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的新常态下,创业型大学建设科研创新组织与平台过程中面临着创新层次较低、驱动力度不足、适配治理欠缺和顶层设计滞后等新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创业型大学科研创新组织的建设效能,助推区域经济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在高校学科与科研平台建设过程中应活跃基础研究,培育新科研增长点;集成协同优势,升级构筑学科平台;引育高端人才,着力人才驱动抓手;优化绩效评价,追求全价值链转化。  相似文献   

2.
郭海霞  刘斌 《青海科技》2023,(1):10-13+30
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是顶承未来产业发展格局的新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其创建是培育与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举措。浙江、广东、湖北、陕西等省市已在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建方面有所部署。文章借鉴典型机构经验,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聚焦优质细分领域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借力科学城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创新未来技术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对策建议,冀望以此助力孵化、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开辟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与新技术经济范式下区域产业创新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区域产业创新理论及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全球化与新技术——经济范式下的区域产业创新路径及发展趋势进行剖析,包括开放型区域创新网络构建,以及创新集群的培育与发展,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三种机制及措施: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机制、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产业优化升级机制,以及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与生态补偿的长效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上海、保定、杭州和天津等典型区域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发展,构建了彰显地方特色的低碳创新模式。国内典型区域低碳创新实践与探索对中国其他区域的重要启示在于,树立低碳创新理念,完善区域低碳创新政策;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构建低碳创新共同体;培育低碳创新型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视低碳创新的智力支持,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参与低碳创新,构建低碳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分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带来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市生物医药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存在区域差异,产业集群通过多重效应共同作用实现创新发展并促进经济增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据此,提出扩大集群规模、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确认培育区域创新能力的积极意义的条件下,首先需要改变目前普遍认同的狭义的科技创新体系意识,将产业创新体系和产业聚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内容纳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总体框架中,然后理清科技创新体系、特色产业创新体系和重点产业园区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最终落实到以科技创新成果为基础,以产业基地为载体,以创新体系建设为保障,实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具有赋能经济增长转型和推动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高地、引领经济高质量开放发展的时代价值.廓清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内在动力机制包括科技创新的动力协同驱动机制、投入产出互动机制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08-2018年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但呈现渐进式提高的态势,横向上各区域的水平差距较大,纵向上的发展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为更好地解决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中治理模式存在偏差、管理体制机制有待改善、主体培育机制和协同机制有待健全以及治理环境和人才制度建设有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未来必须把握好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重要政策取向,推进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和加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制度、创新主体多元培育制度和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建设,并完善科技创新治理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8.
加强长三角区域产业知识创新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作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默会知识的生产与扩散,建立长三角区域产业知识创新体系对长三角未来产业的发展乃至全国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长三角区域的产业默会知识生产与扩散、共享机制及环境的研究,探索长三角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当前,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迫切需要坚持“开放合作、绿色低碳、价值共创、协同发展”基本原则,推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开放创新合作,提升制造业开放创新发展能力。文章总结全球制造业开放创新趋势,分析主要经济体积极推动制造业开放创新的政策与举措,梳理中国制造业开放创新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开放创新的政策建议:(1)加强协同研发体系与能力建设,提升制造业技术供给能力;(2)加强协同设计体系与能力建设,提升制造业市场响应能力;(3)加强协同生产体系与能力建设,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能力;(4)加强协同服务体系与能力建设,引领服务型制造发展方向;(5)加强协同发展生态与环境建设,推动制造业开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主要进展及对政策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德方  周华东  陈涛 《科研管理》2020,41(10):81-88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历史性交汇,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向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亟需完善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要回顾,提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八部分构成,总结了我国科技创新政策在强化要素、加强主体、完善机制、培育产业、集聚区域、优化环境、扩大开放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立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提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思考和建议,包括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改进评价制度、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政策、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等。  相似文献   

