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效率是大学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追求之一,大学学术研究效率的提高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方面.在大学学术研究中,效率更多地发挥价值引导功能,而不是仅仅发挥经济意义或政治意义上的功能.大学学术研究效率具有特定的学术性边界,不是无限的.大学学术研究效率的增进应当紧紧抓住大学学术研究所特有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学的改革之道这个论题试图回答中国大学改革的”道”究竟是什么,即要弄清中国大学改革的理路究竟是什么。促使我研究这个论题的原因,是由中国当前大学改革中出现的悖论所引发的。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的大学改革很强调学术自由,然而大学的改革发展并没有按照学术自由所诉求的方向发展,大学要学术自由,却又不得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5,(20)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君子之道乃持中秉正、静思笃行、矜而不争。学术期刊是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者,学术期刊要行君子之德、君子之风、君子之气。当下,我国学术期刊在追逐期刊评价体系的"学术排行榜"之名和经济之利的双重驱使下,出现种种不端行为,严重污染着学术生态环境,有损我国学术期刊的整体形象。学术期刊应秉承我国君子之道的儒家文化内涵,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遵循学术研究的内在规律,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理念,提供优质的学术平台,不辱使命。  相似文献   

4.
学术创新的"四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学术应用与开发研究学术的本质特征是追求真知灼见,探索未知之根;它的生命力是在揭示人类社会生活与自然界的奥秘中开拓创新;它的显著特点是“独树一帜”。作为学术创新,包括原始创新和新的构建创新以及处于未表达状态的创新,都必须坚持以学力为准、求实为径、独创为尊、成果为赢、致用为金的学术价值观。切忌以名人、职称、学位、资历、地域的“等级差”论文品。由于社会商业化、功利化的驱动,学术研究出现了异化现象。“泡沫学术”和“学术腐败”的倾向,近些年有滋生蔓延之势,加之,书斋气的“学究”式纯学术研究的思维定势影…  相似文献   

5.
古之所谓大学,教育人成人、成圣,弘扬正道,过程就是对心灵的陶冶,对人的终极关怀。今之所谓大学,教育活动的重心在技艺,或用先贤的话说在于塑造“器”。从“技进乎道”、“君子不器”等观点来看,道乃是带有最高目标性质的理想,是有识之士的高层次追求。而今有关古今大学精神的研究表明,对大学之道反思后形成的认识有对古时大学之道回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是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的灵魂。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龙头所在,学科文化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的核心理念,也是学科建设及学科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现代大学需要学术自由之风,学术自由需要学科文化之力。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基本概念入手,进行了学术自由与学科文化共融互进机理探究,得出了学术自由是大学学科文化建设的使命,学科文化是大学学术自由的保障等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7.
大学的应用技术研究是否会危及传统的大学学术研究功能的发挥并减少大学技术的社会溢出?本文提出大学的专利技术研究和学术研究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和"互补关系"两种对立的假设,并利用91所"211"大学以及省部共建大学2007—2009年数据实证检验发现:大学学术研究和商业技术研究之间存在正的外部性即"互补关系";大学的商业专利技术研究促进了大学学术研究并增加了大学技术的外溢.本研究总体上支持大学技术产业化的科技政策,高校技术产业化增加了学术研究产出,应用商业技术研究促进了大学知识向社会的溢出.研究还发现政府支持主要用于学术研究的研发活动相比企事业单位委托的主要用于商业技术开发的研发活动,无论是对高校的学术研究还是专利技术研究,其产出弹性更大.  相似文献   

8.
将大学作为实施"高深研究"最适宜之所的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得益于大学固有的理性传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组织功能及其庇护学术共同体自由探索的组织特性。这一制度安排不仅奠定了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合法性基础,也提供了国家发展所依赖的前沿知识、创新人才和理性文化。当前大学对绩效文化的过于强调,损害了基础研究所需的文化制度环境和理性传统。应强调政府在政策支撑、财政资助及文化引领等方面承担其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优势积累的影响因素是综合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术研究环境。其博士学位中75.54%由世界大学200强授予。获奖前平均在2.05所高校,1.33个研究机构和0.57个医疗机构,分别工作过20.18、7.29和2.38年,平均在1.75个国家工作了29.84年。其所在学术研究环境特点为精英培养精英,学科前沿清楚,同行交流增加,学术机会较多,学术风气优良,经费投入充足。  相似文献   

