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育文化论坛》2010,(3):F0002-F0002
以傩祭、傩舞、傩戏、傩面具为中心的傩文化,在民族民间文化宝藏中,以其浓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占有十分特殊的位置,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影响力。傩文化长期流布或残存于许多省区,特别是中南、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现已有数十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桂林傩面具曾在宋代全国闻名,至今在民俗学、美学上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纸傩面具相较木刻傩面具保存难、数量少,文献资料罕有记载。经过多次走访调查桂林本地纸傩面具制作的民间艺人倪普仁老人后,最终详细记录并整理出了桂林纸傩面具的工艺制作流程。这在傩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整理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傩戏表演中,面具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是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区别于其它戏剧的重要特征。昭通傩面具是众多地方傩面具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昭通傩面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傩文化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傩面具源于原始宗教的巫觋鬼驱疫活动。贵池傩面具在制作上吸取了中国民间娴熟的镂空及浅浮雕技法,注重人物形象塑造,讲究布局、色彩及整体呈现,具有东方民族的审美情趣及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对傩文化及面具艺术研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早期教育》2008,(5):18-19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目前,它仍活跃或残存于汉族和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广大地区。其中,始于汉初的江西萍乡傩,被称为中国傩文化的宝库,它具备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傩庙、傩面具和傩舞这三大宝,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6.
傩面具中的宗教意识与民俗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具作为傩戏艺术的表征,它形象地凝聚着傩文化所体现的原始崇拜意识、宗教意识和民俗意识。傩面具作为神灵的载体,体现了傩文化与巫、道、佛等多种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在其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更是与各地的民风民俗紧密融合,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大的群众基础,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7.
巫傩面具是巫傩文化的最大特点,傩人以及信仰者把面具视为神物,是沟通人、鬼、神之间的工具,是鬼神的灵魂,是宗教意识化的凝聚物。面具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巫傩面具显示了傩文化、傩戏的不朽魅力。它以独特的韵味体现出上古初民的生命观和浪漫的想像力,成为一座沟通蛮荒时代与当今岁月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文中对恩施土家族傩文创产品的推广前景进行了一定的调研,在恩施土家族傩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流程中整理了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视觉元素基本特征,笔者通过提取、重组、夸张变形以及重构等设计方法与手段,将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视觉元素及特征转化为设计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方式创造出一定数量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探究了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视觉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可行性,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恩施土家族傩文化的继承、发展与传播,探索出恩施土家族傩面具视觉元素结合文创产品设计的发展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梅山文化具有原始性、区域性、历史性、先进性、群众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学习和利用乡土文化,不仅使得乡土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成为可能,也有利于乡土文化——梅山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简介 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1992年成立时为“傩文化研究中心”,2006年改现称)作为专业的傩文化研究机构,在傩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并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学术影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贵州民族学院与贵州省民委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了“贵州少数民族傩戏面具展”,首次将中国傩戏、傩面具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梅山傩戏是古代梅山文化的遗存,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活化石”,它融合了2000多年以来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及民间艺术,并在周边文化不断影响下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是保证梅山傩戏文化传承和塑造梅山傩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通过加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塑造与推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来实现梅山傩戏由文化遗产和经济累赘向“文化宝石”和“经济富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壶天火龙灯     
壶天老街是建自北宋庆历年间的一条古老石板街,它位于湘乡西北部,地处梅山文化区域圈。在这里,壶天火龙灯这种民俗活动世代相传,活跃了一个半世纪。笔者认为壶天火龙灯含有大量的梅山宗教文化元素,具有梅山傩舞的一般性特征,是一种梅山傩舞,属于梅山宗教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13.
壶天火龙灯     
壶天老街是建自北宋庆历年间的一条古老石板街,它位于湘乡西北部,地处梅山文化区域圈。在这里,壶天火龙灯这种民俗活动世代相传,活跃了一个半世纪。笔者认为壶天火龙灯含有大量的梅山宗教文化元素,具有梅山傩舞的一般性特征,是一种梅山傩舞,属于梅山宗教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14.
宁都中村傩戏无论傩神、面壳、道具、仪式、节目、傩班组织还是禳神,处处显示出它的古朴神奇,透过这些古朴神奇表象,可探析到其内涵的魅力:祭与戏的结合,娱神娱人的一致性,去凶纳吉的心理表露,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世俗心理的再现,民间信仰的原始性及庞杂性的体现,仪式的灵活性及完整性安排。  相似文献   

15.
安顺地戏面具与贵州傩堂戏面具均为贵州独具特色的假面面具。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对傩堂戏面具和地戏面具的文化内涵、美学特征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安顺地戏面具与贵州傩堂戏面具均为贵州独具特色的假面面具。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对傩堂戏面具和地戏面具的文化内涵、美学特征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辰州傩戏的民俗文化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辰州傩戏是辰州民俗文化的积淀与浓缩,具有敬奉祖先、崇信神灵等民间信仰文化的特质,具有生、寿、婚、丧等人生礼仪习俗的文化特质,以及犁田插秧、伐木建屋、锄茶收麦等生产习俗的文化特质。总之,辰州傩戏具有深刻丰富的民俗学文化内涵,是系列民俗内容与人音乐舞蹈形式再现出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量实地调查上,结合古史、民族志和道教、梅山教、师公经书等有关资料,谈论了以下几个问题:古梅山峒区域地界与梅山地名由来;“蚩尤屋场”地名的调查取证:牛角与牛王崇拜;“枫树崇拜”的文化内涵。综上所述,得出两点原则性的结论:北宋开梅山时的梅山苗族、瑶族居民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嫡裔;古梅山峒区域是上古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