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9 毫秒
1.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学校要想提高乡村小学思政课教学质量,就需要提升乡村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文章从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出发,分析了当前乡村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同时提出了促进乡村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乡村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入手,探讨构建乡村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培养OPS模式,并从顶岗帮带、订单式课程、教育科研和"互联网+"等方面探寻该模式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为帮助乡村教师努力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提高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们除了开展课例比较式、循环授课式等新课改以来经典教研活动外,同时根据乡村教师实际,扎实开展了案例启示式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活动效果,有效地提高了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教研活动创  相似文献   

4.
为帮助乡村教师努力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提高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们除了开展课例比较式、循环授课式等新课改以来经典教研活动外,同时根据乡村教师实际,扎实开展了案例启示式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活动效果,有效地提高了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教研活动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乡村师资队伍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而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又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一些地方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执行存在对象范围模糊不清、生活补助标准缺乏差别化、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建设缺失等问题,本文提出地方政府要明确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的对象,确保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对象范围公平合理;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差别化;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建设等,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政策,提高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6.
生命哲学视域中的乡村教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哲学视乡村教师是创造绵延、历史绵延与关系绵延的存在。这一视角之意义,在于唤醒乡村教师的自治意识,凸显乡村教师的公共性质,转变乡村教师的发展模式。于是,关于乡村教师的研究内容,必然转向乡村教师的内心世界、乡村教师与乡土的关系、乡村教师与世界的关系等领域;其研究方法将转向于观察、对话、调节与等待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乡村教师存在结构性缺编、老龄化严重、教师结构不合理等困境,严重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乡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完善和创新迫在眉睫,为此,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和实地调研,发现乡村教师补充面临许多困境,在分析其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破解乡村教师补充困境的新路径:完善乡村教师编制政策,创新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构建差异化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等。以提升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主要指的是乡村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公共性。作为“乡村的”教师及其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为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提供合理性支持;历史中乡村教师的角色为其公共属性的可能实现提供继承依据,乡村教师对新阶段乡村社会的重要价值是其公共属性可能实现的前提,法律政策为乡村教师承担公共责任提供直接保障。但是,目前乡村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遭遇了多方面的困境,使得乡村教师成为了疏离“乡村的”教师。因此,要实现乡村教师——作为、成为“乡村的”教师——身份的公共属性,就要重视对乡村教师公共性的培育和表达,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9.
重塑乡村教师文化自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教师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乡村教师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一种重要表征,是乡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需要,是乡村振兴的要求。但是,乡村教师文化存在诸如乡村文化的落后等方面的困境。因此,需要对乡村教师文化自信重视和关注,推进乡村文化的建设,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教师文化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师培训是推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而培训模式是影响乡村教师培训成效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校外进修培训模式,已难以满足乡村教师迅速增长和日趋多样化的培训需求。而互联网培训模式则日益成为了乡村教师培训的重要补充。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培训模式既可以实现传统培训所关注的规模,又可以实现优质培训所关注的个性化,有利于解决集中培训与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矛盾。推进乡村教师互联网培训模式要凸显一个核心:个性化培训;重视一个环节:在线辅导;变革一个载体:慕课建设。  相似文献   

