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尹秀云 《文教资料》2007,(23):67-68
加强对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根据对大学生产生挫折现象归因的分析,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应从多个方面着手,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困境与挫折,培养抗挫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浅谈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挫折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挫折的类型主要有环境挫折、学习挫折、情感挫折和就业挫折.开展抗挫折教育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预防大学生犯罪,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抗挫折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创设磨难环境、提高大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创设良好的整体环境、建立正确的自尊认同等.  相似文献   

3.
今天,各高校面对的教学对象是90后学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有利于提高其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有利于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处于有利地位;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大学生珍爱生命,拥有生命智慧;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幸福品质。  相似文献   

4.
对高校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挫折教育的理念已被高校逐步引入管理工作之中.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对目前大学生产生挫折现象归因及受挫后消极反应的剖析,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困境与挫折,培养抗挫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面对一些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的问题,必须开展好大学生生命挫折教育。中国传统挫折观的精华内容对该教育意义重大。这些精华内容主要有:正视人生道路上挫折的客观存在性、承认挫折对成功的重要作用、探索出挫折转化为成功的科学方法、提出预防挫折的科学方法。这些精华促使大学生敢于面对挫折,变挫折为动力,科学预防挫折,自强不息,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取得更大成绩,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当代在校大学生所面临的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抵抗挫折能力的减弱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刻不容缓.本文从大学生面对挫折的现状,当代在校大学生所面临的挫折成因分析及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对策三个方面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7.
马益平 《考试周刊》2013,(69):167-168
大学生面临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和恋爱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对挫折的认识,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的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出发,剖析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普遍较差的原因,指出加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提高大学生抗挫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彭梅  黄芳  罗尉 《文教资料》2011,(16):238-240
贫困大学生在经济、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比其他大学生更大,加强贫困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教育迫在眉睫。本文对高职贫困生受挫折原因及抗挫折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提高贫困大学生认识、解决贫困生眼前困难、营造良好环境、打造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对增强高职贫困生抗挫折能力的途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关于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途径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差的现实问题,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通过注重培养和训练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以及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挫折教育网络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环境适应、学业竞争、人际交往的复杂以及就业压力时,产生挫折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当今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却普遍较低,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高校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因素,并阐述了高校应通过一些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11.
当代在校大学生所面临的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减弱将严重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刻不容缓。本文从什么是挫折和挫折教育、当代在校大学生所面临的挫折成因分析及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对策三个方面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充分研究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事实驱动的基本方法,结合开放式问卷和专家分析,编制了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初测问卷,并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初步确定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是包含积极抗挫因子、消极抗挫因子和抗挫特质因子的3维度结构。问卷的各项指标均符合测量学要求,可作为测量和评估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该文使用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问卷、SCL-90量表中的抑郁分量表对1314名女大学生施测,以探讨其抗挫折心理能力与抑郁的关系。结果表明:(1)女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总体水平良好,她们应对挫折时以积极抗挫为主,其抑郁倾向高于全国成人常模。非独生女大学生的抑郁倾向显著高于独生的,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的抑郁倾向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及其诸因子方面的能力显著高于体育、艺术、文科专业的女生。女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及其诸因子的年级差异极其显著,表现出随年级升高呈波浪式发展趋势。大二女生的抑郁倾向极显著地高于其他年级的女生。(2)女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与抑郁存在非常显著负相关,并对抑郁具有极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在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过程中,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大批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由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型特征,高职在校生不可避免地具有意志薄弱,抗挫能力不强等特点。挫折理论正视人的挫折,并采取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式将之转化为奋进,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加强高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挫折理论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实现形式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相似文献   

15.
高职生受挫能力培养是挫折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校高职生受挫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在学习、生活、交往和就业中均存在受挫心理障碍。客观分析高职生受挫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科学培养高职生受挫能力,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挫折是人们在不利的情境下而产生的困惑、烦恼、愤怒、焦虑等各方面的情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现代的大学生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但又经不起任何干扰和挫折的"蛋壳心理"。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来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顺利的步入社会则是我们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角色存在着"沿袭高校教师的传统角色"、"混淆了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角色"、"被误定为学校教育中的边缘教育者"等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应充当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者和潜能的开发者,充当大学生的真诚倾听者和引导者,充当大学生经验的分享者和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逃课现象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生逃课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心态以及教学环节中的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大学生之逃课的原因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工作经验,探讨了如何解决学生逃课的各种措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Preservice teachers sometimes experience a gap between best practices that they learn in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 and actual practices that they encounter in classrooms as student teachers. In this self-study, I investigate the gap between best and actual practices, as experienced by a university teacher educator who spent a year as a student teacher in a middle and high school English language arts program. Occupying the identities of a student, a student teacher, a teacher educator, and a researcher, I explored the gap from these multiple perspectives, with the intent of learning how to better support student teachers' development. My findings fall into three distinct phases: (1) In “Mind the gap,” I explain the dilemma I encountered as a student teacher. (2) In “Mine the gap,” I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this dilemma. (3) In “The gap is mine,” I analyze a shift in my understanding of where the gap is located. I then illustrate, in a series of short vignettes,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that shift on my practice, both as a teacher and as a supervisor of student teachers, and how a core reflection approach to teacher education has supported me in that work. Finally, I discuss some broader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相似文献   

20.
目前,如何实施、落实“中国大学人文教育”新理念已经成了国内许多大学面临的共同课题。我们发现,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实体世界”的教育理念与当今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学校教育者及管理者的宽容教育之间其实可以构成新的三位一体的开阔性人文性的原点教育构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