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赵树理小说中借代辞格运用的分析,以统计的手法对小说中的借代辞格类型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从借代和语境的关系入手,较为细致地分析说明了赵树理小说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
40年代至今,赵树理的小说和文学观一直是评论界言说的对象。其创作追求不但要让“老百姓喜欢看”,还要“政治上起作用”,这样的创作要旨,为赵树理迎来人生的大起大落、毁誉褒贬,直至付出生命代价,翻阅审视赵树理的文学创作史,体悟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无论对今人、后世的创作,其教训与借鉴都是深刻的和宝贵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力图从山西独特的社会定位序列对山西现代文学的影响的角度分析赵树理创作风格的形成,以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使山西文学能够继承赵树理民族化、大众化的传统并适应新的时代需要,不断探索,大胆革新,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4.
《讲话》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对文艺的论述,但赵树理并未读懂《讲话》的言外之意,因此赵树理的“为农民写作”的文艺创作与毛泽东《讲话》中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精神存在着潜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赵树理作品中所体现的民俗性作了较全面的分析,认为赵树理的生活环境是他的作品中具有浓郁的民俗性的根源,而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的民俗性则是作者用来抨击旧事物的有力工具,它反映出作家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清醒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著名作家赵树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山药蛋派"小说流派的主要代表,其作品主要立足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的家庭生活,来反映农村发生的重大变革,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对于赵树理的创作作品,无论是在战火连绵的年代,还是和谐发展的时期,都从本质上表现出了农民的心声与诉求。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立足于农民文化,考虑到接受对象、表现内容和承传方式以及思想旨归的特点而踏上启蒙农民的现代化道路。他始终实践着为农民忠实代言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是"一株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子",是一位具有新颖独创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而《小二黑结婚》开拓了文坛新的"赵树理方向",展现了一种乡野间的清新活泼的喜剧气象,描写了以小芹和小二黑为代表的"新"生民主力量与以二诸葛、三仙姑为代表的"旧"农民封建意识之间的较量与冲突,而"新"生力量必然战胜"旧"封建传统,明显昭示出根据地农村的历史变化和生活发展的必然归宿,进一步展示中国农村新一代儿女对婚姻家庭幸福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赵树理以最普通的口语,叙述复杂的情节,描摩细致的心理和难以名状的物事。语言既鲜明、含蓄,能引起联想,又平易朴素、细腻入微,达到炉火钝清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诞生,赵树理因在许多方面和<讲话>的要求相一致而"成名".经历了<讲话>发表之初的兴奋和激动,<讲话>发表10周年之际,他与之对照,作了真诚的自我检讨;<讲话>发表20时,他谦虚而虔诚地奉献"试笔"之作.<讲话>已经成了赵树理心头的一种"情结",但这种"情结"也在无形中禁锢了作者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老舍与赵树理是代表都市文学与乡村文学的经典作家 ,本文从平行比较的角度上 ,就创作心理、文化启蒙与民间文化三个方面对两位作家作出粗浅、散漫的分析与描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文学对中国农民来说,主要还是"雪中送炭"问题,而不是"锦上添花"问题。现时的中国仍需要赵树理精神,应该有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为九亿农民服务,掌握着中国当代文学主流话语权的人士应该为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有作为。  相似文献   

13.
浓郁的民俗文化风味是赵树理小说写作极为重要和显著的美学标志。作为一个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现代作家,赵树理在其写作中对于民俗文化内容的处置自然顺延或者说承袭了自鲁迅而来的五四乡土文学的启蒙要求。通过对于民俗文化存在的先在性和给定性、日常化和细节化,主体接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历史承袭性等特征的揭示,他的小说写作形象地描绘了民俗文化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民众精神心理的控制和束缚并其为封建落后势力和政治敌对势力所利用的情状,从而从一个特殊的面向上,不仅说明了现代启蒙思想在20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存在的历史必要性,而且也彰显了在启蒙和政治所形成的张力结构之中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建构的复杂属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乡土书写传统由鲁迅缔造,中经沈从文与赵树理的开拓,并延续至新时期文学阶段,一直保持了与现代中国的现代性诉求和焦虑的深层关联。作为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何士光的乡土小说创作展示了启蒙的解构、诗意的消解、时代的内化三大主题内涵,为中国现代乡土书写提供了另一种范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鲁迅、茅盾、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性语段为例,从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两个方面对其语音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与分析,发现文学语言的语音特色是作家语言个性在语音底层的主要表现,而语言个性是形成作家文学风格的重要因素,文学语言的语音特色为文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声律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简单的总述 发表于1955年的赵树理同志的《三里湾》是我国当代文学中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优秀作品之一。从总的评价来看,它应是高于同时的同类题材的作品的。 《三里湾》通过对一九五二年一个老解放区的先进村扩社的故事的叙述,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农业合作化初期农村的较为复杂的画图,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一段时  相似文献   

17.
《三里湾》是赵树理为了相应上级号召,配合农村互助合作工作的开展、扩大而创作出的作品,为响应这一主题,《三里湾》中的风景也呈现出独特的姿态。这些风景蕴含了大量的政治隐喻,作为权力象征的旗杆院,作为社会主义风景展现的"三张画",还有始终在场的劳动者——人。这些风景的设置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作者对时代的认知和自身的倾向,从这一立场,能进一步挖掘出隐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8.
毕孝立的长篇小说《海选》,关注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沉思录;它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达到了现实主义文学"三融合"的高标准;它为中国文学增添了"理解国民性"一维,使"作为农民的写作"成为可能;它来自大地民间与乡土社会,是一部传统的、民族的小说;它突破了赵树理、周立波等前辈小说家创作中的"光明"模式与"乐感"精神,充满忧思悲凉之雾,从而预言了中国农村民主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19.
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是2 0世纪中国文化裂变的阵痛中心,也是2 0世纪汉语文学最重要的话语资源,因此乡村小说便成为2 0世纪汉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领域。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从作家的主体立场、审美视角、叙事策略,及其在现代性建构中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考察,2 0世纪乡村小说呈现出三种基本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是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判形成的启蒙传统;从废名、沈从文、孙犁到汪曾祺、贾平凹是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的诗化传统;从赵树理、柳青到高晓声、路遥是以农民立场、现实视角形成的“史诗”传统。这三种传统,在90年代出现的乡村小说《白鹿原》中实现了全面整合与超越。《白鹿原》由此获得了将中国乡村小说推向成熟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昙花     
王生兵 《阅读》2012,(11):14
只看过一次昙花的开放,那种感觉,凄美而壮烈。一共五盆,排在大厅的一旁。圆筒形的主枝,傲然直立。分枝多,呈叶状,枝上巍巍然地挂着即将灿烂地开放的花蕾。我和朋友,坐在厅里,喝茶、谈心。茶原本是甘醇的,话原本是投缘的,但是今晚,整颗心,都去了昙花那儿,心情有点儿焦躁、有点儿兴奋,又有点儿不安。所以,入口的茶,变得无味;入耳的话,变得单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