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瑾 《报刊之友》2008,(7):69-70
对于新世纪的中国新闻事业来说,“民生新闻”是一个刚刚出炉的崭新概念,仅仅不足四年的时间发展到目前的规模,其流行的速度是极其惊人的。也正是因为这种让人来不及思考的速度,使民生新闻的发展出现了偏离轨道的倾向。如果用烹调的工艺来形容一个概念的诞生的话,那么,“民生新闻”就无疑是急火爆炒的结果,难免外熟里生。因为在“民生新闻”满天飞的情况下,却很少有人能够确切说出其实际内涵。而这,也正是笔者写此篇论文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发展的角度讲,民生新闻类节目出现,改变了我国新闻语态。应该说这是民生新闻节目的一大贡献,也是此类节目迅速崛起的核心要素。而所谓改变新闻语态最本质部分,是民生新闻类节目较之传统新闻“真实度”的变化。从某种角度看,民生新闻类节目的兴起,得益于“真实度”的提高;而目前民生新闻类节目出现的相对停滞状态,瓶颈因素之一依然是“真实度”问题。正是所谓“得于此失于此”。  相似文献   

3.
“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倾听百姓话语、传递民意民声”是民生新闻的一个特征,它与党中央提倡的“以人为本”、新闻“三贴近”基本一致。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南阳日报·社区新闻》版应运而生。在编辑《社区新闻》版的过程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记者、编辑必须要有民生视角、民生意识、民生情怀,才能做好民生新闻,才能让民生新闻成为报纸的亮...  相似文献   

4.
电视民生新闻以其独特的播报方式、亲民的采访形式受到各地观众的青睐,尤其是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如宁波电视台的《来发讲啥西》、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的《小强热线》等,正是因为如此,很多电视台开始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进行包装,栏目水平也参差不齐。本文在分析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其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对改进方向、发展趋势做出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那长春 《新闻知识》2004,(11):31-33
尽管中国的新闻改革在平民化取向上行走了许多年,但对新世纪的中国新闻界来说,“民生新闻”无疑是刚刚出炉的新概念,其流行速度不亚于新闻消息的传播速度。如果把一个理论概念的出笼与成熟比作果实的瓜熟蒂落,那么“民生新闻”这个概念几乎是被民生新闻现象的热浪烤熟的,难免外熟里生,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课题摆在了学术界和业界面前,双方只有继续对它耐心“烘焙”,方能成熟。  相似文献   

6.
马凤雷 《视听界》2013,(2):85-86
有人认为,电视民生新闻自诞生以来,一直与群众和生活贴得很近,没有必要“走转改”,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不可否认,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是民生,因为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实际,被群众喜闻乐见。自从电视民生新闻诞生之日起,它就在践行“走转改”的新闻理念。民生新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声、民心、民情、民意,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7.
“电视民生新闻”最近几年在各级电视台黄金时间段所占分量越来越重,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火热表现已经成为近年来新闻界甚至整个社会舆论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焦点。尽管民生新闻风头仍劲,但在其繁荣发展中我们也发现民生新闻在实践中也暴露了许多缺点和问题。如一是有些民生新闻缺乏深度与整体把握;有些民生新闻过度娱乐化、庸俗化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民生热”的席卷,电视民生新闻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琐碎化等现象,这对其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新媒体的出现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提升了其发展空间,然而也给民生新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实践: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当下的新闻传播领域,民生新闻正变得炙手可热。但民生新闻的许多问题迄今为止并未达成共识。其中,民生新闻与传统新闻分类学上的社会新闻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似乎一直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笔以为,这个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民生新闻究竟能否构成一个‘严谨的科学命题'”这类核心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民生新闻实践的走向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     
在我国当下的新闻传播领域。民生新闻正变得炙手可热。但民生新闻的许多问题迄今为止并未达成共识。其中.民生新闻与传统新闻分类学上的社会新闻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似乎一直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这个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民生新闻究竞能否构成一个‘严谨的科学命题’”这类核心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民生新闻实践的走向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似乎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占领各地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时段:一个接一个以“民生新闻”为口号的栏目登台亮相,在“民生新闻”的收视率神话下,一些“传统新闻”栏目也纷纷改变定位,向“民生新闻”转变。一句话:“民生新闻”热得发烫,几乎成了中国电视新闻的时代标杆和最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当下的新闻传播领域,民生新闻正变得炙手可热。但民生新闻的许多问题迄今为止并未达成共识。其中,民生新闻与传统新闻分类学上的社会新闻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似乎一直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笔者以为,这个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民生新闻究竟能否构成一个‘严谨的科学命题’”这类核心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民生新闻实践的走向与发展。民生新闻究竟如何界定要弄清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究竟什么是民生新闻。众所周知,在我国,“民生”这个词的产生与使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如《左传》里就有“民生在勤,勤则…  相似文献   

