老年人生活表现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并且在预防运动损伤、提高损伤后的康复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方面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肌肉减少症又称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近来备受关注的老年综合征,泛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出现肌量减少和肌力下降等改变。肌少症的特点是骨骼肌肌量减低并且肌肉内脂肪堆积,导致肌肉力量减低和肌肉功能下降,进而导致躯体残疾、生活质量降低,甚至死亡等。抗阻运动或称力量训练(strength training),是指肌肉主动收缩对抗阻力的一种运动形式,在通常情况下,这种运动的负荷远高于肌肉在有氧状态下的能力,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短、力竭性等特征。肌肉是产生人体自主运动的动力源泉,而肌肉运动,特别是抗阻运动可使肌肉产生很多生理生化的变化。文章回顾了近年来不同学者和临床工作者针对抗阻运动改善肌肉减少症的数据,论述了抗阻运动防治肌肉减少症的机理,强调了抗阻运动和有针对性的营养调理对肌肉减少症的有效改善,对未来肌少症的治疗研究提供更清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肌肉衰减症是指具有渐进性、全身性的骨骼肌质量和力量丢失为特征的综合症状,该综合征状伴有身体活动能力丧失,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的风险。骨骼肌质量和功能降低(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身体活动能力下降)是评判骨骼肌衰减症的临床诊断标准。有氧运动、尤其是抗阻训练和快速力量训练是改善老年人骨骼肌力量和身体活动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综述了骨骼肌衰减的定义和临床诊断标准,以及运动干预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国内骨骼肌衰减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抗阻训练运动处方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阻训练作为全面身体锻炼的一部分,可以显著增长肌肉力量和体积及发挥慢性病防治作用。抗阻训练运动处方的内容主要包括训练强度、组数、频率、方式、顺序、间歇时间、肌肉收缩速度和训练量等方面。根据运动人群和运动目的不同,其中每一方面都可以制定出多种不同处方方案。正确合理的处方制定和使用涉及到不同的运动效果,对于专业运动人群和普通大众合理科学地安排运动和锻炼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围绕鸢尾素介导运动干预神经精神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梳理鸢尾素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促进产生神经营养因子、改善神经元功能、促进神经元增殖和神经发生、改善脑内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水平、降低神经毒性作用等功能,从外周途径阐述鸢尾素信号通路在运动改善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综合征等神经精神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发现鸢尾素在运动改善神经精神疾病中起着积极的调控作用,运动诱导的鸢尾素水平会随运动强度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肌肉与脑存在着一种以内分泌为主导的通路,骨骼肌作为一种内分泌器官可调控大脑健康和稳态,鸢尾素信号通路可介导运动对神经精神疾病的干预。运动引起的骨骼肌收缩产生的鸢尾素通过外周途径调控大脑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进而对情绪、认知及神经功能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Fs)缺失是导致脑功能衰退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患者常表现出静息性肌肉震颤、运动性肌力缺失、运动迟缓、姿势僵硬不稳、步态异常等病症,其病理基础是中脑黑质致密部基底神经节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丢失和DA减少。研究认为,运动可通过促进NFs的表达,促进DA能神经元的存活和DA的增多,改善PD的病理和病症。其机制可能与运动诱导NFs增多,进而调节PD病理相关分子酪氨酸羟化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突触素、α-突触核蛋白表达以及改善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神经炎症反应等有关,但其中的确切调节机制尚未得以完全揭示。同时,运动模式、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等因素,也在运动调节NFs表达中影响干预的差异。运动产生的机械刺激,引发血液循环通过血脑屏障与脑内信号分子的变化,激活脑内NFs相关信号通路,从而促进NFs调节PD脑内的相关信号分子,改善或缓解PD。通过分析运动干预调控NFs的表达,进而作用于脑内PD病理相关分子,探讨NFs在运动调控PD病理中的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10.
力量训练是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对于提升运动表现和预防运动伤害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旨在深入分析力量训练如何影响运动员的肌肉力量、耐力、心血管功能以及神经系统适应,并探讨这些变化背后的生理和生化机制。研究发现,力量训练通过对肌肉肥大、神经肌肉效率、心血管系统的改善和代谢途径的优化,显著提升了运动员的整体身体机能。此外,结合研究证实,不同项目的运动员都能从系统的力量训练中获益,这凸显了力量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文献,选定与研究相符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选取国内实证类文献10篇,国外实证类文献6篇,共计16篇。了解治疗脑瘫患者的运动干预康复手段,分析其干预方法及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国内一般采用核心稳定运动干预、抗阻训练、悬吊运动训练以及柔韧训练为主;国外采用向后行走训练,机器人辅助训练,平衡训练等多种训练干预方式。国内外在对其进行运动干预之后,显示对脑瘫患者粗大功能、痉挛状况、步态步速行走能力以及肌肉肌张力、平衡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针对脑瘫患者特殊的体质情况,借鉴先进干预手段以及多种运动方式相结合的治疗康复手段,促进患者临床康复。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理,设计更科学有效的训练方式刺激肌肉的康复,改善脑瘫患者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2.
