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金本《水浒传》是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明清时期传奇小说评点的最高峰,也将中国古代小说的评点之风推向高潮。金本《水浒传》自出版以来受到了不同时代读者的热烈追捧,不仅在国内风行三百余年之久,在国外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而究其能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原因,是与金本《水浒传》有利于传播的一系列特质密切相关的,即英雄《水浒传》的确立,金圣叹独特的个人特质及匠心独运之小说评点方式。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的评点,尽管由于新的阅读和批评模式的生成而逐渐淡出了小说读者的视野,然而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研究个案,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国演义》评点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如果我们要对《三国演义》评点系统做一个全面的审视,可以发现,这一研究至少必然会涉及一下几个方面:《三国演义》评点的版本分析,《三国演义》评点的主体研究,《三国演义》评点的文本阐释;在逐个深入研究的同时,推进并形成整个《三国演义》评点的立体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评点者侧重文本细读,多向挖掘文本意旨,凸显《金瓶梅》广泛的意义承载。市井风貌是小说题旨的外在表现,劝惩之旨突出小说文本的功能效应,泄愤说则为文本最为内在的题旨指向。《金瓶梅》评点者的题旨论述提升了文本的艺术价值,成为小说家体验崇高的方式,焕化成评点者生命精神的存在表征。  相似文献   

4.
明清章回小说之所以形成自身特有的面貌并成为经典,得益于小说"评"、"改"一体的形成方式,这一现象是评点这一文学批评形式对小说文本的"再生"。在《水浒传》诸多版本中,双峰堂刻本、容与堂刻本、袁无涯刻本和贯华堂刻本的评点者都是在改写小说的基础上对小说进行评点,并在不同层面上促进了《水浒传》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小说评点是一个特殊的场域,评点者、小说和读者构成一个立体流动的三角结构,交错着不同的审美趣味。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对于作品、读者以及作为评点者自己都有所定位,并真实呈现出评点者在雅与俗之间的游走,从而形成了一个连接文人与通俗小说、文人趣味与大众趣味的场域,反映着晚明这一历史时期中文人雅文学与大众通俗文学之间的沟通与拉锯。  相似文献   

6.
吴趼人的长篇小说最初刊载或出版时大多有评点,这些评点在小说文本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叙述功能,对小说叙事起到了重要的补充、扩展和强化、深化作用。在那个视小说为改良社会、新民救国之利器的时代,小说评点这一角色功能的变异与调整,是适应读者阅读期待视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多用于小说和戏剧研究。评点大家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等流传下来的评点,不少学生课后有所涉及。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试着用评点的方法对文本分析鉴赏,写下准确简明,精练深刻,富有情趣的评点文字,不失为促使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一种好方法。况且,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在当今强调发扬学生主体性以及重视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其他读者“对话”的教改潮流中,“评点法”更有进一步弘扬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刘辰翁对《世说新语》的评点开创了小说评点的先河。他对《世说新语》的评点范围相当广泛,涉及了训释疏通、指出归类不当、指漏纠谬、提出不同的见解、评骘人物故事、品评艺术特色等多个方面。其评点内容对《世说新语》的传播及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都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金圣叹的《水浒》评点之所以很大程度上超越前人,根本原因在于评点思路的转变: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受史传影响,长期以来的评点者多站在读者角度从外部对其进行人物品评、事件议论与思想升发;而在金圣叹的评点中,由于对"文"、"事"观念的辨析,形成了对小说文学本质的重新定位,从而"由其文而测其意"、"由其意而观其法"、"由其法而言其效",走上了与前人截然不同的评点道路。这种评点方式以作者的创作意图为解释根源,有利于深入探寻作品的文学特征、作者的创作技巧和文本的内在肌理;但阐释者的固有观念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往往存在偏差,这也导致了评点中的一些曲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通俗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是“世代累积”而成的,在这些作品的成书过程中,文本是具有开放性的,在不同时代经由多人不断修订而日益完善。其实,在这些“世代累积”型作品基本定型之后,这种文本开放性依然存在,这个阶段的文本开放则是藉由小说评点来实现的。小说评点者在评点过程中同时承担了文本创作者、文学鉴赏者和理论批评者三种角色,他们对于作品文字的增删修订、对作品主题的重新解读以及对作品文学理论角度的进一步阐发,不仅使通俗小说在文本上逐渐成熟,而且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赋予了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可以说,小说评点不仅维持了小说在累积阶段所固有的文本上的开放性,还实现了读者接受领域的文本开放。  相似文献   

