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们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并试以他"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来指导我校教学工作的改革.按照陶先生的说法,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它的中心是一个"做"字.对于这一理论,陶先生当年在晓庄学校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经  相似文献   

2.
<正>时常看到有人说,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或者"在语文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说的有大学教授,有中小学教师,有教研员,也有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看起来,这样的说法似乎很重视传统文化。然而遗憾的是,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3.
现行教育模式是建国后十七年教育模式的延续,但它和十七年教育模式基本上一脉相承.十年动乱之后,社会向各个领域提出的第一个共同的要求是"拨乱反正".也就是说,社会首先需要的是求得稳定的局面,正常的秩序.于是,很自然地出现了追寻已经失去了的十七年"太平盛世"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教育界也不例外.向十七年模式回复,成了文革以后整个社会的共同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必然的,但同时必定是过渡性的.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特征,因此,它的回复比其它领域更为明显,时间更长.正因如此,改革现行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改革十七年教育模式的问题.这就发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文艺"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视作一个自然时间的发展段落和不证自明的分期标准,通常是指从1949年到1966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巩固时期的文学以及相关的文学样式。但回到历史现场,"十七年文艺"的生成、演化与重构实际上经历了从"人民的文艺"到"无产阶级的文艺"的规划和设计、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批文学史的同步叙述和建构、最终作为"文革"的"他者"而被规定和确立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回溯,"十七年文艺"内在的规定性亦随政治语境的变迁而不断生产出复杂的面向,应该被视作文学史上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的起点,"十七年"诗歌这种与政治及政治斗争的关系从建国初期便初见端倪且愈演愈烈。这种诗歌形式的出现,即是诗歌继承传统的结果,也是时代环境下的历史必然。文章分析了"十七年"诗歌发展蕴藏的内部传统与外部传统。  相似文献   

6.
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实践教学被看作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范畴.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进行学科理论的讲授,是理论的"灌输",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学科理论的内涵.而实践教学则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在实际操作环境中进行的.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加强实践教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文试图重新认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涵,以拓宽实践教学的路子,推动高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目前,"绿色教育"一词的基本用法还是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范式。这种用法还停留在实践策略层面,限制了自身的理论前景和实践广度。其实,"绿色教育"是一种教育隐喻。在它的隐喻空间内,潜藏着更多的喻意有待发现和发掘。根据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下三组选择有助于完成这项工作:第一组选择有关问题属性。通过将"绿色教育"作为一个教育隐喻来使用,可以超越已有的种种意义界限。第二组选择有关问题领域。通过这种选择,"绿色教育"实现了对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超越,侧重点由内容主题转向了价值倾向。第三组选择有关发展定位。这种选择强调教育价值倾向的"绿化",进一步提升了"绿色教育"的立意高度,使其指向对整个现代教育的改进和超越。基于这三组逐步递进的选择,"绿色教育"有可能为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赫尔巴特通常被看成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其课程思想特征一般被概括为"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这种概括实际上是对赫尔巴特课程思想原旨的误解,其根源在于将赫尔巴特本人的课程思想与赫尔巴特学派的课程思想以及传统课程思想混为一谈。通过分析比较三者的异同,可以发现:赫尔巴特学派课程思想是对赫尔巴特课程思想原旨的背离;杜威课程思想是对赫尔巴特课程思想的复归与超越;赫尔巴特课程思想与传统课程思想并非等同,他的某些具体课程主张超出了传统课程思想的藩篱,具有现代课程思想的意蕴。  相似文献   

9.
对"十七年文学"从不同角度进行重新评价和定位成为近年来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十七年文学"在当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与中国经济文化环境影响到了研究者的心态有关.部分理论研究工作者已放弃对西方文化价值立场的过份认同,转而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十七年文学"中所蕴含的民族性的东西正好契合了研究者的这种追求."十七年文学"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还与"十七年文学"在当时拥有的读者群广大,在文学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从而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10.
"文革"时期"三突出"原则束缚了电影艺术的美学创新.拍摄于"文革"后期的战争题材的儿童片尽管仍免不了在"三突出"的原则里打转,但已开始试图冲破樊篱,在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方式和创作方法诸方面进行了某种"变通",为单调的"文革"影苑奉献了几许质朴、清新的声色,表现出对"十七年"同类型电影美学特征的延续和变异,反映出电影创作者在"红色"规训下的无奈及其进行突围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的教育实践形成了"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经验。而在这种传统教学经验支配下形成的"讲授教学取向"的课堂教学观消解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该培养的课程能力,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2.
自由教育思想的发展是被理性规定的。从理论理性看,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呈现的是求真的特征,要实现这种特征需要通过"洞见"的方式。从实践理性看,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呈现的是向善的特征,要实现这种特征需要通过"信仰"的方式。从创造理性看,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呈现的是致美的特征,要实现这种特征需要通过"创造"或"设定"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技术》2018,(3):120-126
在探索如何构建创客教育评价模式的过程中,"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理论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文章基于对"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理论的剖释,通过挖掘其指导创客教育评价所具有的多重价值,构建了创客教育"鉴赏与评论"评价模式,并在X中学的创客教育综合实践课程中进行了应用。实践表明,这种以质性探究为主要特征的评价模式,能够捕捉到创客教育进程中的丰富信息,不仅有助于发挥评价自身的诊断、鉴定和监督功效,还使评价蕴含了调节、导向和激励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的核心指导原则,文章从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入手,结合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对实践过程、学生反馈意见、改善方法、及所受到的启示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立德树人"已成为我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立足于文化自觉的视角,从历史溯源看,"立德树人"体现了对中华文化历史地位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寻根、继承和弘扬;从实践反思看,"立德树人"是对知识本位教育的自觉扬弃,"立德树人"重塑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的人才培养基本逻辑,是对人才培养的规律把握及其在信息时代人文价值更加彰显;从价值引领看,"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基本方针,体现了对教育创新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是引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朝着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正影响着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分析"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意义,以机械控制工程基础教学为例,探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实践途径,对深入改革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革”后期对教育领域混乱局面的整顿;第二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对“两个估计”的拨乱反正;第三阶段是对建国后近四十年教育实践的反思。 第一阶段—— 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党中央日常工  相似文献   

18.
课题的主要特征是"先练后导"。按照心理学理论,问题先行,即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开展学习探究和实践活动,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自学品质和思维效果。千百年来,"以教为本"的传统教学根深蒂固,"教—学—教"模式让"教"占了三分之二时空。本课题的基本理念是"以学为本",采用"学—教—学"模式,"学"占了三分之二时空,这不仅是教学程序上的变化,而且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先练后导教学模式研究"是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一项综合性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程序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课前激活—反馈互动。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教育模式被打破,在教育思路上实现了创新。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研究背景下,"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被提了出来。这种教育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弥补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使得教育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加全面,在教育中也实现了层次化。在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将学校教育衔接到继续教育上,将职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中,明确学生职业的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有创新意识,认识到具体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文章针对"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在理念上有诸多突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对语文课程实践性的反复强调。据统计,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实践"一词出现了19次,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实践"一词更是被使用了57次之多。如此高频度地使用"实践"一词,足以看出新世纪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育"实践"问题是多么重视。如果说"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两大属性,那么,"实践性"可称为语文课程的第三重属性。一、作为哲学概念的"实践"及在中国古代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