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自从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社会对其理论与实践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有人对新课改的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有人针对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对新课改的理论与实践持有异议,批判其理论与实践相互脱离。在中国,多年来几乎难得有不批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脱离的时候。新课改当然也在所难免了。笔者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轰轰烈烈的发动期逐渐步入高原期,迷茫与困惑逐渐显现,故有的教育。问题与矛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的甚至渐趋恶化。究其根源,问题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不稳。当今的课程改革应以课程史研究为其提供历史实践的标准,以科学精神开展课改实验,以期创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理论,科学指导教育改革,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轰轰烈烈的发动期逐渐步入高原期,迷茫与困惑逐渐显现,故有的教育。问题与矛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的甚至渐趋恶化。究其根源,问题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不稳。当今的课程改革应以课程史研究为其提供历史实践的标准,以科学精神开展课改实验,以期创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理论,科学指导教育改革,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调查目的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已全面铺开。在新基础教育课程的广泛实施过程中,有人发现,"意在提升教育整体素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在促进我国教育整体提高的同  相似文献   

5.
西部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调查目的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已全面铺开。在新基础教育课程的广泛实施过程中,有人发现,“意在提升教育整体素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在促进我国教育整体提高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将农村教育的发展置于边缘性的地位”。导致农村基础教育被边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师资问题,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师需要人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我国不仅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此也引发了教师教育的新一轮改革——教师专业化改革,“如何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优秀教师”,成了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其中, 培养并提高现代教师的人文素养, 就成了当前教师教育的要务之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科学有序地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实践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改二者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力图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课改的突破口,为新课改服务。  相似文献   

8.
胡平 《辽宁教育》2008,(9):11-13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创造机会。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发展应该更具个性化,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课程改革只有落到学校的本体发展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打破了学科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局面,主张以学生的生活为课程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将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相比,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生“学得多悟得少”,而美国的基础教育则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学生“学得少悟得多”。中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极大地改变了这种现状。从教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管理理念以及教育教学实践上,新课改为中国中小学教育的超前、跨越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本土反思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我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有本土的原因,也有解决脱离问题的本土条件。不能把产生本土问题的责任直接归因于某些国外现实的或历史的因素,也不能寄希望于别国供给彻底解决本土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脱离”是一个实际的问题,纸上谈兵的解决也还是让有关“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理论继续脱离“理论和实践脱离”的实际。“新基础教育”研究认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不是简单的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滋养”的新型关系,并通过自己“研究性的变革实践”,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滋养。  相似文献   

11.
郑庆全 《教育学报》2007,3(2):35-40
针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结合对20世纪国外新教学论处理类似问题的思路考察,总结出20世纪国外新教学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如下启示:如何对我国教育传统进行继承与批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理论和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原有的理论如何匹配和衔接;如何衡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条件性因素;如何调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隔离;如何更好地应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课改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新课改以来,全国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不论是教学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同时也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内探讨最多的话题之一。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课改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本刊一直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和走向,广泛收集、整理相关文章和材料,刊登了大量关于农村教育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课改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进而成为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课改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进而成为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本刊一直关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和走向,广泛收集、整理相关文章和材料,刊登了大量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文章,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经验。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国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带来了蓬勃生机。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扩展,新课程改革的教育价值取向、教学实践等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客观需求之间的问题与矛盾开始产生,而且目前显现的有可能仅是“冰山一角”。对此,广大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始了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注与反思,对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理论支撑点及现实基础”、“改革的具体内容(即对象)”、“课程的设置及实施”、“课程评价的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作为培养新课改实施者的教师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就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9.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同时也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内探讨最多的话题之一。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课改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本刊一直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和走向,广泛收集、整理相关文  相似文献   

20.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改革伊始,人们对新课改的态度就有肯定、有赞扬,同时也有怀疑、有批判.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一部分人开始表达对新课改的不满,有人甚至认为应该宣布新课改已经失败.[1]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教育学以“引进”为发展的起点,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历史性中断和三次大的转向,出现多次“整体式转向”或“推倒(或抛弃)重来式”的“发展”.[2]笔者以为,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推倒—重来”式的“中断”论概括,虽有化约主义的嫌疑,但也部分反映了20世纪100年间中国教育学乃至中国教育实践的真实.今天,新课改似乎又面临着同样的历史“宿命”.那么,面对“终结”新课改的声音,面对中国教育这种历史的“宿命”,我们当作何认识,采取何种态度?本文对此作些哲学反思[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