10.
大学图书馆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学术氛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文华 《情报杂志》2003,22(2):112-112,F003
围绕大学图书馆是学术性机构的定位,指出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大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提出目前大学图书馆在学术研究方面普遍存在的状况和不足,并为大学图书馆的学术 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公共性是大学学术研究的根本属性,它决定着学术生产力的发展。学术生产力主要由教学生产力、科研生产力和社会服务生产力组成,代表着大学的学术实力和学术资本。在公共性与大学学术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彼此影响的关系,学术生产力决定了公共性的形成与状态,而公共性又反作用于学术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提升大学学术生产力,就必须在彰显公共性价值的前提下,着力推动学术生产力的提升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提道:"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所谓研究精神者,归著于此点."梁启超先生在书中反复提及的善疑、求真、创获的学术研究精神,实是学术界治学的最高准则.善疑是求真的前提,求真是善疑的结果,只有具有善疑和求真的研究精神才能够实现创获.我辈要继承这种纯粹的学术精神,为学问而学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基金要闻     
德国第二轮"精英大学"计划结果揭晓政府将投入10亿欧元资助高水平学术研究德国"精英大学"计划第二轮评选结果揭晓。经国际专家委员会,德国科研联盟和德国科学基金会对92项申请进行评审和讨论,"精英大学"计划资助委员会批准资助21所研究生院、20个精英团队和6个精英大学。政府将投入10多亿欧元资助在第二论评选中获此荣誉的28所大学。  相似文献   

14.
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仁、义、礼、智、信”是人的内在超越的根本之道,作者认为,大学人文教育中应当以儒学人文精神的内在超越之道来丰富其教育内涵,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大学教育中注意启发学生的内在自觉,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践行,追求德性的圆满。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术研究出了问题,是教师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和大学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都是师生和大学的错误。学术道德的丧失、学术规范的缺失,与量化的职称评审制度和学术评价标准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切以数量多少来衡量一个人才的质量高低。这种量化的评审制度和评价标准,让大学师生疲于奔命.是导致学术造假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高校将科研成果奖励作为学术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的主要部分,以一系列科研成果奖励活动规约学术场城内的学术研究,诱发学术成果的“符号等级化”“等值兑换”等非常规的科研评价机制形成,使学术奖励从最初是一种激励高校教师开展学术研究的制度,演化成为高校教师为获得学术奖励而开展学术研究的一种精神导向和行为法则,一方面激励、导向教师向学术资源丰硕的资本领域推进,另一方面也裹挟、诱导教师在学术生产中形成趋利避害、避实就虚、投机取巧等不好的研究惯习.由此,高校的学术场域内隐匿着多重危机:在奖励的追求中异化学术研究的动机;在奖励的逐使中化约学术研究成为附庸品;在奖励的判别中掩饰虚假的学术研究.为此,高校的学术研究要从“危机”中走向“转机”,需纠偏科研评价场域内有失偏颇的奖励机制,淡化科研成果的相关奖励,旨归学术场域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17.
李瑜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9):171-172
明确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理清大学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分析、比较了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权力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学术权力为主导,行政权力为学术权力服务的现代大学制度价值取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李艳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6):161-162
通过回顾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特征,来分析中世纪大学带给我们的启示:在大学建立一些行业协会和学术组织,以利于进行学术研究;打破大学的封闭,破除“家长式”的垄断,为学术研究和学术自由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学习中世纪大学师生们顽强的斗争精神和灵活的斗争策略,同时还不断地提升学者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开篇言道"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一事,而精神又一事。"大学之道重在精神,大学精神重在:自由、创新。  相似文献   

20.
政治秩序的重建是南宋社会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中所提供的"内圣外王"之道为朱熹对政治秩序的思考提供了原始材料。朱熹通过对《大学》的分经分传,移文补传、重新注解等处理,成功将《大学》理学化。重建了以"格物致知"为枢纽向内开出囊括诚意、正心、修身在内的"内圣"之学,向外推展开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之学的政治哲学;同时在《大学》的理学化过程中完成了理学的权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