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玲 《贵州教育》2024,(1):45-47
文章提出了“量规导航学习”的观点,在素养目标的导向下,以表现性评价量规作为学习的“导航”,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学习轨道顺利抵达“学习的终点”。围绕素养目标,从评价量规的作用、评价量规开发的原则以及评价量规开发的过程三方面阐述了开发表现性评价量规的整体构思。  相似文献   

2.
发展性评价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业评价理念,作为人文基础学科,高中历史教学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都决定了表现性评价这种具体的评价方式实施的必要性。作为表现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量规的制定尤显重要,本文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着重阐述表现性评价量规的界定、分类、实施等,从而使表现性评价量规更具推广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与传统的纸笔测试相比,表现性评价更注重知识的整合、迁移和真实语境的运用。这和项目式学习的目标是高度吻合的。基于此,本文以“‘论’语项目”为例,从表现性评价量规维度的拟定、等级的确定,以及评价后的反思和改进三个角度阐述表现性评价量规在项目化学习中的设计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表现性评价,就是通过实际任务对学生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检查和评价,包括任务本身评价和学生表现评价两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表现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然而由于对表现性评价认识不足,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发挥其作用。本文就此分析了高中政治表现性评价的障碍,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给政治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项目化学习中表现性评价运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项目化学习中运用表现性评价的价值和意义,梳理项目化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应用分类,具体阐述表现性评价的应用程序:确定表现目标、开发评价量规、引领项目推进,最后根据目前的运用误区提出建议。深化教师对项目化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认识、实践和思考,促使构建高质量的表现性评价设计和运用,推进项目化学习的深度开展。  相似文献   

6.
<正>一、指向发展:表现性评价的内涵阐释作为一个新兴的评价理念,表现性评价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目前较为流行是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办公室提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即"要求学生创造出答案或产品以展示其知识或技能的测验。"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认为:1.指向发展的目的表现性评价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目的,它更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量规指标、描述性评价等措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薛玉 《中国教师》2023,(12):61-65
表现性评价能够检测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情况,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笔者确定了与课程标准相匹配的素养目标,尝试在初中历史预习作业中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开发基于学习进阶的表现性评价量规。具体实施路径如下:教师通过对话式批语,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结,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从而确保学生深度卷入评价的全过程;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在评价中所呈现的素养表现,对原有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基于进阶式评价量规的作业讲评为学生明确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8.
“双动学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以双重学案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将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学习的两大主体,实现双动学案教学。表现性量规教学即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以量规方式,客观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价、课堂内容评价、精彩片段评价等。两者结合之后的“双动学案”模式下,实现高标准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理论依据以及现实逻辑,提出基于课程标准的表现性作业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从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表现性任务、整合规划表现性作业、开发表现性评价量规以及评判表现性作业等方面论述了如何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表现性作业,从而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正表现性评价是一种非常科学的评价方式,在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作用。本文将结合实例谈谈表现性评价在高中物理学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一、表现性评价的优越性表现性评价在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尤其是对于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表现性评价能够很好地指导实验过程的展开。表现性评价简要来说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例如实验操作过程、数据分析过程、结论推理过程以及结果论证过程等,评价者会仔细观察学生的具  相似文献   

11.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表现性评价要有清晰的目标、真实的情境、挑战的任务和合适的量规,有明晰的课堂实施路径,即通过探学完成表现性任务,通过展学展开表现性对话,通过联学强调表现性关联,通过扩学实现表现性提升。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表现性评价使得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可视、思维结构可见,促进真学过程和实现深学结果。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职业性、应用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课程教学中注重能力本位与工作任务情境,传授“功能性知识”,课程学业更适合采用表现性评价以衡量学生的认知思维与推理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现实、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设计的核心包括评价任务设计与评分量规设计。评价任务设计框架包括主题内容、行动或实践、情境、意义,以有效地引发学生“证明其习得功能性知识”的表现。评分量规设计框架包括评分指标、指标权重、质量水平层次、水平分值、标准描述,可作为表现性评价设计具体步骤的参考,最终促进高职课程教学实践更好实现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但是在作文教学的评价方面存在着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有效性低等问题。作文是表现性评价任务的类型之一,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表现性评价要求建立起明确的评价目标和真实情境,研制评价标准作为学生的写作指导,并发挥学生在作文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这将有利于改善作文评价中的问题,发挥作文评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赵文琪 《福建教育》2023,(26):52-54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指向的是通过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效。文章从“锚定教学目标,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坚持科学循证,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增强评价效度,共建表现性评价量规”“提升评价信度,完善表现性评价机制”四个方面阐述优化表现性评价的具体策略,并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第一课时为例加以阐释说明。  相似文献   

15.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的评价模式。从小学数学学科角度,表现性评价的探索可以从三个角度展开:"思维可视",设计表现性任务推动深度学习;"学力外显",制定评价量规综合测量能力水平;"素养提升",创设任务情境促进高阶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16.
惠冰清 《英语教师》2022,(24):136-140
阐述作业评价量规设计和使用的重要性。提出作业评价量规的概念和设计原则。以外研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Module 2 My hometown and my country模块为例,阐述作业评价量规的设计和具体运用。认为制订作业评价量规时要对标作业目标和作业形式,明确完成作业需要的通用量规,再根据具体课时的基础巩固型、能力提升型及综合实践型等不同形式的作业,明确表现性评价细则,并加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对如何进行表现性评价感到疑惑。如何发挥计算机辅助测评技术的优势,构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表现性评价活动支持系统,帮助教师开展有效的表现性评价活动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表现性评价的流程,分析了计算机支持系统在评价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表现性评价活动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8.
素养本位表现性评价设计呼唤“像教练一样思考”,具有突出设计性、关注过程性、强调参与性、注重反思性的特点。素养本位表现性评价设计建基于“新三维目标”与“单元成功标准”的确立,遵循两条线索展开设计:一是证据线索,这意味着表现性评价需设计表现性任务、表现性事件等类型丰富的评价证据,以形成学生概念性理解的“证据集”;二是标准线索,这意味着每一类评价证据均需设计相应的成功标准、量规,以评定学生的学习质量。两条线索在逻辑上相互独立,在具体设计层面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结伴而行,共同维系表现性评价设计的效度与信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开发表现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教育展望》2007,36(10):43-48
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作为一种政策力量,规范着课程的实践。新课程提出了建立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要求用评价来促进学习,评价设计先于教学实施。本文主要讨论设计基于标准的课程需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开发什么样的学生学业评价。全文在阐述了表现性评价的意涵、特征、类型的基础上,呈现了四种作为表现性评价工具的评分量规,并为开发表现性评价提供了聚焦于学生学习的思考方式和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表现性评价是按照一定标准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表现进行的观察和判断。在当前的教育评价改革实践中,表现性评价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常常被使用者与发展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概念相混淆。因此,在探讨表现性评价内涵的基础上,厘清表现性评价与其他几个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对于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