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资本运行逻辑的驱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这一社会转型在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同时,给现代教育带来了诸多冲击。面对教育系统内在逻辑的嬗变、国家能力与公民自由的紧张以及私人伦理与公共伦理的时空错置等问题,现代教育应该也必然走向以培养公民为目标的教育。唯有确立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的目标,才能平衡资本对教育系统内在逻辑的冲击,形成教育与国家的良性互动与动态均衡,并明晰私人伦理与公共伦理的边界,最终回应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异质性及其运行逻辑给现代教育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新技术成为政府新一轮历史变革的关键力量,对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和协商共治的数字化社会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公共伦理价值,但也给基层政府治理带来诸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更新治理理念推进基层政府数字治理系统化,构建基层行政伦理组织体系促进基层数字治理的规范发展,加强对数字治理伦理教育营造良好数字治理氛围,发挥治理主体的积极作用构建多元参与主体综合治理体系,从而推进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举措,不仅符合技术跃迁的时代趋势与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也体现了治理创新的理论遵循。然而,考虑到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既无法从根本上排除技术风险,也难以成为抗解问题的解决方案,更不意味着一定带来理想的治理结果,要让如此转型落地生根难免需要一个权衡利弊的调适过程。因此,推动数字化转型中的教育治理从技术之治走向人文之治、从问题之治走向智慧之治、从概念之治走向务实之治,不仅有益于调适跃迁与风险、改革与抗解、创新与悬置之间的利弊,还能让教育治理因为数字化而走上更加丰富、稳健且可持续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4.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性过程,不仅发生在学校内部,也发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数字化转型在提升教育效率、拓展教育场景的同时,也引发了现代化风险。本文采用了田野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生活在农村-县城-城市不同社会发展区域的祖-父-孙三代人进行观察和访谈,从普通人的视角阐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教育现实问题。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期的教育实践主体面临困境、混乱、妥协、矛盾与冲突等多种困扰,并进一步构建了数字化转型期教育主体技术异化问题的分析框架,从四个关键进程的视角提出了数字化转型期现代化风险的消解与治理策略,包括接纳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过程性偏差、明确治理主体与治理对象并设计治理规则、构建智能技术治理体系、开展数字化转型风险防范的教育社会实验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伦理价值目标;彰显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追求;丰富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相似文献   

6.
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到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个方面治理体系现代化,充分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诉求。与国外不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有其独特的逻辑起点,其产生与发展内在地遵循着特定的经济逻辑、政治逻辑和教育逻辑。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构建,实质上要经历一个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职业教育的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结构、治理评价等也都将经历一场现代化的洗礼。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以来,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治理研究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战略议题。为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于2022年11月举行了第六届“教育治理与学校变革”研讨会,主题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治理创新”。与会专家学者立足理论与实践、融汇多学科研究视角,就中国式现代化之下教育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的意蕴、在探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业已取得的宝贵经验,以及着眼未来教育治理推陈出新尚需应对的复杂挑战等话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会议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育治理应持续强化本土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创新、聚焦政策关切并提升治理效能、探索数字化转型以赋能教育治理系统创新。  相似文献   

