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你写·我写·他写”这个新栏目开办后,激起了广大同学的参与热情。在登出第一期话题后短短的时间里,我门又陆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许多同学的稿件。本期我们择优刊登几篇,以飨读者。本期话题 唉,真糟糕!我们班的张、王、李、赵“四大金刚”又结伴逃学了! 班主任白老师把一班之长我、团支书刘伟、纪律委员方明明、生活委员韩成叫到办公室,一脸阴沉地对我们说:“这个周末,你们的任务就是把他们四个找回来,否则,星期一你们四个也别来上课!” 我们四个面面相觑。 要求:展开合理想象,自拟题目,将文章续写下去。你写·我写·他写…  相似文献   

2.
男生·阿K     
迟到老师:你今天为什么迟到?阿K:因为我昨天是按时到校的。老师:什么?!这是你迟到的原因?阿K:您前天批评我:“你每天都迟到,这可不行!”所以我打算隔天迟到一次。电话号码“同学们,”老师说道,“这页书下面有一条注释,写着‘歌德(1749-1832)’。这是什么意思?阿K,你来回答。”阿K正走神呢,听到老师叫他,就站起来说:“这不是他们家的电话号码吗?”男生·阿K@小乔  相似文献   

3.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高中最后一个学期的第一堂英语课,我们这些男孩子(我们学校没有女生)用期待的目光等待着一位新老师的到来。没过多久,门开了,进来一位高高的其貌不扬的40岁左右的男子。他将自己的姓名写在黑板上——威尔马·T·斯通,随后就坐在讲台的一角,开始了他的讲话。“同学们”,他说,“这个学期——你们的最后一个学期,我们将在一起度过。我们能够  相似文献   

4.
撒谎不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为什么说谎?这往往与老师或家长“不让孩子说真话”的教育方法有关。读几个小例子,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当老师怒目而视,问:“谁没写作业,站起来!”一个孩子吞吞吐吐地说:“我忘写了。”老师便轻则训斥,重则体罚。到了下一次,孩子却说:“我忘家了”,“我把作业丢了”。  相似文献   

5.
1989年迈克尔·G·穆尔(Michael G·Moore)在给《远距离教育原理研究》撰写的“三类相互作用”一文中,以可靠而充实的证据证明,在教育领域中被称为“远距离教育”研究的这门学科已经成熟。该文基本上在讨论远距离教育,与教育领域的其他学科无关。  相似文献   

6.
2005年4月20日,詹森·卡姆拉斯老师在白宫玫瑰园大草坪上,从美国总统布什手中接过了“2005年美国国家教师奖”奖杯及证书。他在致感言辞时说“:现在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学生,他们是我热爱教学的原因。我很荣幸我有能力为他们追求梦想提供支持。尽管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但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努力提高对那些已落后孩子的期望值,在他们要求优秀,改变不平等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是对他们也能拥有美好未来的一个郑重而庄严的承诺。对此,我们能,我们一定能够做到。”詹森·卡姆拉斯老师真挚的话语,是一汪清澈的山泉,为我们荡去了心灵深处的尘埃,…  相似文献   

7.
幽默·漫画     
公开课有一个年轻的语文老师向老教师请教:“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注意力?”老教师答:“你需要说些出人意料的话。比如,你可以说: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是在一个女人的怀里度过的。”年轻老师吃惊地看着老教师。老教师得意地说:“然后你就说她是我的母亲。”年轻老师觉得这招不错。在公开课中,他对大家说:“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是在一个女人怀里度过的。”大家吃惊地望着他。他很得意,却把词忘了。接着他说:“……可是……我却记不起她是谁了。”幽默·漫画@笑笑  相似文献   

8.
习作要求这次作文是写“第一次……”,习作要求详见人教社小学《语文》第八册积累·运用七。习作指导万事开头难,凡事都有第一次。第一次带给我们的冲击力是巨大的,深刻的。要想把“第一次”写好写精彩,老师建议你从以下这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字迹潦草     
学生打开作文本,对老师写的评语看了又看,怎么也认不出写的是什么,他就去问老师。 学生:“您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老师:“这·,’二老师仔细看了一会,又想了一番说:“你怎么不早来问,可能写的是‘字迹潦草,以后注意’!” 学生:“怪不得,我看了半天,认不出来是什么呢。”字迹潦草@任万良  相似文献   