13.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传媒界尤其是电视传媒热捧的话题之一。它的平民视角,它的百姓情怀,以及以民众的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百姓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为新闻聚焦点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的确使新闻的外延有了极大拓展,这也正是“民生新闻”在各地收视蹿红、发行量飙升的原因所在。但随着“民生新闻”的日益繁荣,许多缺陷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出来,比如:一些“民生新闻”为吸引观众眼球,对暴力、车祸、醉酒滋事、色情事件趋之若鹜,热衷于跟踪报道扫黄打非、工商查抄、凶杀火灾、跳楼秀、婚外情、同性恋等现场感强、时效性突出的应急新闻等,制作上刻意强化视觉刺激,突出其娱乐性、窥密性,把一些污七八糟的东西当成了社会常态,这就使得“民生新闻”从方向上出现了根本的偏差、走进了旁门左道,也使“三贴近”原则大打折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门永生 《记者摇篮》2009,(10):39-39
“民生新闻”从产生就是以社会的底层视角,开拓新闻来源的新渠道,增加媒介传播功能的民主功能。而“民生新闻”发展的误区使得其本身越来越往浅薄的方向发展,突破了原有的新闻理性。所以,民生类题材电视新闻开始重新进行新闻的理性定位,寻找到了解释引导为主要功能的“公共新闻”。这是对“民生”题材新闻报道角度的丰富。  相似文献   

15.
张涛 《新闻知识》2006,(5):61-63
2004年被称为“民生新闻年”,紧随《1860新闻眼》、《南京零距离》全国各大电视台几乎都办起了民生新闻。迅速走红的同时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 因为很多民生新闻逐渐恶俗化,娱乐化,既没有新闻性,也无关乎民生。于是很多民生新闻开始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6.
民生新闻从其诞生到成为各类媒体的宠儿,前后大约十几年的时间,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节目.深入分析民生新闻节目不难发现,民生新闻节目报道手段丰富多样,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往往是采用多种方式报道新闻,把讲故事、采访调查、评论等元素融进一个报道的主题中,而这样的节目类型也使得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成为民生新闻节目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方红 《新闻通讯》2012,(11):48-49
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播报形式,它有着不同于以往新闻播报形式的鲜明特色,但这些“特色”既是推进其提升自身品格和影响力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束缚其发展的障碍。本文在借鉴一些学者的观点和论述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剖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特色”.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就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出相应的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电视民生新闻实践长时间“矛盾性”存在是现实的学术难题.要想合理探究民生新闻的发展走向,需要正确认知民生新闻的本质规定性.本文认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不但可以填补民生新闻实践和民生新闻认知的缺失,而且可以为民生新闻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日常生活批判视阈下重新审思民生新闻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化新闻传播方式,让其拥有了基于社会转型的、“人之现代化”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19.
许建华 《新闻世界》2009,(10):97-98
这几年,关注普通人生存状态、生存空间的民生新闻,因为其高收视率而大行其道,作为民生新闻,《第一时间》一直强调它的实用性和服务性。正是因为栏目迎合了观众的诉求,才和观众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这从栏目每天500多个热线电话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被业界喻为“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它一改此前电视节目的形态,坚持“关注民生、反映民意、贴近民情”的理念,运用百姓的语言,报道百姓的故事,让平凡普通人成为节目的主角,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但是民生新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发展瓶颈渐现,如内容同质性、报道琐碎性、新闻平庸化等,观众也出现了审美疲劳,其收视率也由初创期的一路高歌猛进,变为后期的萎靡不振。民生新闻如何平稳度过审美疲劳期,持续吸引受众的眼球呢?笔者认为加强新闻策划,提升民生新闻品质,是提高民生新闻持续传播力的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