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戏精神"是最具有儿童精神特点和审美意味的心理状态,对满足儿童精神成长需求,培养儿童热爱写作的态度有重要意义。儿童写作教育应张扬儿童的"游戏精神",改变写作教育重"实用"轻"审美"的倾向,以利于儿童最终形成既符合社会需求又体现自我个性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游戏精神"之于儿童,完全契合儿童活泼的天性和文学的自由精神,散发出独特的美学魅力,对儿童的审美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把"游戏精神"引入作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3.
黎锦晖首创了儿童歌舞和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处处以儿童为本,为儿童着想,本文从审美方式的显层面和潜层面探讨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的游戏精神;从儿童心理的角度探讨作品彰显的儿童游戏精神;最后从作品中的游戏精神来探讨作品的审美价值,以揭示黎锦晖作品何以在“五四”时期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4.
儿童的"游戏精神"是指体现儿童游戏活动诸特点的一种心理状态,以及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儿童对待事物的主观态度,是一种自由的、超功利的精神。"游戏精神"观照下的儿童写作教育策略体现为:确立符合"游戏精神"的儿童写作教育目标和训练文体;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师引导与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基本精神。儿童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喜欢游戏是儿童永恒的天性,也是儿童原始状态心理的直接显现。游戏在儿童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儿童文学要想迎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得到广大儿童读者的认可,就应该把“游戏精神”放到儿童文学的重要地位上来。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儿童而言,游戏是他们发现、探索、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儿童的"学"需要游戏,教师的"教"就要具有游戏的精神。习作教学如果能够满足儿童对游戏精神的需求,贴合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那么真正的教学就发生了。一、创设具有游戏功能的语境儿童学习写作是需要语境的。习作语境通常回答了谁在写、写给谁看、为什么写的问题。有语境的写作是真实的写作。创设一定的习作语境  相似文献   

7.
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天性喜爱游戏,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游戏精神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项重要审美内容,是形成儿童审美态度的一个重要来源。快乐欢愉、自由恣意、趣味幻想是游戏精神的突出表现,它们相互融合,尽展着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探讨游戏精神的审美特征,对于培养儿童的审美趣味与审美情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幼儿快乐的源泉来自"游戏精神"。游戏是儿童期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源自儿童内心的需求,与儿童精神发展水平、特点相吻合,是最自然的一种精神展示方式。游戏精神是让游戏回归儿童生活,倡导回归本真的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当下的快乐,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持续体验到一种自娱娱人的、开放和自由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角色游戏存在忽视游戏本体价值,过分强调游戏工具价值的现象.侧重于关注儿童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及与现实生活逻辑的相符性,儿童“角色”本身亦被异化.有必要在中外游戏精神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园“娃娃家”游戏案例探讨角色游戏在无目的、自由、对话、创生及情境体验内涵方面的精神特质,揭示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的现实困境,思考相应的策略,以期儿童角色游戏精神的真正回归.  相似文献   

10.
王晨 《现代语文》2006,(11):53-54
儿童时代是游戏的时代,游戏是JL童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是他们最基本的审美方式。中外美学史上,都有“游戏说”,用以说明审美或艺术活动的特殊性质和规律。实际上,也正是儿童的游戏精神使他们特别喜爱艺术,在自由的想象和直观的体验中获得过程性的快乐。他们以认真的态度从事游戏,游戏似的活动令他们认真地投入。  相似文献   

11.
瞬息万变的数字技术和游戏正在通过控制儿童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来改变他们的思维与交往方式。尽管如此,数字化儿童游戏不能被简单归类于“精神废物”,它们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游戏是儿童人性自由的表达,是儿童创造性的表现,是儿童的有规则活动,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因此,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精神、独特的教育方式与多元化课程形态。这些教育价值的实现,需要重构游戏与教育的关系,基于高阶思维实现游戏课程化,要让游戏成为儿童的深度学习方式和儿童的思想实验,以此实现快乐学习与深度学习的真正融合。  相似文献   

12.
儿童语文教育应当重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应当与儿童的心理特征相结合,儿童游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应当重视游戏教学法在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应用.具体的应用包括在视觉、感觉、思维、情操等四个方面审美教育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儿童时代是人生的早春,这是一个想象丰富、充满梦幻的时期,儿童的思维明显带有童话特点。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能满足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教学童话故事,就要遵循这一心理特点,充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童谣与儿童游戏的关系,分析了童谣中的游戏精神:自由性游戏精神、无目的性游戏精神、审美性游戏精神、真实体验性游戏精神,并指出童谣是游戏精神的实体性表征形态。  相似文献   

15.
“亲子美术节”活动是我园从2005年就开展的特色活动,十几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目标导向从关注美术创作的操作特点,到关注美术创作的审美性,再到当下关注幼儿创作表现的过程;活动形式也从幼儿进行规定内容的美术活动,到亲子自选美术游戏,再到现在结伴自选美术游戏;等等。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价值,我们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为依据,以生态式美育课程理念为指引,通过课程审议促进“亲子美术节”向“美术游戏节”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学前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适应生活”的重点目标,开发“生活适应+”课程;突出“康复训练”的首要需求,统筹安排每日教育活动;体现“游戏特性”的教学要求,合理设计教育活动内容,让康复和认知学习浸润在游戏中;重视个别化教育需要,制订个性化教育活动方案,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推进,促进学前智障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课程游戏化”的理论与实践引发了学前教育领域的多重讨论.“课程游戏化”起源于对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危机的反思,是一种课程理论取向,体现了幼儿园课程与童年游戏精神融合的课程理想.“课程游戏化”理念没有秉持工具理性,既无“游戏工具论”,也非“课程工具论”,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从课程理解范式的视野来看,“课程游戏化”的内涵是通过对话与理解,让课程融合游戏精神,呈现儿童诗性的生活.通过欣赏和鼓励游戏、理解与尊重儿童、守望与重返童年,“课程游戏化”体现了成人与幼儿平等对话的诗性旅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贯彻与深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主要的发展方向。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天生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由此可知,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将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游戏化,用其中所蕴含的游戏精神,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促使幼儿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能提升其综合素养与能力。本文就针对游戏精神的影响,以及游戏精神在幼儿课程中的运用策略这两个问题,进行详细阐释。  相似文献   

19.
全面推广实施“安吉游戏”是现阶段全国及各省市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抚顺市作为国家级试点区,通过学习宣传、理解领悟“安吉游戏”的精神和内涵,实施改造游戏环境、投入游戏材料、调整游戏时间等策略,取得了初步的教育成果。城市、农村、公办、民办幼儿园积极参与,涌现出一大批典型园所以及先进园长、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真正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用游戏点亮儿童的生命,让“安吉游戏”在抚顺落地、开花。  相似文献   

20.
一用美学“辅翼”学校德育、智育很多大家早有高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把学校的美育称作“美学方面的教育”,确实是个既科学又规范的提法。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更有许多精彩的论述:”赋予学生的认识和创造活动以及他们在多种活动中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和满足以特定方向的审美教育.涉及正在成长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