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小学《自然》课本第六册),要求指导儿童学习一点动物分类知识,并认识当地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培养儿童对动物进行比较、分类的能力。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特点,我采用指导学生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课前提供标本、实物、图片等讨论材料,激发儿童探究欲望  相似文献   

2.
第六册《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中的第二部分,即认识三类无脊椎动物是本课教学难点。我根据本课属“科学讨论课”这一课型特点,组织学生研讨,自行探求结论,从中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现以其中的“节肢动物”部分为例,谈谈让学生认识P48的8种动物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自然》第六册《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属于科学讨论课,一般都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如果组织得不恰当就会出现学生不主动或不着边际的讲,不能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对本课教学,我认为采用“智力竞赛”式的方法是比较适宜的。  相似文献   

4.
上好小学自然讨论课焦世学讨论课是小学自然课十二种课型之一.如动、植物课教学中,《动物怎样保护自己》、《动物怎样在地上行动》、《动物怎样过冬》、《植物怎样过冬》等.这些课文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有所感知.但多数还不知详情,形不成完整的概念;而且这类知识...  相似文献   

5.
科学讨论课是小学《自然》中八种课型之一。这类课多见于动、植物及生物进化等方面知识,如《动物怎样保护自己》、《动物怎样在地上行动》、《生物进化》等课。这些课文内容,学生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已经略知一、二,但多数是一鳞半爪,很不完整,还形不成概念,而且这类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便进行系统地观察实验,适合于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探究——研讨”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以《自然》第一册第二十二课《动物怎样过冬》为例,谈谈一些看法。一、指导现察,激发兴趣按照进度,上这一课时,正值冬季,各种动物正在越冬。课前教师应设计有结构的材料,比如,蚂蚁、蜜蜂、鸣、鸟、猫等动物,引导学生观察它  相似文献   

6.
六年级《形形色色的动物》这一课属于科学讨论课,根据它的特点,我采用了“多看、多议、多摸”的教法。 (一)教学前,我让学生准备各种小动物,教学开始,把14种小动物分给各个小组,并出示有关的图片和幻灯片,让学生“看”、“议”各种小动物,自由地交流议论,讲出各种小动物的名字,分别生活在什么地方……?教师巡视,指导启发。  相似文献   

7.
张璠 《阳光搜索》2014,(1):76-78
教学分析 《电磁铁》一课教学中,概念箭头指向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概念。属于教学比较复杂、对学生已有认知要求较高的课型。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前概念,依据学生概念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尤为重要,指导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科学概念是一种有效的途经。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 《水》是《水和空气》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等。本节课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对有关水知识的分类和梳理,初步知道水的特点,并以此对物体分类之后初步接触固体、液体和气体科学概念,又为今后进一步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通览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各年级教材内容间的相互联系 只有通览教学目的和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备课;只有通览全套教材,了解各年级教学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把知识准确适度地传授给学生,达到系统掌握知识的目的 如,在备《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时,首  相似文献   

10.
在引导儿童探究研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以自然第五册《动物和环境》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实践和体会。 一 鼓励大胆设想 《动物和环境》一课要求指导儿童认识蚯蚓对光和温度等的反应,从而认识动物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培养儿童用差异法  相似文献   

11.
《动物怎样吃东西》一课属科学讨论课。我市一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以及课文容量大,涉及的问题多、教材中所介绍的典型例子生活中不易见到等特点,采用课前准备、课内研讨、课外实践的思路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课前准备。在授新课一周之前,教师准备好蝗虫上颚、狼牙及鹿牙的幻灯片以及蛇方骨活动灯片,并向学生提出观察、阅读任务:(1)观察你家里养的动物和《动物世界》电视节目里介绍的动物,看它们喜欢吃什么食物、怎样吃下去的,并作好观察记录;②仔细体会自己  相似文献   

12.
一、比较法教给学生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知识。语文复习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将以前一课课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重温一下所学知识,而且能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认识。而比较法能促使语文复习教学达到这一目的。如教学生复习鲁迅的几篇小说:《药》、《一件小事》、《社戏》、《故乡》《祝福》、《孔乙己》等,要求学生回忆出这些小说的篇目之后,指导学生从题目、人物、背景、主题、表现手法、写作时间等方面作求同、求异的比较。这样,学生本来就如一盘散沙的对鲁迅这些小说的认识,通过复习指导,知识的整体感增强了。  相似文献   

13.
小学自然《分类》一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三点:①使学生初知一些简单的分类知识;②在学习分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对各种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分析,使他们了解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③通过上述活动,以增长学生应付日常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变学生的厌学为好学、苦学为乐学、难学为易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尽可能创设一种“热烈、轻松、放肆”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具体施教过  相似文献   

14.
《机械工学》是工科中专非机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按教学大纲要求,该课讨论课时占其总课时10%左右.现就如何上好讨论课,谈谈一点看法.一、讨论课的作用讨论课在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能  相似文献   

15.
《考察自然水域》和《水域的污染和保护》共同构成了环境保护教育单元。前面一课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去接触实际,获得感性的第一手资料;其后一课的目的是通过科学讨论课的形式对学生晓之以理,使他们充分认识现实生活中污染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生物生长的需要》的最后一课。在前面的课中,学生探究了植物生长的条件,本课将主要研究动物生长的基本条件,通过分析按食性给动物进行分类,进一步了解动物身体的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启发学生去继续探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下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研究奠定基础。教材有以下几个活动目标:能用分类圆表示草食、肉食、杂食动物;根据动物某种器官的结构特点推断其食性,并按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大胆地和同学交流自己对动物食性的看法与见解;让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享受探究知识的愉悦。二、教学思路本课…  相似文献   

17.
教学思路本课是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探访生物王国》的第一课。本课从学生身边入手,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在草丛里寻找物体开始,通过观察、分类与比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初步认识生命、了解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的目的,并由此了解到植物和动物都属于生物。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获得关于动物和植物的亲身感受。为此,教材选择以校园为背景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讨论,分辨出哪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哪些是没有生命的物体,从而建立初步的“生命物体”与“非生命物体”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一个自主、合作、…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分一分》是小学自然课中培养学生分类能力的第一课。它和《各种各样的果实》《各种各样的根》《各种各样的茎》等课组成分类能力培养系列。分类能力在逻辑思维能力中属于较低的层次,新大纲中要求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分一分》一课共有三项内容:按形状、颜色给几种几何图形分类;按运动方式给几种动物分类;用多种方法给叶子分类。给几何图形和动物按指定标准分类,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不同的事物分类标准是不同的,渗透分类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有了这一步知识的过渡,学生便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树叶进行分类了。给物体…  相似文献   

19.
教学分析 《谁能生存下来》是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演变》单元的第三课。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化石、动物的发展史的相关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五年级科学课中也学习了一系列有关动物的自我保护知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浓厚。本课在此基础上,以观察、分析地雀为切人点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20.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现代教育教学的目标 ,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取代传统的“保姆式”教学方法。讨论课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法。讨论课能“通过学生集体讨论、师生对话 ,集思广益 ,加强学生对概念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