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美娜  项国雄 《新闻界》2005,(5):48-49,47
媒介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人的行为方式还表现在对人的思想、文化的影响,新传播技术的威力不但会重塑媒介产业,同时也会影响到依赖媒介生存的世界.本文中大众媒介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大众媒介;新媒介则是指手机、摄录机、电脑等新兴媒介以及以互联网、万维网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媒介.新媒介的出现使得传播形式得以改变,人们运用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化,媒介不再威力无比,受众不再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效应,表现在人的媒介化和媒介权力的滥用两个方面。人的媒介化是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产物。媒介权力的滥用则在于媒介对新闻自由权利的滥用和经济利益对信息传播活动的作用。消除或部分消除媒介的负面效应要依靠政府、道德法律、社会及媒介自身多方努力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3.
人的媒介主体性与媒介的人性的辩证统一,即人与媒介之间具有的本质相关性,构成了媒介人性研究的核心问题。媒介人性研究试图从人的本质角度阐明媒介的本源,探寻媒介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以及人与媒介之间具有的本质相关性。从人的角度看,主要研究人如何在媒介中发挥主体性;从媒介的角度看,主要研究媒介中的人性。媒介是顺应人性、促发人性还是背离人性、灭绝人性,决定了媒介发展的趋向,这是媒介价值发展的基点,也是媒介人性研究的核心价值和首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媒介素养作为一个外来词,其英文为media literacy,意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它的涵义在我国学者当中并无太大的争议,即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百家讲坛》看电视媒介文化传播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芳芳 《新闻传播》2006,(11):38-39
《百家讲坛》是近年来媒介和学界备受关注的节目,它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文化,其传播方式、传播内容都受到很大争议。电视大众媒介的本质,决定了电视传播的内容都会带有大众化、娱乐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1997年北京青年报女记安顿根据当事人的口述进行实录,在《北京青年报》上首开隐私倾诉的专栏,然后集结成《绝对隐私》出版。这个事件具有非常的意义,因为它标志着一种新的媒介现象的出现。今天,当你翻开报纸,“隐私倾述”、“情感实录”等栏目触目皆是;广播电视各类谈话节目关涉隐私的也越来越多。悄然之间,媒介对隐私的追逐变成了隐私所有在媒介上的主动倾诉。隐私在媒介上的传播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媒介现象。  相似文献   

7.
媒介安全的实质是通过媒介实现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群体安全.媒介安全包括了信息安全和产业安全,但媒介安全还必须把媒介放在媒介生态中加以研究,是媒介生态决定了媒介安全.本文还阐述了媒介安全的3个层次,并探讨了加强媒介安全的监管方式.  相似文献   

8.
陈江宁 《今传媒》2023,(11):164-167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越来越依赖各种媒介,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阐述了媒介素养对人的作用,分析了当今媒介发展特点以及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提出高校应着力强化思想引领,规范发布内容、优化校内媒介资源,深化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公共资源获取信息、加强大学生与传统媒体的互动等建议,旨在不断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媒介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9.
何姗 《青年记者》2007,(8):27-28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是广播、电视和报刊等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当网络作为新的媒介载体,以其多媒体性、超强互动性等崭新特质出现的时候,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以网络为媒介载体,各种媒体间在更大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整合、并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接收终端传播的态势,这催生出来的将是区别于既往媒介形式的崭新的媒介形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媒介即文化。文明史就是媒介史。西方文化经历了3次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和非部落化两个阶段,正在进入重新部落化的第三个阶段。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产生了线性、逻辑、“理性”、分析、专门化的西方文化。印刷术产生了残缺不全的“谷登堡人”。电子媒介是意识的延伸,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地球村。这是一个多元化的重新部落化的全球一体的美好新世界。麦克卢汉奇怪的媒介说终于得到认可。他反常的研究方法终于受到承认。  相似文献   

11.
媒介的经营管理实质上是媒介组织的经营管理,指的是媒介经营管理者研究和运用良好的计划、健全的组织、适当的人员分配、正确的指挥方法、严密的控制程序以及有效的协调,使得整个组织的资源运用发挥最高效能,实现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媒介经营管理的理论通常将其划分为传统的人、财、物以及信息管理四个主要方面,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各类媒介经营管理的论著中,涉及人力资源、财务、产品等各方面都有自成体系的论述,唯独媒介技术设备管理少有人提及。本文通过对媒介的技术设备管理略作论述,希望引起更多人对于此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媒介共生与电视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好 《视听纵横》2003,(5):45-46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报纸独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广播、电视相继问世以后,报纸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长期以来,三大媒体犹如三足鼎立。传统媒介从一心要把对手打倒的势不两立状态,到最终一起共同朝前发展,这个结局多少有点出乎人们的预料。然而正如生物界的“共生”一样,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保罗·莱文森的补救性媒介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下小说、影视与网络新媒介成功进行立体传播的实例,探讨媒介立体传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网络在一定意义上说决不仅仅是某种单一的技术现象,同时也表现为符合时代潮流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在其并不算长的历史中还处于展开的阶段,但你却不得不承认,它与当今的文化运作已经有了非常广、非常深的关系。而作为媒体,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受众对其都保持着一种积沉良久的信用感。那么,当网络成为具有传播价值的媒体的时候,它的信用度和信用能力又处于一种什么状况呢?一媒体即媒介一词,来自拉丁文“medius”,为中介、中间的意思,是指可立于中间或中介而为人们信赖的事物。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可赖以传…  相似文献   

15.
论少数民族的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晓华 《新闻界》2005,(3):123-124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社会而言,媒介是沟通社会、交流思想、传播文明的最有效工具;对个人而言,媒介则是个人了解外部世界、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必经通道。从这个角度上看,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也是媒介时代。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网络时代媒介发展趋势和大学文化建设要求,论述大学媒介传播的文化特征及其影响,提出加强大学媒介文化建设的主体任务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张冰冰 《新闻前哨》2006,(8):99-100
“媒介事件”是近年来作为解释和概括新闻传播界的某些现象而频繁亮相的一个概念。从新闻传播角度对媒介事件的阐述已经汗牛充栋,本文试图从营销传播的角度分析媒介事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与传播的研究中,无论从宏观层面分析乡村社会信息传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乡村社会信息传播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还是借用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微观层面考察具体场域中民族社区和日常生活的变迁。这些研究取向都要面对如下的问题:我们如何在这些研究中寻找到不同个案之间的关联,从而建立起民族传播研究的理论框架?本文将民族传播的研究置于"媒介化社会"的语境下,提出民族传播研究的三个基本概念,即"媒介化"、"日常语态"和"超越乡土",并阐述这三个基本分析概念的彼此关联。最后,文章提出民族传播研究的进路应该把握住"媒介在场"、"媒介逻辑"和"媒介意义"三层关系。  相似文献   

19.
招贴媒介是以木板或纸张等实物为载体,在固定地点小范围传播,内容多是以具有设计感的文字和图形图像组成的短时效的以信息传递为主要功能的媒介。招贴媒介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以前,具有一身兼二任、形式独立等特点。招贴媒介在新媒介的挤压下走向了新的"小团体"的媒介生境,并在小团体中醒目生存。从本质上来看,招贴媒介是对仪式的"朝圣",招贴媒介的使命不仅是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作为仪式建构并维系其所在的"小团体"。  相似文献   

20.
曾凡斌 《新闻知识》2005,5(10):39-42
最近两年,新闻传播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目前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处于对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介绍与分析层面上,很少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进行本土化的反思,而作为一门人社会科学,只有“知识本土化”,才能真正做到关怀中国的现实生活以及生活其中的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