11.
蒋媛 《教师》2022,(6):78-80
乡村教育发展质量取决于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依然存在着流失现象.文章首先提出了乡村教师流失这一问题,然后分析了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如乡村教师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乡村教师向城性明显、乡村教师工作负担较重等,最后提出了关于留住乡村教师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乡村教师的文化冲突与乡村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国家权力介入乡村社会,教师身份的国家楚构与乡土生活产生诸多冲突与矛盾。与此相应,乡村教师的社会功能不断弱化,与乡村生活的心理距高逐渐琉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是实现乡村社区和谐发展必须依靠的知识力量,因而,必须重构乡村教师、地方政府和村落社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乡村教师之于农村的社会功能和公共责任。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专业发展认知、专业研究能力、专业培训、专业发展支持政策、专业发展共同体等方面展开对重庆市11个区县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重庆市乡村教师大多数存在专业发展意愿不够强烈、研究能力较弱、专业培训针对性不强、缺少精准性政策支持、发展渠道窄化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促进专业组织齐发力、增强培训针对性、提高培训政策精准性、构建多维学习共同体等对策来促进重庆市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乡村学校、乡村社区与教师自身是乡村教师生活依存的三维空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分别体现着乡村教师的教育专业职能、公共服务职能与反思引领职能。然而,新时代乡村教师生活存在着向城性、同质化与边缘化现象,需要在空间上实现由传统学校场域向乡村学校、乡村社区、教师自身等多个空间转换,切实体现乡村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性、服务乡村的公益性与自我发展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乎整个乡村教育的发展,而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是影响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的重要因素。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成因包括复杂制度的现实规约、乡村学校环境的弱势、社会支持系统的乏力、教师主体自我的缺席等。为纾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应建立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均衡发展乡村学校文化,激发教师主体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师的公共性,其本质是知识分子的公共性。它是一种共享、联系与责任的性质,它与专业性是一个统一体,这是乡村教师发展的理论根基。目前的问题是,我们把乡村教师的专业性与公共性对立,一直重视其专业性而忽视其公共性,乡村教师被纳入一个丧失自我的片面强调其专业性的教育现代性发展模式,操作上出现了知识霸权与技术组织对乡村教师的支配。这样,乡村教师不仅失去了公共性、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用,而且也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根基。我们一直责难的“乡村教师素质低下”问题,可能是一个研究视角所导致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强调乡村教师专业性质的同时,重视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视角探讨乡村教师的公共性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乡村教师对知识的传播、发现、创造和社会影响的新形式,从而也使乡村教师的内涵更加丰富,如此才能彰显乡村教师之于农村的重要意义,才能使乡村教师发展形式多姿多彩,完成社会理想.辜蛋人雄幸福。  相似文献   

17.
乡村融入是乡村教师留在乡村的根本之路.乡村融入是乡村教师知识分子属性完整呈现的需要,是乡村教师社会功能效用充分发挥和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需要.乡村教师面临融不入乡村的巨大困境,乡村文化隔膜使乡村教师在精神上难以和乡村沟通,出现了乡村与乡村教师心灵关联被阻隔的"失心"现象;生活交往的相异性、单一化和表面化,使乡村教师在生活上出现了和乡民联络障碍的"失联"现象;乡村教育情感弱化使乡村教师失去了对职业的忠诚热爱而出现了"失业"现象.乡村教师乡村融入之困的纾解,要以"文化共同体"自觉实现精神融入,要以"场域与惯习"重构实现生活融入,要以"职业情怀"养成实现教育融入.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目光,我们的鲜花,我们的掌声,业已在不经意中冷落了乡村教师。乡村教师在农村广阔的田野上默默无闻地耕耘,在艰难困苦中寂寞地坚守着乡村的讲台,在不尽如人意的乡村教育背景下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众所周知,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成长、工作、生活的氛围不可同日而语。城市教师经常有教育专家学者传经送宝,可以到省内外、国内外参观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方法,可以有许许多多的机会锻炼和切磋教育技艺,可以及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可以有优良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如此这般,乡村教师没有或少有具备。机会的不均等,乡村教师早就输…  相似文献   

19.
以"离农"为价值取向的乡村教育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衰落,导致了乡村教师信念的失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发展提振了信心,也为乡村教师信念重塑提供了契机.从乡村教师信念重塑的背景来看,应该是国家民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是乡村社会百姓的人文需求,是乡村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方面,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诉求.从乡村教师信念失落的现实考察可以发现,城乡二元的延续和异化导致回不去的乡村、从"同质化"到"城市化"的教育嬗变导致乡村教育的式微和乡村教师的失落.从乡村教师信念重塑的内涵来看,可分为三个层次:扎根乡村的理想信念,基于乡村、通过乡村、为了乡村的教育信念,立足乡土的教学信念.乡村教师信念重塑的路径有:自我激励和反思,在价值认同中铸牢信念之基;通过交流合作与研修培训,保持信念系统的生命力;注重乡土文化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凸显信念的现代性;教育管理部门转变角色定位,为乡村教师信念重塑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乡村教师的参与,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特殊的能力.调查研究发现,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结构存在问题:乡村教师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开展乡村生态文明和乡风文明教育、协助治理乡村社会及帮助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能力均比较薄弱.同时,乡村教师服务乡村社会的自信力也不够.根据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现状和现实可能性,可以从乡村教师能力建设的内在规律、乡村社会内在需求和国家层面的政策保障机制三方面采取对策,提升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特殊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