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忆     
<正>成立于1923年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认为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愚贫弱私"四大病,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开展的农村平民教育经验为当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图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员。  相似文献   

2.
晏阳初先生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于1926年至1937年间在河北省定县有计划地开展了规模宏大、历时长久的以平民教育运动为核心的乡村建设的全面实验。本文拟就定县实验中的生计教育作一简要介绍与分析,以为当前各地正在开展的农村教育改革实验提供历史参考。  相似文献   

3.
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更加凋蔽。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这种局面导因于中国教育体制不良、教育的非大众化与非科学化。他们纷纷组织团体,在全国各地开展“平民教育”,企图以此达到农村复兴的目的,这就是名噪一时的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35年,有关团体至少有一千多个,其中在实际方面,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领导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规模最大,影响最著。平教会于1923年成立,1926创办定县实验区,想先从实验区求出一套办法,然后推行全国,该实验一直进行到1936年。平教会领袖晏阳初等认为,“愚穷弱私”是中国农村的四大病症,必  相似文献   

4.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与当今农民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晏阳初老先生(出生于1893年)与陶行知是同时代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探索用教育改造中国社会的道路.先后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发起了中国平民教育运动,在国际上都有积极影响.晏老通过多年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提出了通过"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运用"三大方式"(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挖掘人类潜能、开发人们心智、"除文盲,作新民"、对乡村进行整体改造、建设新乡村的教育思想.他卓有成效的平民教育工作得到世界的公认,被授予"当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的伟人"称号,被称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虽然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但对当今农民教育改革仍有很大启示.本文就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对当今农民教育改革的启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晏阳初为总干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于1923年在北京成立。它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其根本宗旨。最初主要在城市从事平民识字运动,后将重点转向农村。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陶行知以实验推广“乡村教育”作为改造农村的出发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陶行知主张“以教育救农村”,具有其独特性。陶行知1914年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后即与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积极倡导和从事平民教育运动,深入军营、商  相似文献   

7.
1924年的广州平民教育运动是当时全国平民教育高潮的一部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由于拥有多种优势,发动了最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并因富有成效而促进了全国运动的开展.广州平教运动,是广州青年会与平教会合作的典范.青年会通过全国协会给予的经验以及自己所拥有的人力物力与组织资源,为此次运动提供一系列的指导与管理,成为广州平教运动成功的实际推动者.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概论》尽地阐述了他的"平民教育"理论与构想,并事必躬亲、热情推行,使其成为最有希望的一种运动与事业,对于现在倡导实现教育公平也有极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一、平民教育的含义和现实意义陶行知先生说:"中国现在所推行的平民教育.是一个平民读书运动。我们要用最短的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般人民读好书。做好人。""他们读了书,对于自己生计最有关系的职业,也可以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是安徽人,没有在省内任过职,但热心桑梓教育,对安徽教育事业影响很大。这里略举数事:一、平民教育一九二三年八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北京成立,陶先生被推为安徽董事之一。会后亲赴南京,推动旅宁同乡会“决定把南京歙县试馆每月收入拨作提倡歙县平民教育之用,又去上海约集旅沪同乡会商榷平民教育进行方法”。“公决赠送旅沪不识字同乡平民千字课本,使一年内无人不识字,并划一部分收入为推广徽宁两属平民教育之用”。“现在从县而府而省,均已稍有头绪,以后可以为全国效力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晏阳初先生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于抗战前十年间在河北省定县所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总结了该项实验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推动今后的县(含县级市、区)、镇(乡)、村的社区教育向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抗战前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与当今的社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十年晏阳初先生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省定县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平民教育实验,对我国当前县、镇、村的社区教育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深入蒙边的教育之梦为了中国的平民教育,1923年8月底,陶行知辞去了大学的职务,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为了尽快推进平民教育,陶行知奔波于全国各地。1924年1月,正是北疆最寒冷的季节,8日凌晨3点多,陶行知与米君抵达张家口,当天便召开了察哈尔全区...  相似文献   

13.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举办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简称定县实验),是20世纪初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验被誉之“定县模式”,为当时众多乡村建设实验区所效仿。这一“从都市到乡村的历史性跨越”,对当今农村建设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1924年的广州平民教育运动是当时全国平民教育高潮的一部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由于拥有多种优势,发动了最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并因富有成效而促进了全国运动的开展。广州平教运动,是广州青年会与平教会合作的典范。青年会通过全国协会给予的经验以及自己所拥有的人力物力与组织资源,为此次运动提供一系列的指导与管理,成为广州平教运动成功的实际推动者。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教育》2008,(1):5-7
晏阳初:(1890-1900年)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四川巴中人。主要从事平民教育和社会改造工作。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1916年人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获学士学位。1918年赴法国,任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192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1923年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任总干事。1926年至1936年在河北定县进行“平民教育实验”。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与职业》2007,(28):30-31
9月22日上午,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的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张榕明,中共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中国职教学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省区教育行政部门职业教育主管领导;中华职教社地方组织负责人;"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职业教育院校的获奖代表等近二百人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17.
自本世纪20年代起,一场引人注目的乡村教育运动出现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农村。这场运动,由盛到衰,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乡村教育运动是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探索社会发展出路的一次辛勤的尝试。他们脱下长衫,深入农村,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取得不少成绩、也有很多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借鉴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经验、可以得到启迪,对搞好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是很有意义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是我国首先注意乡村教育,并身体力行的一个社团。下面刊出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改进始末”,介绍了他们的工作概况。本刊还将陆续介绍陶行知创建的晓庄师范和山海工学团,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等等,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于教育救国的共同目的,为解决中国农村极为严重的衰败问题,乡村建设运动应运而生。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和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当时乡村建设运动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两个派别。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晏阳初是基于平民教育的原则采用三大方式进行四大教育,从而进行乡村系统改造;而梁漱溟则是从文化复兴中国的角度,着重于建设一种新的社会组织。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对当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参与推广平民教育运动,为教育的普及作出重大贡献;他倡导乡村教育运动,以中华教育改进社名义发表《改进全国乡村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