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始终要关注三个问题:用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师用书真的只是教学“参考”书,文本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依据教参而不囿于教参,出得了教参,入得了文本,就有我们的事情可做。下面对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进行例说。林黛玉进贾府,是小说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的人物和环境做第一次直接的描写。其描写人物出场,历来受到高度赞誉。“讲授中应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重点,体会《红楼梦》一书的反封建意义”(教参“教学建议·三”)。“宝玉出场”其实是落实上面“教学建议”的最好的材料,只可惜教参“…  相似文献   

2.
上海有位社会学家说:“阅读能力是21世纪的第四张通行证。因为我们天天都在阅读与感悟啊!”既然阅读能力是“通行证”.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冷峻审视当前的阅读教学,许多教师还是“涛声依旧”用教参.“雾里看花”两茫然,不知该怎样去教学,甚至有的教师发出“越教越不会教”的无奈感慨。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必须真正实现三个指向。即指向文本、指向学生、指向写作,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必须在尊重、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然而,当前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借助教参写教案,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和理解。这样的阅读教学多了些凝重,少了些灵性。因此,时下一种新的阅读观——文本细读,对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已经得到语文教育界的广泛认可。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对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它是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同样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诚如钱梦龙老师所言:“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或朗诵,或默思,或圈点,或批注,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才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我们往往会遭遇到“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的追问,名为语文教学设计,实质上却没有“设计”的过程,只是一味地停留在“教什么”的探索中。据有关调查表明,在我国,语文教师大部分备课的时间都花在“教什么”的内容“生产”上:①按教参所提供的结论去“理解”选文;②“揣摩”教材编撰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选人中学语文教材已数十年.我们查阅了不少教参和教师的解读文章,至今仍歧见迭出。本来,根据恩格斯的讲话文本.马克思究竟首先是科学家还是革命家.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已说得明明白白:“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相似文献   

6.
教材之于教学,犹如布料之于裁缝,仅是一种可供运用的材料和依据。教材为我教,而不是我教教材。教师应当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可以变更教材体系,可以增删教材内容,可以调整教学重点,可以自编教材,尤其是对待“教参”,更应持灵活态度。但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却对教材、“教参”之类的东西过于盲从,甚至成了教材、“教参”的奴隶。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题为《行道树》的散文。作者是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凤。课文的大意是: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的家在山上,  相似文献   

7.
钟发全 《教书育人》2005,(12):39-39
闪亮登场的多媒体动画制作、文本绘画图案、教材角色头饰,加上声情并茂的文本剧,井井有条的课堂组织,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加上教者亲切自然,语言娓娓动听,如此怎不让人沉浸于40分钟的课堂。可是,作为观摩者是否曾想过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看教师教得好不好.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看教师教什么,重点要看学生学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8.
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是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三件法宝,离开这三件宝去进行教学简直寸步难行。特别是“教参”,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进度、授课方法、重点难点的处理和安排,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教参”的作用贵在一个“参”字,即“参考”之意。若偏离了这个准则,则“教参”未必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小学教师中级职务培训实践跟踪考核中,我们深入到学员任职校听课,发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全盘搬用“教参”上的教例,简直一字不差。试想这样照搬“教参”能给教学带来多少益处呢?虽然这是个别现…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低效中徘徊,语文教师常常面临这样的尴尬:捧着教材,不知教什么。有些教师只是根据教参和相关的教学资料,组织课堂教学;有些教师虽然挣脱了教参的束缚,生成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其教学只是把自己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前者往往紧跟高考指挥棒,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文本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提倡“心根语文”的特级教师刘云生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懂教材没得法。”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读懂什么,才能教什么”,因此,要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首先要紧扣文本,吃透教材。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教材呢?  相似文献   

11.
一、研究背景 教是为了“学”,那学生究竟该学什么?怎么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一般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参的指导建议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过程。我们知道学生是充满个性的,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也是存在差异的,但是我们却很少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语文课程中,作为课文的文本具有标准的解读取向,教科书的提示“预设”着编者的价值判断,教学参考书中的教材分析就是文本的解读指南,教学就是“教教材”——按照教科书和教参的既定方针办。新的语文课程强调由忠实执行走向自主创生,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用教材教”还需不需要教好教材呢?教什么,怎么教呢?面对这些当前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许多教师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认识,因此步入种种误区。误区之一:喧宾夺主——游离目标盲目拓展[案例]一位教师教学《白鹭》(苏教版第十二册)时,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交…  相似文献   

13.
如今语文教学流派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老师今天学这位特级老师的,明天学那位特级老师的,一味跟风。还有的老师干脆咬定青山不放松,抱着教参上课、然后练习、考试。到头来老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明显。语文教学该教什么,该怎样教,学生该学什么,该怎样学,这些我们应该冷静思考,独立思考,不要跟风,不要盲从。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做好“五个一工程”,  相似文献   

14.
<正>看一堂课,我们习惯于从"怎么教"的角度去看,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乃至教学风格,眼中所见的是教师的风采和学生的精彩。但是,这样的好课,往往好看不好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教什么"的角度去看课,着眼于教学内容:教师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这样的课,在于教得对不对,不在好不好;你看得明白,就能教得出来。就一堂课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对语文课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紧迫。在一般人看来,"教什么"似乎不是问题,而在语文教师看来,是一个千古难题:语文课程中没有明确,语文教材中没有呈现,语文教参中也没有可以确定的教学内  相似文献   

15.
特级教师钱梦龙谈备课的方法时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钱梦龙就是在用心走进文本。教学设计就是要用心关注文本,反反复复地想。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三“会”开始。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交际工具,所以说教学是语言的艺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见到一种现象,同样的教材、教参,甚至迮教案也是集体讨论的,学生听有的教师讲课如沐春风,精神集中,在兴趣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形成了语文能力;而学生听有的教师的课则十分吃力,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差,这是什么原囚呢?教学语言使然。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堂“教什么”透视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小学语文教什么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文本理解不到位、教学目标不确定、缺少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等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文选型教材教什么难以确定,助读系统教什么指向模糊,课程标准对教什么规定模糊。为此,我们需要从特级教师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教什么的根据;梳理不同文体的特点,为教什么寻求理据;根据小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形成教什么的动态训练体系。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师在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恰当地去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教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把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19.
黄雪琴 《广西教育》2007,(6A):21-21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因为“怎样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解读文本,就是要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把握教材,解读文本的能力,却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课程下的好课。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否认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太多“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搬着新教法.不知该怎样教”的苦恼困扰着教师:太多的无效教学、无效训练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太多的“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乌云”笼罩着我们的校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