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管辖权的确定是任何争端解决的前提条件,对于WTO争端解决机构审理案件来说也概莫能外。通过分析启动WTO争端解决程序的条件和DSB管辖权的特点,指出DSB管辖权是有限的,进而强调DSB不能对人权事项行使管辖权,但这并不妨碍DSB以符合人权法的方式就争议问题作出裁决。  相似文献   

2.
管辖权的确定是争端解决的前提,WTO争端解决机构审理案件同样如此。分析启动WTO争端解决程序的条件和DSB管辖权的特点,可知DSB管辖权是有限的,D6B不能受理指控违反人权法的申诉,也无权解释、评估某项贸易措施是否符合人权法,但这并不妨碍它以符合人权法的方式就争议问题作出裁决。  相似文献   

3.
解决国际投资争端中心(ICSID)虽然是国际社会建立的一个专门解决国际投资争议的国际机构,但由于其对争议无强制管辖权,争议解决程序无时限和涉及国家当事人的裁决往往因国家主权豁免而得不到有效执行等缺陷,导致了该机构没有有效发挥作为多边国际投资争议解决中心所应有的作用。随着WTO协定中“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的达成,将WTO争议解决机制(DSM)引入了多边国际投资领域,DSM所具有的强制管辖权、确定的程序时限和有效的裁决执行方法等特点必将使DSM对多边国际投资争议机制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与MEAs争端处理机制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TO争端解决机制具有高效、安全可靠的特点,其争端解决机构对成员国之间发生的与贸易有关的争端具有排他性的强制管辖权;多边环境协定争端处理机制的特点是争端解决方式具有选择性,其裁决结果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对缔约国产生约束力。两机制对环境贸易措施的适用所引发的争端都有合法管辖权,实践中可能会出现两机制对同一争端双重管辖、被相同的当事人同时启动,裁决结果却大相径庭的窘境。为协调好两机制之间的关系,应提高“斡旋、调解和调停”等WTO非正式争端解决方法的使用效率;加强WTO争端解决机构在有关的争端解决程序中对多边环境协定争端处理机制的尊重与支持;同时,应在WTO框架内设立环境咨询委员会。  相似文献   

5.
美国“1994年主权大辩论”及其后续影响促使我们思考WTO争端解决机制与国家主权的关系。诚然,WTO争端解决机制对国家主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主权,不可能动摇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法中的基础地位。两关系之争也表明:国家主权在新时期有新的表现形式,但不可能“谈化”或“消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国际组织与民族国家在主权的问题上的“斗争与较量”还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6.
“反向协商一致”是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所运用的全新的决策规则。与以往国际组织的决策规则相比,它是WTO在决策模式上一大发明和创举。它的产生,使DSB的管辖权具有了强制性及其报告通过的自动性,提高了WTO范围内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效率。然而,该规则本身固有缺陷的存在,无法阻挡问题报告的通过,故应考虑着手完善磋商和专家组程序,以对其实施补救,以期在确保效率的同时,公平地维护WTO各成员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协商一致原则是当今国际社会诸多国际组织的议事、决策原则,其自身有着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是保障国际主体平等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协商一致原则在现阶段似乎遭遇了不可调和的困境。多哈回合的谈判失败,WTO争端解决机构(DSB)也因特朗普政府拒绝所有上诉机构法官候选人任命而即将瘫痪。在当今国际环境下,协商一致原则严重阻碍了国际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本文以WTO为例,论述协商一致原则现存的缺陷,探讨其改革路径,找到解决争端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WTO争端解决机制具有较为明显的规则导向.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的完善不但有其自身逻辑发展的内在要求, 同时也是国际经贸领域联系日趋紧密的必然结果.应该看到, 国际经贸规则的强化意味着对国家主权制约的深化, 另一方面, 在当前国际社会, 国家仍然是最重要的行为主体.在某种意义上,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发展创新反映了国际组织与国家主权制约与反制约的最新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试论用尽当地救济与WTO争端解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尽当地救济原则是一项传统国际习惯法规则。作为争端解决的两种途径,当地救济和WTO争端解决机制在主体、适用的法律和所解决的争端等方面均存在差别。这些不同反映两者功能错位。当地救济与WTO争端解决本身的功能错位和GATT/WTO的实践都表明: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在WTO争端解决中并非国际习惯法规则。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地位的变化,与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WTO争端解决机构(DSB)法律解释权的制度化旨在建立起DSB法律解释权的完整制度,同时也是对于DSB"司法造法"为标志的WTO司法能动主义倾向的一种制度回应。DSB法律解释权的制度化应立足现实需要,确定制度理念及原则,明确制度要素与模式,界定DSB法律解释权的内涵。在未来谈判中,应将DSB法律解释权制度纳入DSU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或引渡或起诉是国际司法合作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对国家司法主权的合理限制。被请求国在行使起诉与引渡这一重叠管辖权时存在选择性的先后顺序。是否予以起诉本身对于被请求国来说是一项酌情自决的权利而非强制性义务。或引渡或起诉原则与普遍管辖权之间有竞合但并非等值关系。我国在适用该原则时,过多强调了引渡的政治性质,混淆了引渡的审查职能而非审判职能,建议改由司法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行使是否予以引渡的审查职能。  相似文献   

