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视我国司法实践,违约方司法解除请求权历经了从个案到类案再到规范的本土蜕变,属于司法先行的典范,《民法典》对该规则几易增删,于第580条第2款设置了特定条件下违约方申请司法解除合同制度,有效回应了合同僵局的实践难题。原有规范中的排除履行规则、情事变更制度、减损规则等规范的设立目的、适用范围、法律后果无法涵盖合同僵局情形,违约方司法解除请求权与被学者诟病的英美效率违约理论截然不同,具有独立的制度功能与价值,在防范行为人策略性选择和道德风险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刑法》第270条增设的侵占罪,从法条的规定及立法语言的表述来看存在不少缺陷,容易导致法条阐释的不一以及司法实践的混乱。探讨侵占罪的对象和诉讼形式有助于正确界定罪与非罪,科学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评析我国刑法理论界对新刑法第四条的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产析刑法第四条所规定的实质上是罪刑平等原则,文章重点阐述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贯彻落实罪刑平等原则的五点建议:定罪上的平衡;量刑上的平等;行刑上的平等;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和司法道德水平;加强司法监督。  相似文献   

5.
以引诱、欺骗方法收集口供是非法取证的一种形式,司法实践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本从引诱、欺骗方法的界定、法律后果和制度完善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以期解决我国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二审法院裁定准予上诉人同时撤回一审起诉和二审上诉的判例。类似判例的法律依据为新《民事诉讼法》第145条、第173条、第174条,法理依据为,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上诉案件可以不受限制地适用第一审民事诉讼普通程序,此即错误司法裁判通论。事实上,新《民事诉讼法》第145条、第173条、第174条并没有授权二审法院可以做出上述二审民事裁定。该错误的二审民事裁定本质上是能动司法理念在司法实践中的异化,浪费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效率,增加诉讼当事人双方的诉讼风险与诉累,消极影响了基层法院的同案审判。  相似文献   

7.
美国商标反淡化理论有着广泛的影响,美国的司法、立法实践均受到其影响。在大部分州依据商标反淡化理论制定各自的州反淡化法后,美国干1995年制定了《联邦商标反淡化法》,并且先后干1999年和2006年对《联邦商标反淡化法》进行了修正。本文以历史的角度观察美国商标反淡化理论的发展及司法、立法实践,以期为我国完善相关司法、立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红薇 《天中学刊》2001,16(4):32-33
由于刑法第269条立法上不严谨,导致司法实践中人们对该条文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容易发生或枉或纵的现象,为此,对刑法第269条进行完善,应以构成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为基础,并兼容一般违法但情节严重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赠与合同是诺成合同还是实践合同,在中外理论界、司法实践部门众说纷纭。如果将赠与合同无法律依据、人为地视为实践合同,将造成我国《合同法》第189条在司法实践中无法适用的后果。从我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订立的普遍规则来看,赠与合同均应为诺成合同。  相似文献   

10.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现代民法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制度,体现了现代民法对人权、人格尊严的重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也应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现阶段已初步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且在司法实践中有所运用和探索,这是我国法制建设成就的体现。近年来,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法学界和司法实物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120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解答》及《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但是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可操作性规定显得不具体、不明确、不完善。本文将就精神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责任构成和责任形式等进行探讨,希望能对司法实践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就目前刑法理论界在交通肇事罪犯罪构成中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存在的分岐进行了分析,从立法目的、法律条、司法实践三方面综合论证,提出了对交通肇事罪犯罪构成中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更为易于理解和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根据《刑法》第307条第2款的规定,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的行为。其中,“帮助”在方式上多种多样,且不以被帮助人的犯罪事实为前提;“毁灭、伪造证据”应该包括隐匿、变造证据;应根据立法目的和司法实践的需要准确认定“证据”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征地、拆迁案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全国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征地、拆迁,引发了许多的法律纠纷案件。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权力与资本的失法和立法与司法的伦理判断发生了失误。应尽快在立法、行政和司法实践中解决好征地、拆迁过程中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七条对民事证据上的最佳证据规则作了规定。该条借鉴外国的最佳证据规则的原理并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根据证据的不同分类标准,对不同种类的证据形式通过比较,对其证明效力的大小作出了不同的规定,从而确立了我国民事证据上的最佳证据规则。为了在司法活动中更好地、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该规则,有必要对最佳证据规则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律师伪证罪"的反思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第306条单独设立“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给律师的执业带来无法回避的执业风险,违背了律师执业的基本规律。本从司法实践、立法技术、价值取向层面分析了单独设立该罪导致的误区和缺陷。提出对该罪进行科学的反思,对其存废作出理性的选择,并对相关法条作出技术性调整。  相似文献   

16.
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执行难”,是长期困扰着司法实践的突出问题。造成执行难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虽然现行法律法规对此行为进行了相应的规范,但在刑法理论上与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争议,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判罪在犯罪客体、对象、主体、情节严重等方面做一番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第148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但关于勤勉义务的含义、内容与衡量标准、违反勤勉义务之责任等问题并未做出明确的具体说明,这就使得该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文章拟针对以上问题作初步的探讨,希望对公司法的不断完善尽一些义务。  相似文献   

18.
偷税罪定罪标准的立法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新刑法关于偷税罪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种种分歧,这源于新刑法第201条定罪标准的立法缺陷。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刑法中教唆犯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教唆犯的性质问题,刑法学界争论由来已久,本文立足于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在回顾理论界关于教唆犯性质问题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刑法总则第29条关于教唆犯的规定,着重从教唆犯构成犯罪、对教唆犯刑事责任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刑法中教唆犯的二重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姜福廷 《南平师专学报》2004,23(2):92-94,101
针对《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7条取消审查批捕阶段的刑事补充侦查的规定和有的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存在违法行使刑事补充侦查职权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就刑事补充侦查这一专门问题作了粗浅的研究与探讨,提出了取消审查批捕阶段的刑事补充侦查的规定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观点和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应如何正确行使刑事补充侦查职权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