10.
托·斯·艾略特(T·S·Eliot,1888—1965)是西方现代著名诗人和重要批评家,在这两方面,他都是地道的“现代派” (依他自称则是“古典主义者”)。但他也曾著文评论英国十九世纪的侦探小说,这是令人感兴趣的事情。我说的是艾略特为威尔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1824—1899)所著侦探小说《月亮宝石》(The Moonstone)所作的序。这篇序言称此书是作者小说中之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而为了应付考试、得高分、迎合阅卷老师进行的所谓“作文训练”,更是使学生作文成了千篇一律的“新八股”,缺乏生命的灵动和鲜活色彩。这种现状实在让人担忧。为了让学生在写作中能从语言、内容、思想、形式等多方面有所创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激发兴趣、感悟真情、丰富积累、张扬个性”这四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究。一、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首先必须引导学生把心灵的触角伸向…  相似文献   

12.
序言,是写在正文之前的文章。如果作者自己动手,多数在于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如果由别人来写,则多数是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的。这本《修辞·语法·文章》论文集是秦旭卿、王希杰两位先生的劳动成果。他们请我来写序言,我是“别人”,又乐意置身于“多数”之中,因此,下面就介绍介绍两位作者,评论评论这些文章。  相似文献   

13.
“啪!”一巴掌猛地打在屁股上,我大哭起来。“老师怎么教你的,小草是绿的,太阳是红的。看看你,怎么画的!”我透过泪眼,看着那张被撕掉的画:小草是黄的,太阳也是黄的。为什么非要把小草画成绿的,把太阳画成红的?我戴爸爸那个太阳镜,看到的小草和太阳就是黄的。我不解。“还有你的作文,”老师的喊声把我拉回现实,“让你写爸爸、妈妈,你怎么写的?妈妈是书童,爸爸是车夫。”“本来就是  相似文献   

14.
我与教育     
我与我的老师“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老师。生在贫穷的乡村,老师就是我们童年生活中的一盏灯。我的童年也是在乡村教师的照耀下长大,幼儿园的老师,小学老师……一程程铺垫了我通往远方的路。人生在世,有些恩情不能报答,只能铭记。”这是我写在《中国新教育风暴·后记》中的话,是我的真实体会。我12岁上中学,刚读完初一,“文革”开始。  相似文献   

15.
海伦·凯勒出生19个月就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不久又变哑。由于莎利文老师的教育和盲人学校的学习,她终于成了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我的老师》一文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受教于莎利文老师的情景。在作者的笔下,她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 一、“深深地爱着我” 海伦·凯勒回忆刚见到老师的情况后说:“就是这个人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深深地爱着我。”文中几处记叙了莎利文老师爱她的情景,感人至深。如老师刚见她时,“拉着”她的手,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当她在树上遇到狂风时,老师急忙赶来,“一把抓住”她的手,“扶”她“从树上…  相似文献   

16.
第十一册积累·运用(6)作文要求:“啊!我发现了……”你一定有过这样兴奋的时刻吧?这次习作,就请你把自己的发现写出来,让大家与你共享发现的快乐。所写的内容不限,只要是你自己的发现就行。写的时候,要注意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也可以根据所写的具体内容来拟写。  相似文献   

17.
习作要求本次作文是写“难忘的……”。具体要求详见人教社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四)。习作指导这是一次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写难忘的事也可以写难忘的人。写好这次作文的关键,在于我们能抓住“难忘”写具体,写生动,让读者明白我  相似文献   

18.
一、体例、内容《语文世界·作文教程》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分级编写的作文教材。它按“写作训练”与“写作基础”双线并进系统和逐级达标的构架来设计体例,下面以第四学段(7-9年级)为例加以说明。(一)写作训练体例:第一步,写什么;第二步,找材料;第三步,怎么写;第四步,写得妙。按照这四步,教师引导学生分层训练。最后,“我来试一试”和“我们都来练一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习作,以掌握习作的技能、技巧。例如,第七级第三讲:说说老师。导入新课:以《好大一棵树》的歌词开头,引出话题:“老师是人类的工…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 1987年高考前夕,在鱼台一中听高三复习课,研究复习方法时,我提了“用‘三论’作指导,语文复习科学化”的问题,并设计了“六环节单元复习法”,受到老师们好评。后来经过具体实验,逐步完善,发展成为“整体·逆向·反馈”复习法。这种复  相似文献   

20.
魔法老师     
我们的语文老师——褚老师,具有无穷的魔法:他能使我们笑,他能使我们哭笑不得,他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能把全班同学牢牢地吸在他的身边。我们都称他为“魔法”老师。褚老师的魔法之一:常常逗我们笑,叫你笑破肚皮。有一次上课,老师一本正经地问我们:“要是有人在一双眼睛里各插一把刀,那会怎么样?”“那会瞎呗。“”傻瓜才会这么做。”“太残忍啦。”……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可你们就在我的眼睛里插了两把刀。”我们听了,都感到莫·名·其·妙·:老师的眼睛不是好好的吗?褚老师又神·情··庄重·地对我们说:“昨天有同学在写‘老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