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精神——创新文化的核心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基础,科学精神是创新文化的核心要素,它为科技创新提供价值信仰、思想动力和思维方式.当代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求真求实精神、怀疑批判精神和宽容精神.求真求实精神是创新文化的基石;怀疑批判精神是创新文化的内在动力;学术自由和宽容失败是创新文化的基本特质,它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态环境,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任职清华国学院导师期间,完成著作并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其中他首次确立"自然科学史"的地位,明确"自然科学史"与中国文化专史、学术思想史以及哲学史、史学史、社会科学史研究的层级关系,沟通科学、技术与新史学的内在联系.在明清学术史研究中,梁启超初步梳理中国科学技术史,从社会、文化的意义上检讨中国科学技术的历史与现状.他力求通过促进科学文化传播,实现建构中国"学术社会"的理想.这构成其科学文化学术实践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张松 《科教文汇》2008,(34):129-129
学贵知疑。古人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指出:“学问,是什么意思呢?学就是学习,学怎样问问题,这才是学问。”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和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应如何促使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呢?  相似文献   

4.
大学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医药院校要着重培育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精业济群的奉献精神、救死扶伤的人道精神、求真向善的追求完美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等大学精神.医药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在彰显学校特色、培育学术大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社会实践、强化制度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清代学术概论》是研究清代学术的必读之作,梁启超仅用半月之余一挥而就,自1921年成书以来,屡次再版,畅销至今.后学者有人称道此书开创现代学术典范,又有人指斥该书在学术上的武断失实,可谓毁誉参半,莫衷一是.下面拟从思想与学术之问的角度,给予《概论》一个全新的解读以及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学术共同体的特征和善治基本要素的分析,将善治理论用于学术不端行为治理。从善治理论视角看,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动因主要包括:功利性的价值观导向;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的学术研究精神、研究能力和学术规则意识;不合理的绩效考核与学术评价制度;缺乏健全的监管机制。为实现学术场域中的善治,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应树立“善”的学术共同体愿景,加强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学术道德培养,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和严格而长效的学术研究督察机制。  相似文献   

7.
陈群 《科教文汇》2010,(17):78-78,84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它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教学艺术,而有效课堂提问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提问的最大功能,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科学共同体一致认同并自觉遵循的、合乎科学自身目的性的秩序、规范和价值的总和。 科学精神内涵极其丰富,其最基本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述,即求真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平等精神和协作精神。 (一)求真精神。 追求真理是科学的精神起点。在科学共同体看来,追求真理是科学家唯一的真正使命。求真本身就是目的,一切利害的算计都可能导致歪曲真理。这种超越现实利害以追求真理的纯粹求知精神,是科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有次开学的第一天,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头一句话谦虚得很,后一句话又极自负,他用的是先抑后扬法.  相似文献   

10.
孙明慧 《知识窗》2012,(9X):25-25
<正>《史记》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现已经作为选修教材被纳入高中语文的教学体系。从帝王将相到引流卖浆之徒,《史记》记述了几千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铿锵足迹的英雄。这些人物身上体现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也体现了人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其独特的人文性能启迪学生去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精神境界。因此,在《<史记>选修》教学  相似文献   

11.
科技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其价值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科学、道德和艺术。科学追求真,道德追求善,艺术追求美,因此,科技史具有真、善、美的教育价值,即科学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学校的科技史教材中包含和隐含着丰富的科技史料,体现了科学家和我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高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和精神粮食,对学生的真、善、美素质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具有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12.
李闻东 《科教文汇》2008,(4):146-146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试图通过改造千千万万的“新民”来挽救民族的危亡。《论自由》是《新民说》中重要的一篇,是梁启超学习西方自由精神的心得。本文试通过分析《论自由》,评价梁启超的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丁珊珊 《科教文汇》2008,(25):78-78
教育家陈寅恪先生对学问的真诚精神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真诚的治学精神,真诚的教学精神,和”不要博士帽”的纯学术精神。先生凭其严肃地学术追求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杠,他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认识论强调高等教育以探究高深学问、崇尚学术和运用高深知识为质量标准;政治论强调高等教育不仅以"为真理而真理",更以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直接服务社会为质量标准。新时期,认识论取向和政治论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难以适应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此,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坚持以人为本,走向至善论哲学。惟有认识论、政治论和至善论融合、统一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才能真正构筑高等教育质量高地。  相似文献   

15.
认识论强调高等教育以探究高深学问、崇尚学术和运用高深知识为质量标准:政治论强调高等教育不仅以“为真理而真理”.更以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直接服务社会为质量标准。新时期,认识论取向和政治论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难以适应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此,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坚持以人为本,走向至善论哲学。惟有认识论、政治论和至善论融合、统一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才能真正构筑高等教育质量高地。  相似文献   

16.
李娜 《知识窗》2014,(16):42-42
真、善、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尺,是现代价值体系的基本准则,是人们发自内心的道德追求,追求真、善、美和美术教学的交融是美术教育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充分挖掘教材,寻求其中蕴含的思想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升华学生的情感,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7.
郝东方  李政 《今日科苑》2021,(2):44-55,68
以170篇《学姐来了》文章为样本,探讨中青年科普作品的特点,考察其内容亲和力和感召力,重点分析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情况.利用质性数据分析方法,对科普内容作高频词分析、内容分类和交叉分析等.研究发现,《学姐来了》科普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围绕孩子、健康养生等科学话题,通过良好的衔接、幽默的用语方式,将理性逻辑和求真批判的科学精神与协同、育人等科学家精神传播给中青年群体;样本内容的亲和力主要通过语言的衔接性和幽默来实现;样本中体现科学精神的内容多于体现科学家精神的内容,二者的出现具有正相关性;随着时间的变化,样本的亲和力波动幅度很小,而感召力的波动较大.因此,科普内容应适当增强"爱国""奉献"等体现科学家精神的感召力;中青年群体科普的"二重性"和可能存在的科普需求年龄后移趋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初步探讨体育教学发创造能力问题。提出运用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运用知识技能迁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问题,提倡善疑好问寻找多种答案;提倡求异多变性发展思维想象开展评比竞赛激发竞争精神,创造环境条件发展个人才能。  相似文献   

19.
从科学文化的视域重新解读梁启超 ,是不同于历史、政治、文化等传统视角以认识历史人物多元侧面的新路径 ,也是通过人文学者理解科学文化的新尝试。本文以梁启超结缘科学与投身文化事业为主线 ,揭示其科学观、科学方法、科学传播、科学认识论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的探索。进而指出以人文情怀为基石的科学精神与内在的“文化理性”是构成梁启超在中国思想、文化及民族精神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夏雨 《知识窗》2008,(3):28-29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有次开学的第一天,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头一句话谦虚得很,后一句话又极自负,他用的是先抑后扬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