11.
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化能力建设,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资源向财富转化的关键。需要从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入手,推进科技金融结合,构建适应于科技创新产业化和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科技投融资体系和政策环境;构建支撑科技创新产业化的功能性平台;加强企业和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培育中介机构发展,服务于科技创新与创业。  相似文献   

12.
聚焦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益,为增强相关政策实施效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参考。以2007—2019年我国中西部162个地级市为样本,运用多时期双重差分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可显著增加区域创新数量,并提升以实质性创新和绿色创新表征的创新质量能力,但其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承接地是否明确具体的转移产业来源区域以及示范区所处发展特征等方面存在异质性,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政府竞争两种作用机制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因此,我国各地应继续积极打造良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环境,在承接转移产业过程中注意明确划定承接产业类型、关注创新质量,并通过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增长极作用,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本身也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即以科技创新国内循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国际循环构建高水平开放创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链条完善、产业链互补性强、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开放创新优势显著,但仍然面临基础研究能力有待提升、内外创新资源循环不畅、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未实现有效协同等问题,因此,提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基于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视角,该系统包括创新主体与创新组织、创新资源与创新环境、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其中科技创新资源为基础和前提,创新链为核心。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轴的国内循环系统建设要着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科技产业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国际循环系统建设要发挥港澳的国际化优势,推动国际合作向创新链源头延伸。同时,要通过完善创新资源自由流动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等,推动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对产业集群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产业集群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并非等同关系。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区域创新系统包含产业创新系统;从内涵上讲,两者有重叠之处,但并不完全重合;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基础,但不是核心。最后对基于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作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探索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对产学研融合与区域创新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主体发挥的作用,结合世界著名湾区的发展历程分析国际产学研融合经验,探讨产学研融合赋能区域创新“双循环”发展的路径,并通过分析总结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劣势与不足提出发展对策。结果表明:在产学研创新生态系统中,各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相互依存、共生演进的良性循环网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并通过以科技创新国内大循环建设为主体,主动适应和深度嵌入全球创新链,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赋能“双循环”发展;我国在基础研究能力、科技人才结构、科技领军企业培育、产学研融合生态、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有待改进和完善。最后,从畅通国内创新大循环、强化技术供给能力,深度融入国际创新大循环,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等方面提出促进发挥产学研融合作用赋能“双循环”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广西区域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能力不足、体系缺陷、观念落后、科技资源分散等方面。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广西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区域技术转移与培育新能力相结合;实施技术引进的“差别”战略;加强广西和先进发达地区之间的合作,共同建立和发展研发中心;发挥区域竞争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创新网络意识,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环境做了分析,然后从完善地方政府职能、加强以产业集群为平台的区域创新机制的形成、培育区域产业文化、融入全球软件产业价值链等方面对软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8.
区域创新环境与企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文忠  李业锦 《软科学》2003,17(6):25-28
本文认为区域创新环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中区域网络创新和学习能力的建设对企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我国成功的乡镇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案例分析也佐证了区域创新环境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提出我国区域创新环境建设亟须从企业氛围营造、区域创新网络培育、学习环境建立、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强,以尽快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这对我国区域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区域文化是影响产业集群演化和创新机制培育的因素之一。基于文化结构主义理论对产业集群的区域文化构成、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区域文化与集群创新能力培育之间的关联性展开研究,通过结合汕头澄海玩具集群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创新演化实例,探讨集群的区域文化与集群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集群区域文化各个组成部分对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影响的差异性,从一个侧面和局部验证了集群区域文化的结构主义现象与集群创新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从而为区域产业政策制定与集群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产业以其生产周期短、市场效益好和生态循环等优点,成为各地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然而,我国云贵食用菌产业扶贫中仍然存在着品种过于单一、缺乏发展规划与技术支撑、区域品牌有待提升等问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四类机构"改革为契机,重点推进服务项目——典型区域特色生物产业与民生改善,示范推广食用菌复合生态栽培,助推服务云贵山区精准扶贫;培育名贵菌根型食用菌,创新示范植被恢复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技术支撑食用菌产业扶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