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的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至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教了,所有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有教的只是书,只是要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这就是中国之教育!"  相似文献   

2.
耿红卫 《辅导员》2011,(6):69-70
"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的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至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教了,所有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有教的只是书,只是要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  相似文献   

3.
自从会考的号令下了之后,中国传统教育界是展开了许多幕的滑稽的悲剧。 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做了,  相似文献   

4.
自从会考的号令下了之后,中国传统教育界是展开了许多幕的滑稽的悲剧。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  相似文献   

5.
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会考的号令下了之后,中国传统教育界是展开了许多幕的滑稽的悲剧。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  相似文献   

6.
自从会考的号令下了之后,中国传统教育界是展开了许多幕的滑稽的悲剧。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教了。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自商周以来,就开始了痒序之教,历史可谓久矣。中国传统的教育弊端极多,其中最大的教训是只强调读书诵经,不注重科学的思维方法。学生读了一辈子书,转来转去,读的都是子曰诗云、三纲五常、仁义道德、天地君亲师一类教条。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应试赶考,考取了进...  相似文献   

8.
教学生读书不只是为了读书本身,更应当引导学生走入所读之书,再从中走出来并进而走向自己,用自己的思考去品味书中的观点,用自己的思维去加工书中的材料,在思考中寻求手中的书与自己的生活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当今的教育做教师难,当学生苦,难在教师不知道书该怎么教,苦在学生面对无穷无尽的考试整天胆战心惊。教书读书本是一件开启心智令人聪明愉悦而很享受的美事无奈弄到教师学生都叫苦不迭疼不如生的境地,呜呼痛哉,呜呼哀哉!究其究竟,教育的行政化使然也。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教育该怎么办,书该怎么教怎  相似文献   

10.
活教育是针对死教育而言的,陈鹤琴决心把陶行知所描写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状况,改变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该理论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他反对传统教育中的书本万能论,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他强调以“做”为中…  相似文献   

11.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不错,有时为了对付考试,或者为了获得资料,有些书我们不得不读,但读那种书是不可能得到享受的。我们只是为增进知识才读它们,所希望的也只是它们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至多希望它们不至于沉闷得难以卒读。我们读那种书是不得不读,而不是喜欢读。这当然不是我现在要谈的读书。我要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机器,却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只是,要想得到这样的好处,你必须喜欢读才行。  相似文献   

12.
徽州自宋代以来,“崇文重教”,“俗益向文雅”,在朱熹理学的熏陶下,徽州民间对教育十分重视,民谚云:“养儿不读书,等于养头猪”;“富而教不可缓也”;“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古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即便在偏僻山村,“莫不有师、有学、有书史之藏”。明清以来,除官办的州府县学之外,  相似文献   

13.
徽州自宋代以来,“崇文重教”,“俗益向文雅”,在朱熹理学的熏陶下,徽州民间对教育十分重视,民谚云:“养儿不读书,等于养头猪”;“富而教不可缓也”;“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在古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即便在偏僻山村,“莫不有师、有学、有书史之藏”。明清以来,除官办的州府县学之外,  相似文献   

14.
我喜欢藏书,更喜欢读书。因为我知道,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多读书才能跟上时代,少读书就要远离时代,不读书将会被时代抛弃。我明白不读书是万万教不好书的。近日阅读了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小学陈惠芳老师写的《触摸教育的风景》一书,感悟颇深。洋洋洒洒的几十万字的专著,竟然出自一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教学学科只是“语文”,传统的学校教育被称为“读书”。语文,非读书不可,这本是一个自古都有的共识。语文,其实不是老师给“教”出来的。翻开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教育史(严格地说,中国的语文教育从甲骨文时代就开始了),那本身就是一部堂堂正正的读书史。中国是教育大国,也是一个读书大国,我国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读书。苏秦之所以能游说天下,是因为他“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地读书;杜甫之所以下笔如有神,是因为他“读书破万卷”;周总理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连  相似文献   

16.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人们思想、意识、观念的转变,传统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教育应从应式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早在本世纪初,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而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质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该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育,特别是反对应付“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试等考试”的应试教育,陶行知大力倡导以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培养人的生活力、创造力为宗旨,以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为目标的生活教育,创…  相似文献   

17.
<正>首先,我要强调的是,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不错,有时为了对付考试,或者为了获得资料,有些书我们不得不读,但读那种书是不可能得到享受的。我们只是为增进知识才读它们,所希望的也只是它们能满足我们的需要,至多希望它们不至于沉闷得难以卒读。我们读那种书是不得不读,而不是喜欢读。这当然不是我现在要谈的读书。我要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  相似文献   

18.
早在20世纪初,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育,特别是反对应付"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试等考试"的应试教育,大力倡导以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培养人的生活力、创造力为宗旨,以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为目标的生活教育,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9.
关于快乐读书的界定 中国传统读书观中有三句很有名的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本身真有这些东西吗?没有。古代科举考试让读书苦不堪言。但是一般人读出来之后,得到的“结果”是三个:“黄金屋”(现在可能是别墅了);“千钟粟”,那就是吃的东西;还有“颜如玉”。由此可见,读书过程很苦,但收获很快乐。所以虽然读书虽然是“头悬梁”“锥刺股”,但还是要读。为什么呢?因为最后能得到“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呀!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读书观。  相似文献   

20.
刘欣 《山东教育》2020,(1):20-21
教育是干什么的?老百姓有一个最朴实的说法:孩子上学,就是"去读书"。读书,这就是关键。引导学生读书,是教育的根本职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创造爱书和尊重书的气氛,要对书怀有崇敬的感情——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就在于此。一所学校可能具有一切设施,但是如果没有书,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书,或者如果大家都不爱书,对书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