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融媒体背景下,网络舆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正向的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监督既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又有利于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时效性的不断增强、渠道不断增多,使得舆论监督走向误区,异化成舆论审判。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融媒体时代改变了舆论传播速度和生态、媒体的利益驱动更加明显、互联网舆论主体多元化和相关法律对舆论审判规制方面存在缺漏。针对此,可以通过加强虚假信息识别能力,实时监控舆论;明确媒体从业原则,提升其媒介素养;提升网友素质,优化网络环境;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进行网络监督的方式对舆论审判现象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2.
新闻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方式,校园网络舆论作为网络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舆论的影响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各种新型媒体的出现,校园网络不断发展,高校学生可以在校园网络平台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校园网络平台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对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进行了思考,旨在能够利用新闻媒体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论,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翟明杰 《东南传播》2018,(7):106-109
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成为舆论的重要集散地,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是影响社会事件的事态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文章从舆论的形成期、爆发期和消退期三个阶段入手,探讨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通过分析舆论主体的认知、情感和动机因素,揭示出舆论主体的宣泄性、从众性和极化性,从而为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田舒 《新闻世界》2013,(11):96-97
自媒体诞生于21世纪,逐步在网络上成为了强有力的舆论制造方,由于自媒体具有的自主性、业余性以及传播效率高的特点,导致自媒体呈现出数量庞大,网络舆论内容庞杂、同步互动、情绪感染力强等发展趋势。因此,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引导不容忽视。本文重点讨论了如何从技术支持、引导型自媒体的建立、运用意见领袖的力量到培养专业职能部门等方面来引导自媒体舆论。  相似文献   

5.
赵前卫 《今传媒》2016,(6):27-29
随着移动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舆论场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网络舆论从边缘步入中心,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论传播的主场;传播主体多员化,传统媒体主导的话语权转移到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影响力下降,网络社群力量开始兴起,并影响舆论形成;社交媒体信息把关能力的短板,导致舆情反转现象频现;不同移动互联网世代之间存在刻板印象和不通约的现象,给舆论引导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当今新媒体已经成为民意表达,舆论传播的新兴重要媒体平台,而各类网络公共事件的频繁曝光也引起了线上线下的强烈反响,造成了一波接一波的舆论浪潮。因此怎样在新媒体背景下正确地引导网络舆论,还原真实的民意,真实的舆情,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从新媒体环境和特征着手,分析网络舆论的舆论现状,再结合典型事例,力图谋求网络舆论引导的积极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由于传播渠道、主要受众群和管制方式的差异.纸质媒体与网络产生两个不同的舆论场。对于党报集团来说,党报作为主流文化的代表和社会舆论的主导者,责无旁贷承担着引导网络舆论的责任。借助党报采编优势,通过视频论坛方式与网络互动是引导网络舆论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
易宁 《新闻世界》2013,(5):165-166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仅影响着公众接受信息和社交活动的方式,还对整个媒体行业的带来了结构性变化,对政府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新媒体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当前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重点就媒介环境变化后,政府如何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转变自身的观念,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加强对媒体的监管,与公众开展有效的沟通,营造健康有序的媒体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陈超 《新闻世界》2010,(11):190-191
网络的"第四媒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导致网络新闻宣传报道隐患重重,迫切需要加强网络的舆论引导。本文分析了网络舆论引导的现实意义,进而提出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最有效方式是加强网络深度报道,并对如何加强网络深度报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自媒体时代”,面对网络大v们带领着他的千万粉丝所展现的网络霸权,传统电视媒体在引导网络舆论方面无优势可言。只有放下身段,努力掌握网络传播规律,破除旧有的思维方式,发挥自身的优势,以积极的姿态引导网络,才能有效应对来自“自媒体”的舆论安全挑战。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论价值的偏离与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颖 《新闻界》2009,(1):59-61
网络舆论价值存在于网络舆论的效果之中,由于网络的自由和开放使得网络舆论的效果具有双重性.只有有效发挥网络舆论应有的功能使其价值"归位"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加强舆论引导工作,要重视媒体融合作用的发挥。作为媒体转型发展的战略,媒体融合对舆论引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会改变网络舆论生态。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围绕传统媒体、新兴主流媒体、全媒体传播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舆论引导的新模式。下一步,要在“重塑舆论中心”理念引领下,重视媒体融合的价值塑造,通过技术、渠道、话语创新,构建起属于融合时代的舆论引导格局。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互联网一面世就以其开放、互动的特征,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公共舆论场。网络舆论在现代社会中正日益成为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对社会监督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网络舆论是个“自由超市”,面对同一件事物,网友可以自由随意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因此,网上舆论就显得纷繁复杂,特别是那些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热点,以及政府和社会对一些重大事件的解决方式与处理结果。  相似文献   

