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教材三题     
(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何解?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过秦论》原文:"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原文无注释,《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也就不同了。"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原文:"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原文注释:"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攻,指秦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选录了西汉政论家贾谊的文章《过秦论》上篇,此文正如贾谊所说:"野谚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写这篇《过秦论》就是在探究秦之"过",引起后世借鉴,而对一篇之"文眼"的"仁义不施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过秦论》中有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对“百越”课本上注为:“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桂林、象郡”文中则注释为:“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这两个注释明显是矛盾  相似文献   

4.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传世之作《琵琶行》中有"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两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年6月第1版)注释为:【暗】这里是"轻声"的意思。【欲语迟】要回答,又有些迟疑。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1995年6月第2版)注释为:【暗】这里是"轻声"的意思。【欲语迟】要回答,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过秦论》中有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对“百越”课本上注为:“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桂林、象郡”文中则注释为:“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  相似文献   

6.
编辑部: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过秦论》一文中有一条注释:“猗顿,春秋时鲁国人。他向陶朱公学制富之术,大畜牛羊于猗(yī)氏(现在山西省安泽县南)的南部,积累了很多的财物。”猗氏,究竟在哪里呢?打开山西省地图,南靠运城、西濒黄河有个“临猗县”,猗氏,就是临猗县的东半县,临猗县城即猗氏城,直至五十年代,这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二册《过秦论》一文中有“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课本对“崤函”的注释为:  相似文献   

8.
王晖  汪秋明 《学语文》2004,(4):48-48
高中第二册第五单元选有《过秦论》一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文中有两处注释不妥,值得商榷,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一册《过秦论》中有“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一句,其中“橹”课文注释为“盾牌”,很多同学不理解,明明是“船桨”,怎么变成“盾牌”了? 其实,这是由于“橹”的多义而造成的误解。按《辞源》解释,“橹”有四种义项,“①兵器。即大盾。《左传·襄公十年》:‘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文选·汉贾谊·过秦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④划船的工具。长大而纵  相似文献   

10.
现人教版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中,《过秦论》一文未对“没”、“振”、“倔”三字作出注释,笔者对此存有疑议,现胪陈拙见,就教于大方之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2007版收录了《诗经·卫风·氓》。编者博采众家之长,对其进行精确注释,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然而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注释者将"帷裳"注释为"车两旁的布幔",将"渐车帷裳"释为"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在其文言注释中,有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在第四册课文《逍遥游》中的"三餐"解释不合理,在第一册课文《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趋"字解释不恰当,在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对"迎取"的解释有争议。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注释商榷●山西大同王君目前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中的文言文部分,编者为课文所加的注释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我们从第三册和第四册中挑选出一部分条目,谈谈自己的意见,以供修订时参考。一、《信陵君窃符救赵》“今日赢之为...  相似文献   

14.
议论文中的对比论证,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说明事物的本质,以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高中语文第四册的《过秦论》可谓成功地运用了这一论证方法。《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文学家贾谊的一篇借古讽今的史论文章,文章借言秦之过,讽喻汉...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过秦论》云:"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注释曰"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完全相同,与《辞海》《辞源》甚至一些海外大型词书如台湾省的《中文大辞典》《大辞典》的训释也大同小异.然遍检秦汉典籍,不见"逡巡"有此用例,颇使人滋生疑窦.而且从语法来看,此处"逡巡"乃是状语,是用来修饰"不敢进"的,如果它本身的词义就是"有所顾虑而徘徊"或"有所顾虑而不敢前进"的话,又怎么能够再来修饰中心词"不敢进"呢?  相似文献   

16.
《过秦论》结尾“攻守之势异也”句,五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注云:“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六国。守,指二世、子婴时兵力弱而固守关中。”这条注解对“攻”和“守”的解释,尤其是对“守”的解释,是颇不确切的。《过秦论》结尾句“仁义不施而攻得之势异也”既是全文的论点,也是全文的结论。按照注解所说,秦王朝之所以灭亡,就在于秦二世、子婴时,兵力很弱小,却采用了困守关中的策略。否则,秦王朝是不会如此短命的。如果这个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贾谊也就不会成为一时英彦,而为宿耆旧臣所忌;《过秦论》也不会被目为百代论体散文之祖了。课文如此注释,本于史无据。陈胜兵起,授周章将军印,西击秦,周章沿路募兵,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教材第3册(山东人民版)所选课文<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课文对"区区"注释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四册《过秦论》中“攻守之势异也”的注解是这样的:“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六国。守,指二世,子婴时兵力弱而困守关中。”依据这个注解。似乎秦王朝在农民大起义中迅速失败的原因只是由于兵力弱了。我认为这和课文末段的分析是矛盾的。《过秦论》明确地肯定了陈涉起兵时,“天下非弱小也,雍州之地,殽幽之固自若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毛遂自荐》一课中,有“毛遂按剑历阶而上”一句,课本对这一句注释为:毛遂握着剑柄,顺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去。这个注释基本符合要求,但笔者以为,书本注释还应更深一层,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板块,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文言文"三字"(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辨析和注释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难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为权威教材,编写精审,体例严谨。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材在"三字"注释方面仍有数条可商之处。本文试以教材"三字"注释为研究对象,查错纠误,完善体例,以期为进一步规范"三字"注释提供参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