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国海 《教书育人》2001,(11):38-38
美国芝加哥效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美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究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厂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这一系列试验中,有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工厂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驯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本量大幅度提高。这…  相似文献   

2.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这个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一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相似文献   

3.
一霍桑是美国芝加哥郊外的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为员工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完善的福利保障,但工人们满腹牢骚,生产状态也不理想。为探求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有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厂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其中有个“谈话试验”,专家们用了两年多时间,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多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和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谈话”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原来,工人们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得到发泄之后,感到心情舒畅…  相似文献   

4.
李春晖 《教书育人》2003,(11):35-36
一 霍桑是美国芝加哥郊外的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为员工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完善的福利保障,但工人们满腹牢骚,生产状态也不理想.为探求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有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厂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其中有个"谈话试验",专家们用了两年多时间,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多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和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谈话"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原来,工人们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得到发泄之后,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心理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之为"霍桑效应".  相似文献   

5.
六、霍桑效应:班集体建设中的人文氛围美国芝加哥郊外有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叫霍桑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该厂员工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进行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相似文献   

6.
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霍桑工厂开展一个"谈话试验",用两年多的时间,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工人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引起绩效的提升。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之为"霍桑效应"。"霍桑效应"给教育领域中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启示是:学生需要倾诉,需要更多地被教师关注。当学生心情舒畅,当学  相似文献   

7.
霍桑实验     
1924年11月,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者在车间开展了一个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1927年,梅奥以工厂内两组女工为被试者,重复了实验。结果发现,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  相似文献   

8.
从1802年到1901年间,英国政府通过了限制童工和劳动时间以及改善工厂环境和安全卫生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统称为工厂法。工厂法的产生是一些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对工厂制度提出指责和批评、个别开明的资本家和政治家同情工人的遭遇,以及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在早期的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当中,欧文是较为突出的一个。本文就欧文对英国早期工厂立法做出的贡献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9.
张奠宙  赵小平 《数学教学》2005,(9):F0004-F0004
本期刊出一篇译文,说的是有关美国数学教育的“学习神语”。这是持不同意见双方的辩论纪要,一方面是美国最具权威的数学教育组织——“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CTM)”,2000年编制的《数学课程标准》为许多美国学区采用,并影响世界,另一方则是一群对美国数学教育不满的学者和家长,美国关于数学教育的辩论由来已久,世称“数学战争”,这次的辩论,由华盛顿邮报记者组织双方的意见,在报上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10.
课题组在进行关于工科研究生发展战略的研究课题过程中,从1990年2月至6月。先后五次深入到工厂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关进行调查研究、走访座谈,比较广泛地接触了专家、学者和技术骨干。通过“专家预测评价方法”听取专家评价意见,并采取了抽样调查方法,即分别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工厂企业邀请若干组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骨干进行座谈并填写问卷调查表。(分组名单和问卷调查略) 调查中所使用的调查表是借鉴美国《幸福》杂志编辑部预测“公元二○○○年的科技”所采用的类似方法,首先请参加座谈会的专家们就调查的问题发表  相似文献   

11.
去年11月19日至12月21日,我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赴西德机械工程教育五人考察团,访问了西德大众汽车制造厂等十几个工厂,阿亨工业大学等七个高等工业学校,一个工人家庭和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对西德的机械工程教育进行了考察,并与工厂负责人、教授们和所接触的人员交换了意见。现在谈谈我们的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美国生产工人实际工资呈下降趋势。主流经济学采用传统的供求关系分析框架对此现象加以解释 ,他们提出两个观点 :一种观点是将工资下降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增长归因于经济对技能要求的变化 ,形成了一种“技能错配” ;另一种观点将工资下降和收入分配增长的不平等归因于全球化。但这两种观点对解释美国生产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而激进经济学派提出的制度因素能够更合理地解释美国生产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本文认为 ,制度因素是造成美国生产工人实际工资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韩恭福 《山东教育》2012,(Z2):24-25
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试图以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等外在因素的方式,找到提高工人劳动效率的途径。结果他们意识到:对职工积极性的调动,单靠工资、奖金等物质刺激是不够的,人们需要更  相似文献   

14.
《扬子晚报》2002年4月7日:原打算到郑州学习中国历史的美国小伙子克雷斯(音),却成了当地人眼中的“英语专家”,被一些外语学校争来抢去作“外教”。克雷斯来自于美国洛基山脉下的一个小农庄,他的英语带有很重的地方口音,但这丝毫不影响学生们对他的崇  相似文献   

15.
钱建强 《成才之路》2010,(26):91-91
“十年不发论文也能当教授”,这是记者从杭州师范大学新近出台的《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指导意见》中抓出的一个亮点。当然,这是个形象的说法。根据报道,这份意见的核心是要构建“不唯数字论”的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新体系,比如学校将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在评估学术人才时会打破按年考核的常规学术评价和考核标准,依据其累积和持续的学术影响,实行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度和知名同行评议制度。  相似文献   

16.
沈今 《职业技术》2006,(19):54-54
“儿子,大学考不上,实在不行就上技校吧!”“上技校当工人啊?我不去,当工人多丢人啊!”虽然这只是一段虚拟的对话,但对话中的这种想法绝对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宁可拿着并不是名牌的大学文凭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进入专业技术院校学习,以后当一名技术工人。当工人真的很丢人吗?汪洋不这样认为。汪洋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后来重新进入技术学校回炉,现如今已经成为一家工厂主管生产的副主任。她工作3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霍桑,是美国一家专门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这个工厂具有比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工人们享受着如此丰厚的福利待遇,应该很满足了。但奇怪的是,员工们仍然愤愤不平,心态不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1964年7月8日转载了嵩同志的“无产阶级在其自发斗争阶段是否反对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一文,对我的“关于《共产党宣言》的一处译文”提出了意见。“教学与研究”1964年第4期又作为“学术动态”介绍了这一情况。我想从理论上和译文本身再提出一点意见,希大家批评指正。从理论上来看,我认为不应该把以下两个问题纠缠在一起:第一,在无产阶级自发斗争阶段,特别是大机器生产出现以后,工人捣毁机器、工厂等破坏(或反对)资本家的生产工具这一行为本身在客观上是否打击(或反对)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第二,无产阶级在其自发斗争阶段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从而自觉地起来为反对并最终推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斗争。  相似文献   

19.
黄金周即将到来,准备出境旅游的人不少,媒体也不断刊发“出境游注意事项”之类的内容。最近读到美国出台的一份《世界公民行为准则》,其中就海外旅行过程中如何提升美国人的国际形象,提出了16条与礼仪有关的忠告。读来颇为有趣,也颇有感触。比如:——无论你心里怎么想,你的言谈举止都应该谦虚谨慎。(在许多国家,任何形式的炫耀都会被视为粗鲁无礼。谈论财富、权力或地位——无论是公司的还是个人的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想演讲时就只对你的孩子演讲。(无论谈论什么话题,都应该让谈话成为谈话而不是演讲。无论正确与否,美国都被视为一个…  相似文献   

20.
反思时下的新教师培训工作,无论是在培训的内容,还是培训的方式,存在着“三多三少”:一是单向灌输式培训多,互动研讨式培训少.当前不少新教师培训普遍采用的模式仍然是专家讲授模式.这种单向灌输式讲座往往是专家们在自己研究的理论范围内的,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讲得口若悬河,而不考虑如何用鲜活生动的案例引导老师们参与研讨.这种单向灌输培训模式的无效性导致不少新教师的不满甚至抵触情绪,致使培训的实效性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