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和田野调查法,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蔡李佛拳的保护和市场开发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总结.发现非遗所在地广东江门和佛山目前都未制订蔡李佛文化产业具体的发展规划;两地在蔡李佛文化推广中存在着武术技术流失、传承群体萎缩、传承思想狭隘、传承空间缩减和缺乏政策支持等问题.提出建立蔡李佛文化与旅游业、教育业、竞赛娱乐业、传媒业、体育制造业和风险投资产业相结合的市场化推广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等,对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了探究,阐述了佛山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蔡李佛拳)的价值特征;提出了佛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深入,武术"文化空间"逐渐步入人们视野。面对繁杂而又模糊的文化环境,甄别出武术"文化空间"将有利于武术文化的本真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传承和保护,为此对武术"文化空间"进行梳理分类显得尤为必要而又紧迫。研究可知,武术"文化空间"按其空间性可分为固定场所类和无固定场类两种,按其历时性可分为初始性类和再生性类两种。同时,此四项亦有不同分项,因此不能以一成不变的视角来对待变动不居的"文化空间",也不能禁锢武术"文化空间"原有的生成环境,而应放大到其存活环境,尤其是其再现环境。  相似文献   

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诠释了一辈辈中华儿女智慧与劳作的结晶。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相关部门通过出台与完善制度、建立与健全机制等措施促进文化传承,然而困难与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如传承人不专、传播面不广等现象。文章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蔡李佛拳”为例,通过对该项目进校园的传承路径进行研究,为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助力,为非遗项目校园传承途径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保护模式是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高级形式和有效方式.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与口述史等方法,梳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的三种主要类型,总结其传承人生产性保护模式实施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产性保护模式的基本内涵,并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产性保护模式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误读现象进行解析.最后,提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产性保护模式的重要实施路径包括:政府主导下的公益性开发路径、市场主导下的文化产品经营路径、文化生态主导下的示范区建设路径、文化传播主导下的国际化发展路径等.  相似文献   

6.
摘要:为了揭示社会变迁背景下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在机制,分析武术文化传承人的生存轨迹与文化传承态势,主要采用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聚焦一位武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经历,通过对武术传承人个体存续状况的梳理揭示社会变迁下武术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则。认为:在社会结构层面上传统社会“机械团结”的“单一”和“同质”特征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传承,而建立在工业社会基础上的“有机团结”分化了民众的价值认同和行为选择;武术文化正经历社会变迁下文化调适的震荡期,发明、积累、传播和调适是文化演进的必然过程,创新的思维与开放的胸怀是传承和发展的关键;生存理性与实践理性促使武术传承人与时俱进,在经历社会变迁后又陷入文化传承的焦虑与反思;现代媒介助力拳种实现了跨越区域和种族传播,传统武术“打练结合”实用价值的凸显促进了品牌符号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从"孝悌"、传承、文武双修、"侠义"等武德伦理观及"蔡李佛"拳传授观,修炼之"法"与"术"诸方面对陈享武学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陈享作为"继古开今"的一代宗师,其武学思想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陈享的武学思想对审视传统武术文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传统南拳文化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民间武术文化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视角下,分析了我国民间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的合理性、重要性、必要性,同时提出了民间武术文化遗产保护对策:1)构建分级保护体系;2)进行数字化整理和编目;3)培植民间武术传人;4)开发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活动;5)开展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个案分析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河东体育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表明:河东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在代际传承、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与市场运作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与措施,旨在为河东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民族历代先辈奋斗和创造的历史实录,是一个民族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它所承载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精神。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我国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面临灭绝或处于濒危状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挠羊赛”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进行了理论研究,为“挠羊赛”的抢救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峨眉武术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地走访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对峨眉武术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目前峨眉产业发展存在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资源配置不合理、原创力弱、缺乏健全的投融资体系、产业人才匮乏、政策滞后、管理混乱等问题;面对现实困境,应当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的关系,以峨眉武术文化发展为导向,提升峨眉武术产业原创力和感召力,确立峨眉武术文化资本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理念,坚持合理规划、统筹协调、产业重组、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影响土家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影响土家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受自身传承方式的影响、传承人制度的缺陷、受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地理环境因素等方面。针对土家族非物质体育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出保护传承策略:找准定位,充分挖掘其非物质性,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保护好传承主体,充分发挥地方馆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范畴,加强法律保护力度等。