11.
明清两代,评点《文心雕龙》成为一时风尚。笔者汇集当时诸家评点十余家,从文学理论及写作理论的角度,主要围绕“文道、文思、文质、文人、文术、风骨、通变”七个方面加以梳理,初步展示了明清两代评点《文心雕龙》的整体状貌。本综述试图打破人们惯常以个人评点为范畴的论述形式,融合各家之论为一体,力求展示那一时代人们共同关注的“文理”。以期与同仁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朱敦儒在清代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敦儒是南宋前期的重要词人,其作品清隽谐婉,犹具北宋风度。深受历朝文人的喜爱,到了清代由于各种原因,对朱敦儒的作品及其本人的关注都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本文通过清人对其作品,包括比较有名的梅花词和令人瞩目的渔父词和人生经历尤其是其晚年出仕的评价来了解朱敦儒其作品和人品在清代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3.
扼要阐述了明清时期大兴字狱的情形,分析了制造字狱的原因和后果、并指出字狱乃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派生物,它无情地扼杀了中国广大士人的自由思想、是一种极端残酷的精神压迫。明清字狱使中国化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客观上延缓了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湖州历代巍科人物谱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州人杰地灵,历代巍科人物荟萃。经考,湖州历代文科状元16名,自明清以来登榜眼、探花、传胪、会元者18名(重复者不计)。对湖州历代巍科人物进行考略与评述,旨在从科举角度去探析湖州的人文鼎盛。  相似文献   

15.
两汉时期,我国已经有不少女性参政议政,这主要表现在:不仅有作为皇室成员的皇后太后参与朝政;官僚家庭女性也积极参与政事,议论时政;甚至连平民女性也勇敢地关注和评议着政治。这种现象的出现跟当时特殊的经济政治背景有密切关系。首先,两汉女性有较为独立的经济地位,具有参政议政的基本前提;其次,西汉政府对女性参政所持的较宽容的态度及当时思想上一定程度的自由都为女性参政议政提供了可能;至东汉时期,皇帝的早逝和政局的多样性也在客观上给女性参与时政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是一部千古名剧。在古代媒介不发达的情况下,对它的古代传播进行研究,能让我们重新发掘这一剧作的巨大魅力。《西厢记》在元明清三代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文本传播、舞台传播、评点传播等方式来进行的。对这些传播方式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西厢记》的研究往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社会,“清”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官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也是官员群体的自期与自戒。面向官员群体的官箴书对此有较为集中的反映,特别以清代官箴书“清者大节”思想最为突出。“清者大节”是清代官箴书中对“清”这一道德操守的高度概括,由清心寡欲、清廉俭朴、清正廉明等内容构成,分别与官员的精神追求、生活准则、施政规范相对应。在历史上,官箴书“清者大节”思想作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挥了帮助提高官员道德素养、规约司法审判、参与塑造循吏、因应清官崇拜等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于明清小说的结构,近人与清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对这一现象的探讨可以发现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一个本质特征: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之结构。金圣叹《才子必读古文》摘选评点的主体部分是论说文,探讨的主要是论说文的文法,对叙事技法的探讨在金圣叹的批评话语中即使不是缺席,起码也是相当淡化的。而且,评点小说时,金圣叹对“事”也相当忽略与淡化,与之相对应,他常常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之结构。由于金圣叹小说评点有着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之结构的本质特征,套用西方叙事学、以现代叙事观念来探讨金圣叹的结构批评不仅仅是“印板”学术,而且从研究的立足点来说都是根本错误的,这样的研究格局应当改变。知道了金圣叹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结构这一本质特征,还可对明清小说的结构问题及中西方小说结构论的利弊得失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鬼趣 兵象──钱谦益论竟陵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竟陵派自明季产生以来。批评最力者当数钱谦益。钱谦益探源索流,勾勒竟陵派在学术渊源和诗学特征上与南宋刘辰翁的承续关系;进而批评竟陵派“幽情单绪”、“孤怀孤诣”的诗学宗旨;“尖新割剥”、“势尖径仄”的语言特征;以及评选诗歌教责古人以从我的标准。钱谦益的这些批评基本上是公允的,对明清之际诗风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为保证漕粮船只按时抵达目的地,朝廷分别委派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对漕船进行催趱。明初,中央官员的委派并无定制,自万历六年开始以御史为专职催趱漕船的中央官员;清承明制,直至清末。催趱漕船的地方官员,明清两代略有不同。明清两代以漕运为国家命脉,视漕粮为"天庾正供",朝廷设官派员,专司催趱之责,及由此而起。然而在催趱漕船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