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受民族历史传统、民族心理、民俗、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制约,是社会文化总结构中的一个局部层次,具有自己的对象和内涵。徽州民居表达、折射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观,融合了儒家和道家哲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观,反映着历史上我国人民对建筑空间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科学是一种现代社会建制,对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知识的追求是其获得特有的自主性。科学的精神气质既是科学的学术规范,也是科学的道德规范,由此可以推出确保科学的客观性和增进公众福利两条基本的科学道德准则,使科学的基础从表征客观性走向共识客观性,进而寻求可靠的科学,追问科学的意义,诉诸实践的明智。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Science Studies”领域之内,存在着两个大的亚研究纲领,即SSK和后SSK。在SSK的思维框架之下,科学仍然是知识和表征,其客观性是由社会利益所决定的;而后SSK则将科学看作是一种动态的实践,其客观性在于实践过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瞬时突现性。在本体论上,SSK仍然坚持康德式的自然与社会的二元论,而后SSK则打破了这种二分,认为自然与社会共同地建构了科学;在认识论上,SSK试图寻求现象背后的本质———社会利益,而后SSK则只关注科学实践中的各种可见的异质性要素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天命观具有儒道互补的特征。一方面承继道家的天命自然观,认为天道无知,人事兴替应从自身寻找原因,据此对神仙迷信提出了质疑,对天道报应说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他的思想受到儒家孔、孟、董仲舒等影响,认为天命可以相符。天道自然观和天命论的同时存在使他的思想体现出双重性。  相似文献   

5.
布鲁尔社会建构主义科学观的核心观点是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象。他一方面通过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与社会制度的权威性类比,试图说明科学不过是社会常规;另一方面对寻找科学规范性的科学哲学进行意识形态的比附,论证科学哲学本身就是社会常规的产物,从而进一步解构科学的客观性。这种类比论证缺乏说服力。科学的客观性与社会常规的权威性有本质差异。因此,"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象"的论题远远没有得到合理地论证。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表征主义还是主体间性层面上的客观性都脱离了科学实践。论文由科学仪器为着眼点,分析了科学仪器有助于达成主体间性与科学仪器保证客观性并不矛盾。一方面,科学仪器具有的物质性和透明性以及其黑箱化和标准化趋势有助于科学共同体达成主体间性意义上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客观性是一种实践成就。在科学实践中,通过科学仪器取得客观性需要不断适应自然和研究对象的阻抗和限制,客观性的生成是不断去情景化的过程。科学仪器是取得客观性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儿童观是教育观的先导,影响和制约着教师教育观的发展,目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幼儿伤害事件,反映出部分教师儿童观的不合理、不科学。要避免教师伤害幼儿事件的发生,重塑其儿童观是关键。对影响教师儿童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内、外在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教师儿童观的重塑。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坚持一种“普遍科学”的科学观和哲学观 ,在科学与理性遭到怀疑与诋毁时 ,胡塞尔却保持着对科学与理性的热情奔放的信仰 ,他指出 ,正是对“普遍科学”这一理性信仰的怀疑导致了欧洲文化的危机。胡塞尔认为 ,近代以来的科学与哲学运动是追求普遍科学和客观知识的历史 ,而对自然的数学化起了主要作用。胡塞尔最早明确看到对科学基础进行分析、对科学方法进行评价的独立学科即将产生 ,他称之为“科学论”。他认为 ,科学真理不但在于明证性的原始事实 ,而且还须得到系统论证 ,而逻辑学则应当承担起“科学论”的任务。因此 ,与马赫、罗素等哲学家一样 ,胡塞尔也应当被视为科学哲学运动的先驱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6,(16)
纵观科学哲学研究的领域内,传统的客观性问题研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库恩提出"范式"理论,传统科学客观性的地位受到冲击。本文通过研究传统科学客观性的起源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思考传统科学客观性所面临的问题,使人们能正确产生对科学客观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知识观与教学观密切相关,不同的知识观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观。我国目前的知识观在正发生着重大变化,从重视知识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走向重视知识的建构性、个体性与情境性。知识观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观的变化,教学观的变化也必然反映知识观变化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1.
孟强 《科学学研究》2007,25(4):604-609
在当代的科学论中,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各执一端。为了打破僵局,芭拉德在玻尔的量子力学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用实在论。作用实在论超越了以往的表象主义,以科学实践为中心,弥合了自然与社会以及主体与客体的鸿沟。在作用实在论当中,实在是科学实践所构造的结果,话语则是其中的重要维度之一。但作用实在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科学的客观性,客观性被改造为责任问题。如此一来,认识论与本体论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了统一,科学从表象走向了实践,实在论与建构论的二元对立被超越了。  相似文献   

