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陶渊明其人及诗文是“自然”的,从“无为”及“中庸的自然”“人文的自然”的角度考察这种“自然”,可以揭示陶渊明融汇并超越道儒等诸家思想这种自觉而非凡努力的意义与价值.中庸作为一种最自然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总是被人们所忽视的,更被忽视的是中庸在陶渊明追求“自然”的生命境界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说陶渊明中庸而诗意地践行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中庸的精神助成、保障了陶渊明其人其诗更加“自然”.  相似文献   

2.
管理不在于“报时”而在于“造钟”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柯林斯在其著述《基业长青》中指出“:伟大公司的创办人通常都是创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他主张:人的管理“不在于报时,而在于造钟”。结合我们的管理经验,不难理解“报时”和“造钟”的含义。报时,是一种管理行为,是一种如同要求教师“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一样的管理规范。“造钟”是一种管理机制,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管理文化。它所追求的是师生员工以组织的力量来保证学校的发展壮大而不是依靠某个人、某一方面或某一次机会等偶然的东西。新时期呼唤校长以共同的价值来建构…  相似文献   

3.
论苏格拉底辩证法的人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正的辩证法起源于苏格拉底哲学,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目标旨向,那就是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苏格拉底哲学就是一种人类学哲学或者“人的哲学”,苏格拉底与人辩论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并通过批判性思考力图重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也内在于他的哲学追求之中,它具有“人本性”,是一种本源于人自身的逻辑,它追求“人事”的真理和一种善的生活,代表着一种自由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庸考辨     
“中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很久以来,人们错误地将它与折中、调和相等同。究其实,“中庸”的含意即“执中道而用之”。中通就是正道。守正持直,坚持真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和价值追求。继承和发扬中庸道统,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指导教学的究竟是什么,不是“论”也不是“思”,而是个人化的教学实践知识。它是从内涵上对前两者的统摄与超越,是一种协调着科学化追求与人文关怀的实践理性。教学实践知识的提出对于促进广大教师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自身教学行为的积极转变,将具有明显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诱人的魅力就于它的模糊美.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展现“意中有意,味外有味”那种意味独特的艺术形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管理的质量,有时候也需要追求模糊美,实施模糊管理.  相似文献   

7.
中庸之道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庸,从思维方法论的角度说,即是在诸多矛盾中,研究什么是事物所处的最好状态,以及如何达到这种最好状态的方法。中庸的最基本的核心,一是主张“执两用中”,反对“过”与“不及”;二是和,它是以承认对立并保持对立为前提的,和是对立的结合,不是对立的泯灭。运用中庸的方法论,扣其两端,分析正反两方面的情况,然后执两用中,确定事物的量与质,这样便可通达事物,实现主客观的一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庸”的考证和推敲探究出中庸的原义,并通过对儒家对中庸的追求,展现出中庸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中庸的境界,使其更具普遍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柔性管理是现代经济管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 ,与刚性管理相对 ,它是美日两国企业管理比较的直接产物。所谓柔性管理 ,是一种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而进行的人格化管理模式 ,它要求管理者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非强制性方式 ,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它与 2 0世纪通行的“以规章制度为中心” ,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的刚性管理模式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追求。柔性管理不是把人看作是“机器的附件” ,而是强调“以人为本” ,把…  相似文献   

10.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人的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通过怎样的管理才能激活教师的创新思维,放大教师的工作绩效呢!笔者应注意以下三点。管理不在于“报时”而在于“造钟”。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柯林斯在其著述《基业长青》中指出“:伟大公司的创办人通常都是创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他主张,人的管理“不在于报时,而在于造钟。”结合我们的管理经验,不难理解“报时”和“造钟”的含义。“报时”是一种管理行为,是一种如同要求教师“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一样的管理规范“。造钟”是一种管理机制,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管理文化。它所追求…  相似文献   