8.
数字时代,数字身份将为“数字思政”带来新的发展动能。数字身份可以推动人的交往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与实体身份存在“对望”、“对立”与“对话”的逻辑关联,具有身份“数字化”与数字“身份化”的价值向度。未来,数字身份呈现“区块链+数字身份”的技术进阶、虚拟出场与现实在场的自我同一、个性表达与深度交互的技术赋权、价值塑造与全面发展的育人本真等发展走向。基于此,要主动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身份构建与治理的现实隐忧,从重塑数字育人的思维共识、融入教育教学的模式变革、提升教育主体的数字能力、健全监管治理的风险规约等方面构建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数字身份。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举措。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为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契机。从探索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出发,树立科学理念,培养数字人才,搭建数字平台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生存成为普遍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人的思想引导、价值观塑造为价值旨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变革、智能升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动态过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融合中的潜生风险、内在张力以及进阶逻辑等,遵循“问题驱动+目标引领”、“伦理限度+功能效度”、“系统进化+迭代升级”的原则,在理论研究、基础建设、实践探索方面系统谋划、持续发力,以数字化赋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时代,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教育现代化进而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正成为政策焦点。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方法,研究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分析其生命发展历程及新时代的政策议题,以探寻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改革发展的空间与方向。研究发现:从发展历史看,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经历了萌芽阶段、缓慢发展阶段、规模发展阶段以及战略规划阶段四大发展阶段。进入新时代,政策主要围绕驱动社会经济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打造产业化发展机制、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四大议题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但是从实践需求及新时代社会经济教育发展要求来看,在系统性、平提升、个体化需求、伦理道德规范等方面还需要提升政策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2.
推进乡村学校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学校治理在技术、制度、组织、决策上面临新的机遇,具体表现为从“技术治理”到“治理技术”、从权威式管理转向公正性治理、从科层制结构转向扁平化网络结构、从经验式决策转向证据驱动式决策。然而,乡村学校治理面临诸多困境,如数据导向下乡村教育的育人价值迷失、乡村学校治理的“数字秩序”亟待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组织保障缺位、智能化决策责任与问责主体难以判定等。因此,应通过增强数字化决策过程透明度,厘清治理主体的责任边界与行动框架;以育人价值引领技术整合,保障技术赋能学校治理的方向与流程;聚焦数字化转型愿景规划与调整,助推乡村学校精准自治与特色发展;破除数字化认知障碍与数据壁垒,提升学校组织数字化治理能力等策略提升乡村学校治理。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应遵循公平与效率、优质与均衡、育人与育能的价值逻辑,而且应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将智能技术作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乡村教育教学赋智、资源赋值、治理赋能,最终打造融合式乡村教育群落、全域式乡村教学联盟、智慧型乡村教育场域。鉴于此,建设高质量的智能乡村教育体系,需要厘清乡村智能教育运行机制、形塑乡村教育数字治理模式、提升乡村师生多维数字素养、推进乡村智能教学体系建设,从而促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创新发展,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构智能乡村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4.
德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出中国德育事业走自主发展、特色创新的中国式新道路的决心。德育现代化通过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德育体系自身的现代化以及面向数字化转型的现代化等方面,全方位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格支撑及道德基础。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德育现代化,涵盖了一体而多样的德育、平等而有尊严的德育、和谐而共生的德育、实体而虚拟的德育、国家而世界的德育等重要主题。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现代化,我们应进一步推进德育目的的革新,培育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国人;促进课程教学的现代化变革,实现共同价值的传递;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构建协同共治的现代德育治理体系;面向人的数字化生存,以技术革新引领德育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培育具有健全的现代人格及现代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15.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教育体系的核心范畴,教学数字化转型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体系数字化转型的实施与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动因是数字技术更新迭代全面赋能教学以及教学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诉求,其价值逻辑在于,教学育人价值引领数字技术价值,教学智慧价值高于数字智能价值,教学伦理价值规约数字计算价值。确立以人为本、教学育人的目标指向,关注实施过程的智能升华、智慧生成,建构数字向善、德性与规范并行的教学伦理,是实现教学数字化转型价值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6.
时代之势召唤着我们担起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使命,我国国情决定着我们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下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转型必须找准方向,对基础设施进行自主化建设,是夯实数字教育底座的内在要求;把生产方式推向“人-机”深度共融,是塑造数字教育新业态的关键任务;在运营模式中钩织价值共创新网络,是提升数字教育效能的重要趋向;在组织文化中纳入人文要素,是深化数字教育内涵的底层逻辑。转型必须进行技术融合,形成技术可适配、主体可协同、服务可信赖的技术应用格局,开创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融合路径。转型必须完成理论创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理论、方法、实践内容为指南,缔造中国数字教育的话语体系,构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范式,打造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中国模式,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李涛 《今日教育》2011,(3):42-43
自新文化运动始,中国教育的深层结构转型可逻辑地划定一个清晰的总体嬗演轨迹,即由面向人化对象物的等级异化式教育逐步走向回归人性和凸显自由的生活式教育,由单纯“忠君敬神”的封建等级教育观念逐步转向倡导“科学与人文、实用与自由”并重的现代伦理价值世界。  相似文献   

18.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治理方式变革是关乎学校未来发展的必答题。面对学校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诉求,杭州市胜利小学在依托场景思考、追求“三秒三步”、坚持“应用为王”的理念引领下,通过融通式智连协同的需求响应、多渠道融合式的智慧流转、全场境内生式的智能陪伴、立体化循证式的趣智激励,实现服务场景、研训场景、学教场景、评价场景等多维度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既是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难点。受社会发展的市场化导向和工具理性追求等外部因素以及乡村社会相对滞后的生活图式等内部因素交互叠加影响,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政治逻辑、经济逻辑、人口逻辑、文化逻辑和生态逻辑,应紧扣“中国特点”“乡村特色”“现代水平”等发展指标,以政策驱动、经济支持、人才引领、文化自信和绿色赋能为抓手,推动中国从乡村教育大国向乡村教育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20.
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学界共识。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更多关注政策引领、理念探讨和设施建设,较少从教与学的关键场景出发探究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实践变革的前景、样态和机制。基于此,文章以“教学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阐述了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定位和概念内涵,指出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推动教学理念、设施、手段、方法的系统变革,推动教学主体走向学生中心、教学目标走向素养导向、教学内容走向动态多元、教学方法走向灵活多样、教学评价走向智能综合、教学环境走向虚实融合;从面向学业发展的人机协同教学、面向自主探究的数字实验教学、面向深度学习的智慧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勾勒了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场景。未来,要推动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落地,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理论研究,完善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于数字技术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培育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胜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