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物联网的牧区生态牛肉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物联网技术,可以全面记录牛从出生到牛肉销售全过程的信息资料,为牧区牛肉安全溯源提供信息平台,为牧区牛肉质量提供更加直接的监管方式,进一步保障草原牛肉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烟草物联网借助射频识别、自动控制、全球定位系统等应用技术,构建"全面感知、互联互通、智能处理"的智慧物流。"电子件烟箱"的技术创新作为烟草物联网实际感知应用中一项重要的成果,其应用推广将引发包装材料、烟草乃至诸多物流领域的全新变革,在提升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更为深远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目前,互联网技术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着,5G也即将广泛应用,随着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万物互联的概念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思想当中。物联网技术是人们享受更加方便快捷生活体验的基础,也是人们迈向未来世界的第一步。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其技术目标就是实现近场和远场的数据交换和目标识别,所以它是推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绝佳手段。通过对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了解与分析,谈一谈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物联网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国际上,一些国家在农业物联网感知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智能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出现了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典型应用。这些技术进展和相关应用对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通过对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最新进展的调研和分析,描述了农业物联网在感知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智能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国际先进经验,例举了国外农业物联网在农业资源监测和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精细管理、农产品安全溯源、农业物联网云服务等领域的典型应用,并针对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发展微型化传感器、寻求系统节能策略、努力降低传感器成本、传感器网络安全性和抗干扰问题、节点自动配置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移动支付是物联网的典型应用,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hings)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相似文献   

6.
随着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信息采集、传输和发布等设备日趋完善,为车联网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现阶段,将双向射频技术应用到高速公路管理系统中,通过信息交互特性实现车辆的路径精确识别,既解决了高速公路二义性问题,又为车流量调查,车辆定位,交通管理决策等提供了技术手段,为构建高速公路车联网子系统创造了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7.
物联网因具有巨大的应用空间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首先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然后对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和物联网网络技术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及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6年7月11日,"2016国际开放物联技术与标准峰会"在北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卢希表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应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关键环节,本文从专利角度深入分析了射频识别技术的国内外情况以及具体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试验车辆运行控制平台具有门禁、道路识别、安全管理、使用统计等功能。RFID技术(射频识别)是一种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目的的技术。系统以RFID技术为基础,以无线传输为途径,对试验车辆运行进行实时控制。本文概述了控制系统的基本架构,以及数据传输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并分析国内外物联网及其主流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采纳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文献,初步构建了农产品供应链中物联网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的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根据实际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提出的物联网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的TOE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员工阻力和不确定性不被模型支持;在被支持的众多因素中,兼容性、感知效益、企业规模、高层支持、供应链企业间相互信任、技术知识、外部压力、政府支持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影响最大的是企业规模,影响最小的是外部压力;复杂性和成本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有负向的显著影响,成本对物联网技术的采纳负向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物联网行业迅猛发展,物联网的定义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知,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何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慧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由于传统草莓大棚管理繁琐,人力成本高,效率低,我们将物联网技术与传统大棚相结合,设计了一种基于ZigBee的智能草莓大棚控制系统。本文主要通过ZigBee网络,终端节点采集出来信息,发送给协调器,反馈到PC机进行数据对比,判断并作出对策使棚内温度、湿度、CO2浓度等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在无线技术、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大规模发展的推动下,一种由互联网转变且被称之为物联网的综合网络正在迅速展开。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物联网已经广泛应用在健康、教育、交通和农业等领域。简要介绍物联网的概念以及物联网的安全体系构建,通过结构的每一层处理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终端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为物联网系统的产生和应用提供了机遇,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也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物联网的出现,不仅继承了互联网原有的各项优势作用,更在原有互联网的基础上借助智能感知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识别技术等,进行了大范围的扩展和延伸,实现了物物之间的信息互换和流通,真正体现了以用户体验为主的互联网创新2.0时代的本质属性。因此针对物联网系统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物联网系统使用到的相关技术,功能及作用,最后论述了物联网系统在几个典型行业中的应用,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物联网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射频识别(RFID)技术以其穿透性能好、安全性能强、可同时识别多个电子标签等特点,可以实现多目标、非接触式的唯一性识别,是构建“物联网”的支撑技术之一。以RFID 技术为基础,结合电子传感、信息处理以及无线通信等技术,实现监管系统与校车间的主动辨识以及信息交互在校车安全领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主要从该课程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地位、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和课程考核评价展开课程资源建设探索。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分析无线射频识别模块为基础,通过对海警学院实验室管理实体、设备组成要素等相关内容分析,结合物联网射频技术,实现了实验室学员动态上机数据的采集、传输和显示,并把其应用于日常的实验室管理。  相似文献   

17.
物联网     
物联网是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俗成的协议,把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  相似文献   

18.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物联网被视为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因其广阔的行业应用前景而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及其演进历程,然后分析了物联网的架构体系和关键技术,并具体分析了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云计算等,最后以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物流管理等应用案例说明了物联网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采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实现非接触双向通讯,达到识别目标和数据交换目的。利用电子标签的信息标示完成多目标识别,再通过单片机模块与PLC之间的通信,实现了对生产小车的良好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益和管理水平,最终实现生产综合自动化。  相似文献   

20.
至上个世纪90年代物联网概念出现以来,越来越的人们对其产生兴趣。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无线数据通信、计算机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物联网内每个产品都有一个唯一的产品电子码,叫做EPC(Electronic ProductCode),通常EPC码被存入硅芯片做成的电子标签内,附在被标识产品上,被高层的信息处理软件识别、传递、查询,进而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形成各种信息服务。RFID即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剐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在现代化的大中型企业中,办公自动化已经戍为减少劳动力成本,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物联网技术和观代化的设备管理技术相结合,可以更有效的实现企业设备的自动化管理,使设备更高效、安全、方便的为企业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