12.
时间观问题是自然观变革中极为重要的问题。19世纪的自然观领域,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时间观牛顿力学的时间观、热力学的时间观和生物进化的时间观,其实质反映了学科之间的内在矛盾。20世纪科学的发展克服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冲突,新热力学理论不仅适合解释无机世界,而且也适合解释有机世界和社会历史的文化世界,它为各门科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原则,并引起自然观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邓易 《科教文汇》2014,(11):191-192
教师角色是教育观的先导,影响和制约着教师教育观的发展,目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幼儿体罚事件,反映出部分教师角色观的不正确、不科学。为了减少教师伤害幼儿事件的发生,重塑其教师角色观是关键。本文主要从四个主要的方面来进行论述,一是幼儿教师的角色观;二是幼儿教师正确角色观的树立;三是对影响教师角色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内、外在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幼儿教师角色观的重塑。  相似文献   

14.
自然界之物质,从宇观的星宙体系,宏观的天体和常规物体,从细观的颗粒、纤维、晶体.到微纳观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都有物质自己的运动规律,然而解密这所有物质的运动规律未必是普通民众所关心的问题.这是一门叫做力学的学科所考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科学人才的成长规律,它对教育有何意义?这是有效地按照客观规律培养造就科学人才所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近年来讨论教育在科学人才成长中的作用较多,探求科学人才成长规律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的则甚少。如果我们不了解科学人才成长的规律,不按科学人才成长规律进行教育,那么,教育作用则难以得到正确发挥,科学人才也难以得到成长。现代教育学都把人看作是一个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整体,而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及其与之相随的技术,是通过一系列的革命性飞跃而进步的,这些飞跃亦即巨大的跃进,使得我们对自然界的看法焕然一新。”——科恩《科学中的革命》一“哥白尼革命”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倾注毕生心血,于1543年出版了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引起了天文学的一场历史性革命,它向教会权威发出猛烈的挑战,使自然科学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开端的标志。二、“牛顿革命”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于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把地面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天体运动规律综合在一个严密的…  相似文献   

17.
英国科学杂志《自然》报道:科学家发现太空星球的规格遵循着自然限制规律,可以很大但是不能无限大,而规格的界限则是太阳质量的150倍。这个理论是由天文学家唐纳德·菲格尔提出的,他来自于美国巴尔的摩市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所。当然他也指出,如果还存在质量更大的恒星系统,那么  相似文献   

18.
传统科学实在论与科学的社会建构共享着表征主义的科学观。表征主义使“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陷入了一种“理性的危机”,即传统的科学哲学实在论把科学家看成是“理性傀儡”或“规范傀儡”,社会建构主义则把科学家变成了“利益傀儡”,结果使科学研究陷入不可自拔的认识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实在的“方法论的恐惧”之中。用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取代作为知识的表征的科学,给与“实在”以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的解释,是消解这类“危机”,并拯救科学的社会建构理论的批判成果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9.
量子理论的创立,说明了“科学世界”是“自然世界”和认识主体——人相互作用的“共生图景”,其中内在地包含着冬的主观囚素,意识在科学认识中的影响是不可完全排除的。然而,这并不能导致认识客体和主体意识地位的颠覆,即不能因此以为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更不能以为人的意识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相反地,作为对“自然世界”妁反映而获得的“科学世界”,其中的客观性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作为主观性的人的意识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陈晓霞 《中国科技信息》2007,(22):170-170,174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基于系统观、辩证观、科学观对管理实践的理论深化,有利于管理者克服孤立、片面地研究、认识、发展管理和管理科学的传统做法,促进企业管理的系统化和优化,进而能有效地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