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电视受众工作概述夏振强一、传播效应及受众的地位从信息传播过程和传播学理论上讲,新闻传播机构及从事传播活动的人员被称为传播者,电视台及电视工作者就是传播者,而电视观众则为传播接受者或受众。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与受众二者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彼此...  相似文献   

2.
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方式的继承和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传播学研究的三个领域:控制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对网络传播这一新兴的传播方式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对传统传播方式,主要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的继承超越和。网络传播动摇、改变了传统传播模式中传播者的地位和形式。它运用丰富的符号。实现了传播的多媒体化,特别是网络语言更是对传统传播符号的革新与超越。网络传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受互动,并呈现大众传播与受众窄播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张振伟 《文教资料》2008,(12):103-104
根据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系统模式,提高教育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教师(传播者)、教育信息(信息)、教育媒介(媒介)、学生(接受者)、学校文化(传播的环境)等五种因素上,对这五种因素的分析,有利于不断提高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普法只有遵循一定的法律传播规律,才能取得好的普法效果。普法活动的实质是促进法律信息在社会上的流通。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法律信息从传播者流向受众者。受众者在法律传播活动中有重要的参与作用,但以往的普法活动忽视受众者在法律传播中的地位与功能。推进法律信息的有效传播,必须要同时重视对传播者和受众者的研究,注意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科学测评法律传播效果,推动普法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相似文献   

5.
《滁州学院学报》2016,(6):63-66
运用传播学理论阐述了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者、受众、讯息、媒介、传播效果等五个要素。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符号传播、生产性传播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形态,并指出乡土社会背景下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求是民俗造型艺术的传播基础。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播,指专业传播者的传播机构,借助技术手段和媒介渠道(报纸、杂志、书籍、广告、广播、电视、电影、展览等)向众多的分散的,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兴趣爱好的公共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以异常迅猛的势头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学生受众心理谈教师“育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众是传播学的一个术语,信息的发出者称为传播者,信息的接受者即为受众。一般来说,信息的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符合受众心理的特点和满足需要。我国在改革开放社会中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熟悉,处于城市"信息孤岛"上的农民工也可以通过订阅手机报的形式参与信息的获取和反馈。文章从大众传播学角度分析手机报已具备大众传媒的属性,并且从农民工角度分析手机报与其他媒介相比所具有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发挥手机报作为大众媒介的职能和作用,建立起农民工和大众传播媒介间的良性互动,并试图设计一项以农民工为目标受众和目标客户的手机报套餐。  相似文献   

9.
校园大众传播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由专门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介(主要是广播、报刊、橱窗、电视等)广泛、迅速和连续地向广大受众(主要为学生)传递信息的过程。它与通常所指的大众传播有所区别,它的传方可以在一完范围内选择受方,并能通过各种渠道,较为便捷地取得受方的反馈信息。所以校园大众传播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教育教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传播的过程,包含从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与组织传播到大传播的形态。因而,学术界专门有教育传播学这一研究范畴。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过程中的要素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传播效果、噪音以及反馈。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它们分别可以和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手段)、学生、教学效果相对应,另外,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干扰(噪音)和教学反馈。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大众传播媒介(报刊、广播、书籍、电影、录音、录像等)为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将传播过程视为一个整体,包括五个组成要素,即五个W:谁传播(Who)、传播什么内容(What)、通过什么渠道传播(in Which channel)、对谁传播(to Whom)、产生什么样的效果(with Whateffect)。它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一门新兴交叉科学,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探索揭示人类社会信息交流规律,以提高传播的效果。所以,《大众传播学》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教育紧密关联,乃至人民群众的生活,也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人类传播的历史伴随人类文明的历史。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从大众媒介到私人媒介,传播媒介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深度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虽然不同的传播学者对传播时代的划分方式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影像传播已成为当今社会受众最广泛、影响最深入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3.
燎原广播电视学校面向农村借助广播电视和卫星电视进行远距离教育,从媒介上看,有广播电视大众传播的成分;从目的性上看,是培养和训练人.大众媒介自身有社会教育功能.培养和训练人属传统的学校教育范畴.两者之间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有些层面重合度增加.在新的结合面上,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构、过程和规律,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即大众传播和教育传播之间的相互渗透,将会产生新的教育模式生长点.本文从大众传播学和教育传播学相交叉的角度去认识燎原广播电视教育.  相似文献   

14.
当今电视不仅是一种大众传播,也是一种更为重视信息受众的人际传播.电视的"面对面"传播方式重视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强化了受众的参与.电视不再局限于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播关系,而是把重点转向接受者,尽可能地建立起双向传播渠道,体现出人际传播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从传播学角度透视手机短信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短信是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其兴盛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作为目前人际传播的流行方式之一,手机短信在运行实践中也逐渐担负起了大众传播媒介角色。手机短信的传播强化了"意见领袖"的功能,其现存弊端及发展前景都值得我们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近一百年大众传播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随着媒介技术的高度发展,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人的异化程度和异化方式有新的变化,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大众传播学中“媒介即人的延伸”及“拟态环境”的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大众传播过程中异化的延伸和放大现象,并提出了“拟态(信息)环境生态失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近一百年大众传播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随着媒介技术的高度发展,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人的异化程度和异化方式有新的变化,本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大众传播学中“媒介即人的延伸”及“拟态环境”的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大众传播过程中异化的延伸和放大现象,并提出了“拟态(信息)环境生态失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近一百年大众传播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随着媒介技术的高度发展,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人的异化程度和异化方式有新的变化,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大众传播学中"媒介即人的延伸"及"拟态环境"的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大众传播过程中异化的延伸和放大现象,并提出了"拟态(信息)环境生态失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胡再 《地理教育》2011,(1):106-107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互动的教育活动,从传播学角度看,它也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信息传播是指人们发出和接收信息的活动,是一个信息交换、交流的过程。从信息传播角度看,教学是一个由传播者(教师)对信息(教学内容)进行编码、加工,通过一定的信息通道和媒介作用于受传者(学生),受传者(学生)再将信息反馈给传播者(教师)的完整过程,完全符合传播学原理。因此,运用传播学理论,可以指导地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传播活动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两种重要传播形式。本文就此两种传播形式的历史渊源、链接模式及链接的发展趋向进行了简要的探讨,指出大众传播不仅是受众和人际传播的信息来源(即下链接),而且也可以从人际传播活动中获得有价值的讯息符号(即上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