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法律的道德性》是美国新自然法学派的著名法学家朗.富勒的著名法理学论著,然而其被引进国内却远迟于其他同时代乃至后来者著述,国内学界研究富勒学说者亦寥寥可数。作者希望以后生学者眼光通读该著作,分享富勒关于新自然法学、愿望的道德与义务的道德、法律的外在道德与内在道德等法理学问题的丰富思想,或可为当下建设法治社会事业提供另一种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与法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法学家和哲学家们长期争论的问题。这一问题有着广泛而复杂的内容,无论是从探讨法律的性质和特征到法律的历史渊源,还是从法律的推理到法律的效力和实效,抑或是现代性道德的重建,无不涉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对于这个古老问题的探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道德正义和法律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最初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价值被追求,后来在分化的社会中获得各种表征,由此思想史中出现了对正义的各种呼唤: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和综合的正义。在现代社会的正义舞台上,法律正义是前台的主角,道德正义是后台的导演。道德正义与法律正义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可以被总括为道德正义先于、大于和高于法律正义。具体说来,道德正义为法律正义奠定基础,规定范围,和提供标准,而法律正义使道德正义获得部分的保障,得以具体的实施,和立足现实的土壤;道德正义与法律正义在历史的和理论的次序、逻辑外延、理论地位、实现方式等方面皆有差异,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实际上的不一致甚至冲突。逐渐弥合道德正义与法律正义之间的裂缝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理想,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是实现这一理想的两条相辅相成的途径。但是法律的道德化应避免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之泛滥,而道德的法律化应防杜不合时宜的禁欲主义和专制主义之泛起  相似文献   

4.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今哲学家和法学家长期争论的一个古老问题。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文化,对整个穆斯林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伊斯兰习惯法与道德关系代表了一个特殊的类型,这篇论文对这个类型的探讨也许有助于深化我们关于法律与道德一般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道德信仰是关乎人类精神家园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中提出“两种道德”的观点,其中“愿望的道德”体现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从这一点来思考道德信仰及其重建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法律的对立统一性是二者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理论根据,更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学理基础;了解它们在矛盾互动中的相互支持规律,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既是德治与法治矛盾运动的内在逻辑必然,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7.
道德进步是一个从一种外在要求变成人的内在需要的过程。源于自然威慑的道德、源于社会契约的道德和源于人的内在需要的道德标志着人类道德从外在要求变成人的内在需要这一过程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行为是否遵从既定的道德规范,取决于在他们的价值观天平上,作为道德观念根据的价值与行为本身所带来的价值的比值。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个在道德行为方面谋求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通过教化引导人的需要和人性的发展以及通过操作完善规章制度两个基本层面。  相似文献   

8.
有关“见死不救”的报道近段时间频频见诸新闻媒体,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见死不救”一直以来是作为一个道德问题被社会所关注的,但当一个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变,就不得不引起一些法律的思考了。笔者试图从见死不救者是否负有救助义务这一点人手,探析“见死不救”的刑事责任问题,以论道德的法律化来透析“见死不救”的法律诉求,使新时代下的荣辱观得以更好的彰显。  相似文献   

9.
法律来源于道德并反映道德的要求。社会中的道德分为基本道德和非基本道德,只有基本道德才需要制定为法律以国家的强制力使社会成员得以遵守,人类经济生活中的诚实信用正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已有法律制度的不足和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使现代信用法律制度的诞生成为必然。中国社会当前的信用危机除了缺乏现代信用法律制度之外还有更为复杂的背景,尽快制定全国性的信用立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0.
鲁蒙娜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6):186+190-186,190
本文依据美国法学哲学家朗.富勒在其着作《法律的道德性》中论及的法与道德的关系,论述了法律的内在道德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密不可分性,并依据富勒的自然法理论所定位的八项"法治原则",阐述了正义是法律的道德追求,证据与证据规则在司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司法活动中程序制度的目标应是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德福一致”是每一个善良人的美好愿望。但当今社会出现了诸多的德福不一致的现象,“好人没好报,坏人活千年”。这不禁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这里既有认识上的误区,也有社会环境的不完善使然。为了确保“德福一致”,既需要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也要营造“道德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讨论道德概念的比喻体系与中英文语言的隐喻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结论是:生动形象的比喻语言是能够揭示出不同文化对于道德比喻体系的相同认识,人们共有的道德规范和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13.
荣辱观是道德功能和作用真正得以发挥和实现的内在动力机制;荣辱观是个人道德修养提高的基础;荣辱观是社会道德水平提升的根本.因而,现阶段我国的道德建设的根本和关键,就是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我国的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真正提高我国的道德水平和个人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4.
单向输入路径、双向互动路径和辐射扩散路径是立德树人运行的有效路径。在这些路径中,单向输入路径是基于办学的方向性和立德树人时代内涵要求,从立德树人的理念在学校规章制度、精神文化、体制机制的固化视野审视;双向互动路径是基于主体与客体互动的角度,从显性路径的"四位一体"系统体系和隐性路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实现显性、隐性路径的有机统一。辐射扩散路径则是利用家庭、校友、社区等教育资源,依靠校外力量,实现立德树人路径的外部合力整合。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践履过程中,其选择实现的路径应该是由多条路径共同组成的一个路径群。  相似文献   

15.
道德性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实践的异化和歧途造成实践中道德的缺失,因此只有在“共同体”和“平等”等概念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实践的道德性的理论框架,实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高校德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发展观,是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实现创新,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突出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格的塑造,体现德育工作的人文关怀,发掘人的创造潜质。  相似文献   

17.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结构中既相似又根本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调控手段和价值体系,两者各自调控对象的内容和范围是客观的,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由社会的性质、状况决定的,其次是由道德和法律内在性质、特征,即自身规律决定的。二者调控的内容之间有不同的方面,又有交叉、重叠的地方,二者调控的内容之间应该是动态的立体式交叉关系,二者调控的内容应有一些原则性区分。  相似文献   

18.
会计造假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显得非常紧迫。由于社会变革及市场经济对价值观念的冲击、会计人员从业的环境不好、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缺乏有力手段和措施等原因,导致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追求私利、监守自盗、违背准则、弄虚作假等问题的产生。针对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必须加大会计职业道德宣传力度;营造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会计诚信教育;不断健全规章制度,构建和完善各种配套机制;对过宽的法律条文进行修订,并加大执法力度等。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未来工程,也是基础性工程。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环境的营造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一个重要问题。只有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把学校、家庭、社会和同辈群体德育环境有机整合起来,才能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  相似文献   

20.
康德实践理性是关于人类道德准则的问题。康德认为人的最高本质"人是人"决定了理性者的道德准则,所以有理性者都应遵守普遍有效的道德律令。如同纯粹理性中的"二律背反"一样,实践理性也陷入"二律背反"即道德与幸福的矛盾。康德用"至善"来解决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