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对微弱,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国文学在翻译成别国语言的时候经常会经历"水土不服"的状况,外国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因为翻译和文化原因会对中国文学产生难以理解的印象。这就要求译者在对中国文学进行翻译的时候,注重生态翻译学的重要性。本文将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视角,通过阐述生态翻译学的含义和作用,并对葛浩文先生翻译的《丰乳肥臀》进行分析,考察翻译生态环境对于译者的选择和制约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文化、交际等多维度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彭娟 《海外英语》2012,(17):153-155
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作家和翻译家,她将自己的很多作品相应翻译成英文,形成翻译界奇特的自译现象。该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张爱玲的翻译理念和《金锁记》的英译本进行解读,指出张爱玲的翻译理念与实践都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中心"、"选择适应"等概念,《金锁记》的英译本成功地实现了"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整合适应度较高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实现跨文化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林式译本《浮生六记》成功再现异质文化,广受西方读者的喜爱。鉴于此,以林语堂《浮生六记》为例进行英译研究,以翻译生态论为引导,选择与适应生态翻译环境,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实现中国文化的输出,深入了解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思想与策略,从而打开文化翻译的镣铐实现跨文化诠释。  相似文献   

4.
隐喻作为一个非常巧妙的语言应用现象,非常值得研究。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对其进行研究。生态翻译学是一个从生态学角度研究翻译活动、翻译现象和翻译理论的新的研究范式。本文着重从适应/选择,三维转换和整体/关联的角度对《围城》这一文学巨著中典型的隐喻现象的翻译进行讨论,旨在开拓隐喻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生态和谐和伦理冲突在莫言作品中有着深刻的表现力。本文从乡土情结、隐喻中的伦理和生态翻译多角度,对比分析莫言的《丰乳肥臀》和葛浩文的译本,探析文学、语言、文化在作品中的体现及译者如何再现,以期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丹 《海外英语》2013,(23):252-253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其它国家之间在不同领域的交流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文化方面。影视作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影视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也越来越重要。该文以2012年上映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为个案研究,从影视语言的几个特点,即声画统一性、瞬时性、通俗性、无注性和艺术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影视翻译的特殊性,并与读者共同鉴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中文字幕翻译。  相似文献   

7.
谷绪薇 《英语广场》2023,(13):17-20
生态翻译学是近二十年来中国翻译界的全新理论,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指导方向。本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以《富萍》的葛浩文英译本为例,详细诠释译者对文本进行移植、适应选择,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的过程。本研究的目的是为生态翻译学理论在中国现当代小说汉译英中的运用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8.
《狼图腾》是在我国文学作品学界引起过巨大反响的生态文学作品,是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灿烂的瑰宝。优秀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是提高我国文学对外交往能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狼图腾》的英译本不仅做到了翻译到位、适宜外国人品读,更是在海外销量惊人,一度创造了我国文学作品版权海外输出收入的新纪录,成为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向外输出的典范作品。该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在充分分析生态翻译学及《狼图腾》的图腾文化及生态观念的基础上,评析了《狼图腾》英译本,并对文学作品对外翻译问题及如何使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出国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体现民族特色文化,其文学翻译意义重大。生态翻译理论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个新兴的翻译视角。将生态翻译运用于文学翻译,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基于生态翻译,从"三维转换"理论的视角,分析《檀香刑》葛浩文英译本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杨会玉 《海外英语》2014,(18):156-157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翻译家李文俊在翻译取材上兼顾主流文学与边缘文学,体现了翻译生态整体观;他边创作,边翻译,边研究,三事共举,实现了共生与互生的生态翻译观;它的翻译翻译思想与他的翻译实践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体现了翻译生态系统内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翻译家李文俊在翻译取材上兼顾主流文学与边缘文学,体现了翻译生态整体观;他边创作,边翻译,边研究,三事共举,实现了共生与互生的生态翻译观;它的翻译翻译思想与他的翻译实践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体现了翻译生态系统内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五四大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五四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翻译现象,还是一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五四文学翻译思考研究的重点应该体现在中国文学流变与外国文学的深层联系,即外国文学的哪些因素被中国作家所择取,如何择取、变异及中国化的过程;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特征是在怎样的情势下,以什么为参照与样板而形成的,即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新传统之原型及其最初的积极意义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7,(17):125-12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处于"主体"地位,翻译是"译者主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全面探究《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举例阐述了葛浩文对小说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过程,以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4.
黄嫚  李照冰 《现代英语》2023,(18):87-90
《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在海外取得巨大成功,为国内文学“走出去”提供一定借鉴意义。经过对英译本《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相关研究,鲜少有人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分析译文中隐喻的翻译现象。文章通过梳理译作中隐喻的英译,探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对生态、民族文学作品中隐喻修辞的处理方法,为类似翻译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科幻小说在新世纪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魔戒》和《哈利·波特》等翻译作品畅销,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奇幻与魔幻创作之风。奇幻、魔幻小说的创作必然对科幻小说创作产生影响。本文试图从译介角度探讨这一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6.
吴娜 《华章》2013,(15)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奇幻小说的顶峰艺术之作,对后继文学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两个不同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意在证实翻译是基于不同翻译目的,译者在不同意识程度的指导下,对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做出动态顺应选择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的过程。顺应论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即翻译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在顺应论框架下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因而能够指导对英译本的比较赏析。  相似文献   

17.
生态批评有着丰富的历史、时代与文化的生成语境及条件,作为文学现象,既能合理调控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机—过程,又需探寻人类共同共通,且具普遍性存在的价值合理条件,以跨地域、跨文化境域铺设中西互通的优质路线。中国文化及文学丰富的生态智慧内涵,其特有的感悟自然及生命体验的方式为生态批评输入不可枯竭的文化能量,也是中西文学乃至跨文化互通的必要路线。用生态批评的体验及评价特点来审视和阐释中国文学,不仅活化,且会拓展生态批评视野,也是文化交往及人类与未来交通的互通之策。中国文学要体现现代转换,要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就需与多样文化进行"间性"交往,既突出自身特点,又以文化支持观照人类发展,共同呵护地球生态之家。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五四大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五四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翻译现象,还是一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五四文学翻译思考研究的重点应该体现在中国文学流变与外国文学的深层联系,即外国文学的哪些因素被中国作家所择取,如何择取、变异及中国化的过程;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特征是在怎样的情势下,以什么为参照与样板而形成的,即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新传统之原型及其最初的积极意义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翻译的角度分析美国文学名著《飘》中的翻译转化:从英文中的结构转化中文中的生态结构,从美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翻译成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美国黑人的特殊英文习惯翻译成中文的通俗语言,对这些生态翻译的体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表现出这部名著翻译中的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并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生态文学的特点,不同的作家作品塑造了不同的人物类型。以郭雪波的《狼孩》为例,分析文本中生态人物类型,从而得出生态人物背后的环境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