14.
梁广成 《今传媒》2024,(2):31-34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在融媒体时代下的高校舆论引导面临着较大挑战。基于此,本文阐述了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媒体的融合特征及其网络舆论引导优势,分析了高校校园媒体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和应坚持的原则,提出高校要在思想引导、方法创新、媒体一体化发展、话语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度改革,切实提高自身网络舆论引导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担当使命,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丹 《声屏世界》2017,(5):8-10
舆论引导能力的强弱对媒体影响力的大小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关乎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领导能力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媒体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网络打破了传统舆论局面,多元舆论场并存。同时,传统主流媒体主导舆论的形势和使命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这是我们面临的舆论新生态、新格局。而正当传统主流媒体以其权威性、公信力、专业化的优势,面对方兴未艾、泥沙俱下的网络媒体舆论挑战,努力引导、纠偏、过滤网络舆论短板带来的负影响时,网络媒体却频频对传统媒体的纰漏和错误予以诟病、吐槽。舆论生态随之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点。一、同行揭短开媒体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7.
王佳 《今传媒》2016,(11):51-52
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今天的一个热词,作为公众收发信息最常见的传播平台,很多社会舆情都引爆并发酵于社会化媒体,它扩大了舆论传播主体、重构了受众身份、拓展了舆论传播载体、丰富了舆论议题内容,对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形成冲击,也引起了网络舆论环境的变迁.面对新的情况,要想有效地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就要首先厘清网络舆论环境的新情况.  相似文献   

18.
陈明 《声屏世界》2013,(6):18-19
近些年来,广电媒体不断在完善自身报道方式的同时,遇到了一个尴尬的现实——舆论引导能力的弱化。弱化的原因很多,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主流媒体的边缘化引起。笔者承认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笔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广电等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弱化,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媒体舆论场和网络舆论场的冲突和悖离。国内最早提出"两个舆论场"的是新华社前总编南振中,他于1998年提出了"两个舆论场"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崔波涛 《东南传播》2014,(8):116-118
"微议程"这一概念对当下的议程设置理论研究和舆论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网络社会的来临使得公众舆论参与的方式发生变革,微议程极易引发强大的网络舆论。网络社会为微议程提供技术条件,激发公众公共参与的热情;微议程的议题具有公共性、冲突性、反常性等特点;从网络舆论的视角出发,阐述微议程形成的条件、动力及议题呈现特点,进而反思公众舆论参与方式的变革,为传统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提供新视角,也为媒体和政府部门关注网络社群及个体的意见,进行舆论引导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作为平台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用户评论目前在技术与资本的双重影响下,脱离了媒体层面的“信息控制”,发生了个人层面“信息策展”(curation)的隐喻性转变,正在成为普通用户日常媒体内容生产和消费的实践,极大地拓展了网络意见的传播效果,是网络意见的“二传手”“放大器”。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它往往以“漫灌”的方式进入互联网公共领域并塑造公共意见,进而影响舆论的形成与演变。研究认为,在新的媒介技术逻辑下,形成舆论的来源广泛,应当重视用户评论发展走向,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协同参与的用户评论治理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