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儿童游戏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种类齐全、花样繁多的儿童游戏活动。古人是怎样对待儿童的这种主要生活方式呢?目前我国幼教界的游戏实践状况是否与古人对待游戏的观点与态度存在一定的因袭性?本文试图对我国传统儿童游戏观的特征进行梳理,总结我国传统游戏观的特点,揭示其成因,并分析其对当前学前教育界的影响,力求做到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真正把游戏当作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尊重儿童游戏的权利,使儿童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其身心发展的经验。一、中国传统儿童游戏观的基本特征儿童游戏观是人们对待儿童游戏的态度和观点。我…  相似文献   

2.
儿童游戏的生理-心理观能直接说明儿童游戏的发生及其本质特点。儿童游戏是由儿童生命历程的本性决定的,是儿童生活的必需。儿童游戏的发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是儿童认识、发展、锻炼自身的天然需要,同时也是儿童为满足不断的身心“刺激-反应”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自发行为。儿童游戏的本质特点在于游戏是儿童在不可控制和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自我控制感和一定程度的确定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儿童游戏权逐步受到国人重视。梳理建国后的学前儿童游戏政策与法律文本,发现其经历了学前儿童游戏初露头角(1949-1996)、学前儿童游戏持续发展(1997-2019)、学前儿童游戏有序推进(2020-2022)三阶段,实现了从“基本活动”到“法律权利”的转变。同时,游戏权的确立使得游戏政策中的儿童观、游戏观、学习观、权利观发生转变。游戏权也被赋予了自由价值、人权价值与正义价值。为更好落实学前儿童游戏权的发展,需保障幼儿游戏时空、创设游戏安全环境、尊重幼儿游戏选择意愿、健全学前教育游戏权教研指导网络与质量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4.
由于游戏本身的复杂性和研究者不同的学术背景、观察角度、方法论等问题,迄今为止,人们对于游戏的看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试从理论基础、儿童游戏观、游戏课程设置、游戏式教学法及游戏设备五个方面比较陈鹤琴和蒙台梭利两位教育家的游戏理论,其目的在于从理论上开拓视野,同时,也是对当下学前教育界引进外国教育模式过热,而对传统教育文化存在一定程度漠视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以录像为媒介的集体访谈和多重话语分析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城乡幼教工作者对游戏,特别是对幼儿园中儿童自由游戏的不同看法.研究归纳出三种看似不同但实则存在内在关联和相互转化可能的游戏观.(1)儿童自由游戏只是幼儿园中游戏的一种,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也可以被称为游戏.(2)儿童自由游戏是真正的游戏,教学活动游戏化(或游戏活动教学化)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与游戏有质的区别.(3)高水平的自由游戏是儿童游戏的最高境界,"会玩"的儿童才能在游戏中享受到真正的自由.教师的游戏观影响了儿童对游戏、自由的体验.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主导形态游戏观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发生了演变和调整:清末时期的"门面型游戏观"在民国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发生了演变,民国时期经历了从"孤立型游戏观"到"融合型游戏观"的调整,社会主义时期则经历了从"工具型游戏观"到"本体型游戏观"的调整。从"门面型游戏观"到"本体型游戏观",既是游戏的独特价值得以发现的过程,更是儿童...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超越以往的"游戏主体论",从"游戏本体论"这个独特的视角为切入点来研究儿童游戏,他认为游戏是一种存在方式。本论文通过对伽达默尔游戏观中游戏主体、游戏意义、游戏理想参与者三个独特观点进行阐述后,认为当前我们的儿童游戏应该聚焦游戏的本体价值,关注儿童游戏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幼儿园规程》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游戏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但另一方面对幼儿园实际游戏状况的各种质疑一直存在。研究者通过比较“理想的游戏”“教师理解的游戏”和“儿童经验的游戏”,发现三者存在显著差距,其原因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早期教育的功利化、教师的儿童观、游戏与教学的矛盾关系,及幼儿园游戏未能很好地满足儿童的需要有关,这说明幼儿园教育改革还须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游戏精神”是最具有儿童精神特点和审美意味的心理状态,对满足儿童精神成长需求,培养儿童热爱写作的态度有重要意义。儿童写作教育应张扬儿童的“游戏精神”,改变写作教育重“实用”轻“审美”的倾向,以利于儿童最终形成既符合社会需求又体现自我个性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游戏,是儿童生命的存在方式。游戏精神是儿童游戏观念形态上的高度抽象,是游戏具体形态特征的思维概括与美学表达。以游戏和游戏精神为核心的儿童观走过了一条异常漫长而曲折的荆棘之路。站在儿童立场上,认同儿童本能的生命欲求与发展趋向,并将自身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情感融入其间,最终引领童年生命走向健康、和谐、美丽、完满的价值行为和精神趋向,都属于游戏精神的范畴,都是文学和教育之于儿童游戏的想象眷顾和精神缠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