11.
大秘 《教书育人》2008,(2):53-53
爱默生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科尔顿说:“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就是对责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钱梦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语文导读法”不能仅仅被看作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体系,而是一种教学观.钱梦龙语文导读观的关键是“导”.“导”是钱老课堂的表现形态——随意而谈,循脉而行,依文而练.“导”也是当代课堂的应然追求——坚信“导”的理论,丰富“导”的载体,完善“导”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制约第三条道路的几个潜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条道路在理念更新与政治实践方面作了许多新的探索 ,从而被它的倡导者们看做是后冷战和全球化时代一种可堪期许的新的政治可能性。然而 ,它的许多特点 ,如中庸色彩、实用主义、修正主义和批判精神的淡化等是具有双重性的 ,它们在赋予第三条道路“革新”面孔之同时 ,也有可能成为其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孔子逻辑思想有其中庸主义逻辑底蕴:“思”具有中庸逻辑发轫基础;“正名”思想具有“中道”认知内涵;推理思想也有其中庸的逻辑基点与精神内核。通过对孔子“思”、“正名”、“推类”等逻辑思想的中庸基础进行进一步理性刻划,从而将中庸主义作为孔子逻辑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与策略性素质。  相似文献   

15.
1.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 萨特把存在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在存在,一种是自为存在。 自在存在有以下几个特点:“自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萨特“《存在与虚无》,27页,陈宣良等译,三联书店,1987)这种存在处于绝对孤立的存在状态,与人的意识无关;它是充实的、不透明的,即不对我们的意识显现;“存在是它自身。”(同上书,25页)或者说是其所是,就是说它并不包含变化的原则,是僵死的、不变的;它既不是被动的,也不是主动的;它既不与他物发生关系,也不是自身与自身的关系;它既不是自因,也不是被创造的,它是一种偶然的存在:“它不包含任何否定。它是完全的肯定性。”(同上书,27页)由于它没有变化性,所以它也不具有时间性;因而它不具有可能性,因为可能性就意味着变化。既然无可能性,也就同样无所谓不可能。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逻辑思想有其内在的中庸主义价值取向:“思”具有中庸逻辑发轫基础;“正名”思想具有“中道”认知内涵;推理思想也有其中庸的逻辑基点与精神内核。通过对孔子“思”、“正名”、推类等逻辑思想的中庸基础进行进一步理性刻划,从而将中庸主义作为孔子逻辑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与策略性素质。  相似文献   

17.
在学校管理中,“法”可以具体为各种管理制度,而“德”可以理懈为人文内涵,在“依法”还是“以德”的管理实践中,出现两种典型的倾向:一种是借鉴企业量化管理机制,相信制度高于一切并能解决一切,追求绝对量化的制度管理;另一种是泛化理解人文管理,事事讲情面、处处讲和睦,追求一团和气的人情管理。显然,它们都存在片面性,那么该如何把握校园管理中的“法”与“德”,正确理解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关系呢?笔者认为“法”与“德”不是一对矛盾,而是学校管理中的两个不同侧面,我们需要“法治”,但不能唯“法治”;提倡“人文”。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思维是复杂而又多样的,它具有明显的中庸性.它的形态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激进的或者说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否定性;二是温和的后现代主义,他们并不提倡同现代性或现代理论的根本决裂,而把后现代看作仅仅是现代的一个变种,是现代性自身的转变;三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主张重新建构世界,提倡绿色运动,具有建设性、积极性和乐观性的特点.在艺术上后现代主义追求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在艺术思维的出发点上就是追求"拼贴",认为艺术的意义是无法确定的.它把真实世界看作是游戏的、碎片的、无序的、没有约束的、持续的.  相似文献   

19.
“中庸”这一概念,最早出于孔子之口.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美德,真是最好的了!但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在这里孔子用“中庸”这两个字,是表明他的最高道德标准的.对“中庸”二字的含义,并未作解释.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之所以呈现出独特的形制特征,除与历史上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中西文化交流等重要因素相关外,更与长期盛行于中土的“天人合一”观念及儒、释、道,伊观念对它程度不一的统摄分不开,这些观念既赋予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一种追求“乃顺承天”、“服位有等”之伦常目标的衣规服制,又普遍赋予人们一种追求中庸节俭,重生厚死,崇祖念旧,坚固实用的服饰消费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