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普及和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界定,并结合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寓意上的特点,提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即原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均衡性原则。从长远看,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有效途径应该是在形成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走向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自觉。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方法,以“一带一路”为研究视角,运用文化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价值与意义,并针对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现状和困境,提出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实现路径:注重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提升”;保持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生态平衡”;挖掘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意义空间”;拓展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时空范围”。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文化的视角下,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社会文化环境改变直接引起的从舞蹈的社会文化载体到舞蹈本体的一系列变化。所以,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文化价值,与舞蹈所表达的地域文化特点的准确度相关。研究将抽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项目:昌黎地秧歌和井陉拉花作为例证,利用田野调查方式分析其变化状态,探索其变化规律。通过研究认识到变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常态,重要的是在变化中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摘要:在当代民族复兴进程中,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与自觉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强烈共识。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中“武术文化传统”的复兴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为进一步理解并探索“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表征、动因、内在逻辑模式以及重建所需坚守的思想理念与可能的实现路径等问题,推进民族复兴进程中武术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讨论的细致与深化,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以及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当代“武术文化传统”的复兴与重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文化传统”相关代表性论述,并对“武术文化传统”进行讨论的基础上,研究指出:尚武精神、武术门派、拜师仪式、民俗武术等武术文化传统的复兴与再造,构成了当代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典型性表征;武术主体寻求身份认同与自我启蒙、经济诉求与表征再造、“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是中国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重要动因;对武术文化传统符号的历时性借用与共时性置换构成了武术文化传统复兴的内在逻辑模式。研究最后提出,民族复兴进程中武术文化传统的重建,应秉持自身的传统,抱持一种面向日常生活的动态传统观,避免犯历史虚无主义与复古主义的错误,走“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重建路径。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新疆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概况、内涵与特征、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根据对新疆自治区被列为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分析,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是原生活态性、民族地域性、民俗依附性、群体认同性.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是:社会变迁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限性;缺少长远的定位与规划;传承主体的缺位;缺少评估与反馈机制.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及传承环境的保护;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规划与管理;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形成法律化和制度化;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人的保护与关注;加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将其纳入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传统武术社会组织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结构变迁和文化再生产机制,研究选取兼具传统武术传续本色和现代社会组织发展特征的M武术社为考察对象,运用参与式观察、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其组织建构和文化生产过程进行田野实践。结果认为:1)数字媒介赋能下,M武术社的组织秩序、文化叙事和精英结构已凸显其再生产的特征与优势;2)个体资源和外部资源整合与创新强化着精英共同体结构的稳定性,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叙事向去中心化趋势演变;3)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价值是增强传统武术文化保护能力和实现遗产资源化的核心。研究结论:1)业余者共同体是传统武术社会组织维持社群文化秩序、促进精英联合和“被发明的传统”仪式化传播的新型组织形式;2)虚拟与现实空间互通的公益性情感劳动益于传统武术社会组织在“超竞争”环境中树立正面形象;3)遗产资源化和知识商品化是平衡传统武术文化话语偏差,争取更多自我言说权力的能动策略,也是获得政策赋誉和制度赋能的关键。研究价值:旨在以小见大,以期通过对此个案的深入研究为同性质、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传统武术社会组织提供转型发展经验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对体育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用“自我”、“他者”的观点来审视当今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是文化自信视角下武术文化身份认同的题中之意;以“他者为镜”才能审视“自我”,进而认同并建构“自我”;武术的民族性文化身份认同必须秉承中西会通的精神.研究旨在为武术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世界体育文化坐标系中形成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泉州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凝聚了艺人高超技艺和独特的创造力,但其文化创意的水平不太高。近年来,有关部门虽然开展了搭建交流平台、开发文创产品、探索“互联网+非遗”、把非遗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等工作,但泉州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存在不少的挑战。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泉州技艺类非遗的传承需要传承人的匠心也需要观念的创新,要积极进行跨界资源多元整合、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文化创意产品,开展基于生活现实的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