<正>抗阻运动是指肌肉对抗阻力时所作的运动。运动训练中合理运用抗阻运动,可以帮助教练员确定训练员所承受的训练刺激是否与周期安排相吻合。为了确保实际训练刺激符合训练员的训练周期目标,监控训练中的运动负荷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有关运动与糖皮质激素的研究进展,1.运动与高原训练可引起血中糖皮质激素水平显著升高,并与运动强度有很大关系,而与运动总量和持续时间相关性较小;2.过量糖皮质激素可导致肌肉萎缩,对其发生的机制有新的认识,而运动能否有效预防和治疗该性质的肌肉萎缩,尚有争议;3.有关运动引起糖皮演激素分泌水平改变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4.
雄激素促进骨骼肌蛋白质合成是通过雄激素受体作用的,高原训练时高原低氧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肌肉质量下降。综述了雄激素受体的结构,作用机理,在骨骼肌中的作用机制,低氧和运动对雄激素受体的作用,明确低氧和运动条件下雄激素受体在骨骼肌蛋白质合成中的可能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运动防治老年肌少症的机理、效果及策略,为老年人科学运用锻炼方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在PubMed、万方和CNKI等数据库中进行关键词检索,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老年肌少症的运动干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结果:(1)抗阻训练、有氧运动和高强间歇运动等运动可调理体内线粒体、活性氧等分泌物的含量,促使运动神经元保持正常的兴奋状态,改善老年人的肌量、肌力和身体活动能力,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2)从中年时期开始规律性的体育锻炼有利于肌少症的防治。每周2-3次、每次30min,为期8-24周的抗阻训练或每周3次以上、每次60min左右,为期24周以上的有氧运动可能是老年肌少症运动防治的一种可行方案。(3)抗阻训练和有氧联合抗阻训练是防治老年人肌少症多种合并症的主要运动形式,其运动强度可能较健康老年人和单纯老年人肌少症患者低,建议以低中强度为宜。结论:运动锻炼对于老年肌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重点对当前老年肌少症的运动防治效果和机制进行了归纳梳理,并针对肌少症的防治时机及方案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议。当前有关老年肌少症的运动干预研究在逐渐增多,但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在运动方法的选择上,比如锻炼时间、强度及频率的控制等,仍需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动能够引起骨骼肌肥大,防止肌萎缩的发生.骨骼肌在萎缩状态下泛素蛋白酶通路被激活,旨在通过检测蛋白降解途径中几个关键因子mRNA的表达,探讨不同的运动形式对抗骨骼肌萎缩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取21只雄性老年SAMP8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耐力训练组(E)、抗阻训练组(R).经过8周的训练后,检测小鼠右侧腓肠肌横截面积及MuRF-1、MAFbx、Caspase-3和IGF-1mRNA表达.结果:耐力训练和抗阻训练大鼠腓肠肌MuRF-1、MAFbx和Caspase-3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两训练组间无显著性差异;IGF-1mRNA的表达两训练组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抗阻训练组显著高于耐力训练组,抗阻训练组的腓肠肌纤维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耐力训练组.结论:抗阻训练在维持肌质量方面效果优于耐力训练.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对腓肠肌质量影响之差异可能不仅仅是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实现,还与IGF-1介导的骨骼肌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神经肌肉系统将训练刺激转换为长期适应性变化的能力是短跑运动训练可塑性的重要生物学基础。本文拟对短跑训练诱发神经肌肉功能重塑和代谢适应性变化相关分子机制和最新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探讨。方法:采用最新文献研究和前瞻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对短跑训练神经肌肉功能重塑及适应性代谢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分析,并对代谢组学应用于短跑训练机体适应性变化及疲劳发生的有效监控和干预进行研究展望。结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运动因子能够以旁分泌方式在调控肌肉卫星干细胞分化和神经肌肉系统功能重塑发挥关键作用;Ca2+离子通路及p53/PGC-1α、AMPK、p38MAPK等线粒体生物发生和能量代谢调节的关键分子是介导短跑训练通过表观遗传变化诱导运动表现提升和能量代谢稳态调控网络的重要靶点。根据专项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间歇训练、速度力量训练和连续循环训练的高强度功能性训练(HIFT),以均衡方式对神经肌肉及心血管多系统产生整体训练负荷刺激,能够更有效诱发BDNF表达和分泌,激活表观遗传学关键通路,在提高短跑训练生理适应性(氧利用率及能量代谢)及神经系统可塑...  相似文献   

18.
有氧能力的高低是马拉松跑者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和跑步经济性是衡量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耐力运动表现的关键指标,也是长跑训练效果的核心考量。由于力量和耐力训练对机体产生不同的训练刺激,教练员和运动员很少将力量训练作为提升耐力运动表现的手段,以防止有氧能力受到负面影响。通过对大量文献梳理发现,力量训练可以在不影响机体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值的前提下,通过改善神经肌肉功能、转换肌纤维类型以及增强肌肉肌腱刚度和利用弹性势能的能力,提高跑步经济性和无氧能力,改善运动员耐力运动表现。本文基于对力量、耐力训练的生理学适应的探讨,总结不同形式力量训练对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为马拉松选手科学安排力量训练提出建议,从而优化其耐力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不同运动强度、衰老与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凋亡与老年性肌肉萎缩的关系,探讨衰老过程中运动对骨骼肌细胞凋亡机制与老年性肌肉萎缩的影响,旨在为运动健身防止老年性肌肉萎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人体产生运动,好象一部开动的机器。任何人经过训练,其运动器官都会得到改善。并有少数人可以成为优秀运动员。身体的发展,通常是有系统的。从整体来看,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可以改善。神经、肌肉和骨骼系统,只要采用有效的训练,可以得到加强和发展。运动员通过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