12.
对相关地区的命名是国家主权行使的具体表现,反映了国家对地方的管辖。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的命名,自有其历史演变的过程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国家对南海管辖逐步而具体的历程。清末李准命名西沙诸岛之前,对南海的称呼虽始终没有形成官方统一标准,但当与各种军政管辖行为相结合时,可以确认为初始的领有关系和原始权利。20世纪以来的四次标准化命名,则不断在西方主权概念下从根本上确认了中国对南海的管辖权和主权。历史至今,对南海的命名均是中国进行有效管辖的具体反映,具有不容置疑的国际法效力。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诸多资本主义国家以中国法制不完备为由,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获得了所谓的领事裁判权,严重干涉了中国内政并践踏了司法主权。为了恢复司法主权,清政府及后来的中华民国政府做了种种努力,但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再拖延,直至20世纪40年代才取消了领事裁判权。这一列强失去领事裁判权的过程也是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恢复国家独立、收回司法主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了以国际海洋法法庭为中心、以仲裁法庭为辅助的海洋争端解决机制,这也是菲律宾就南海争端提请国际仲裁的依据。但组成仲裁法庭不等于表明法庭有管辖权,在进行任何正式的审理之前,法庭都必须查明对案件确有管辖权。而根据公约第298条以及中国事先所作书面声明,仲裁法庭对本案应当不具有管辖权。从法理上讲,菲律宾要求中国接受其从未同意的所谓“管辖权”,是不符合国际法内在逻辑的。从法律操作上讲,菲律宾苦心孤诣地“包装”其诉求以绕开中方依据公约所做书面声明的作法,是违背公约本意的恶意操作,属于不折不扣的滥诉行为。对此中方应当打好舆论战,指出菲律宾因滥用公约争端解决机制而违背了公约第300条的诚信义务;明确斥责菲方“包装”诉求的滥诉行径并积极提出管辖权异议;表明在极端必要时有权退出公约以维护本国主权。  相似文献   

15.
国家对其权属范围内的一切事物享有统治权和管理权,可见,统治权和管理权是国家主权概念中"权力"的内涵。从国家与法的产生来看,国家主权离不开法律。因此,应当从法律角度解读国家主权的本质属性:国家主权是法律下主权;国家主权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立统一体和平衡体;国家主权权力行为只不过是国家依法行使和履行法律上权利、义务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国际能源合作中的国家能源主权原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作为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基础的国家能源主权原则的概念和渊源,认为国家能源主权是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能源合作中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国家对本国能源事务的自主权、国家对其境内的能源资源的永久主权、国家对境内能源外资实行国有化或征收的权力及国家对能源外资的管辖权;同时,能源主权是发展中的能源资源国谋求经济独立与发展的前提。本文认为国家能源主权原则的具体使用在新的全球能源合作机制中将面临着调整,需要适度现实国家能源主权原则,同时,需要防止滥用国家能源主权而形成的资源民族主义,从而对国际能源合作造成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主权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其未来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主权是一个为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认为,只有从制度的视角考察主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迁,才能把握主权制度的未来走向。在此视野中考察国家主权,则发现国家主权不过是主权制度在近现代国家框架中的一个制度要件。随着全球化和社会基础的变化,主权制度的重构成为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得出结论:主权制度的未来重构取决于国家主权与人民主权、国家之间共享主权、国家主权与市场经济自主权、国家主权与公民社会自主权、国家主权与次国家机构的自主权等关系的互动过程,其结果构成了未来主权制度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8.
禁诉命令是美国解决国际平行诉讼的一种手段,是当事人用来逃避外国法院诉讼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禁诉命令有利于保护美国法院的管辖权和重要公共政策,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却有悖于国际礼让原则,损害外国国家主权。美国法院发布禁诉命令时适用宽松的标准或限制的标准,两种标准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