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权是人的基本权利,包括自由和平等权。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特别是人权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重塑和谐人权观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对当代和谐人权观的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当代和谐人权观基本理念的诠释,应当从人的自由、平等、权利三个方面入手。其中,自由是人权的核心;平等是人权的基础和要求;人的权利是人权的展开。  相似文献   

2.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体现着以发展的态度来对待人的“深化”、尊重人的选择、保护人的契约自由、彰显理性而拓展人权保护的范围;同时,这一概念需要从“合法行为”层面去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人权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权的存在表现着文明秩序的存在。人权的发展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构筑自由和谐的社会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得以实现的前提,社会和谐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归宿。和谐社会的建设,使得人权的发展可以更深刻地进入到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社会保障机制之中。  相似文献   

4.
人权是人之为人的确证,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权利,充分实现人权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理想。身体作为直接表现人存在的自然实体,有着与生俱来的脆弱性;作为社会中的存在实体,还受到自身无法掌控的外在因素的制约。因此,人权应该是身体内在的伦理诉求,是身体完好存在的价值基础。以人权为根基的身体伦理就是要确保身体的完整性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5.
范德尚 《红领巾》2004,(3):33-37
从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视角去解读西方人权观的基本要素,可以解释西方近代人权观念为什么是以抽象意义的人为基础,为什么将人的生命、自由、财产等设定为自然权利,为什么坚持个人中心主义和国家工具主义观念的问题.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时期个人权利价值取向的萌芽、自由观念的孕育、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以及近代自然权利学说和社会契约论等方面的探讨,可以认为西方人权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西方对人的自身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是西方有关人的各种价值理念等长期历史积淀和传承的过程.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时期提出的各种人权主张及其作出的相关制度设计是西方文化所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体现,标志着西方近代人权观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是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人权的普遍性,就是人权的一般特征。这种一般性的人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国家,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人权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表现形式的结合,就形成了人权的不同特色。马克思对三大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概括,是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的重要理论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又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一步一步去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现人自由平等发展的权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刑法的人本思想体现在对人性的不同方位的诠释、对人道的追求及人权的保障。在人性方面主要从理性人和经验人的角度进行剖析;刑法人道是反对严刑酷罚,刑法的适用要轻缓;人权保障是确立罪刑法定原则,限制公权、保障自由。  相似文献   

8.
去年春夏之交,在首都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中,提出的一个突出口号就是“要人权”。在一些人看来只有西方资产阶级国家讲人权,有人权,而社会主义中国不讲人权,没有人权,这是一个必须予以澄清的问题。“人权”即人身自由和其它民主权利。它是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为反对封建专制而提出的进步口号。它的理论根据是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洛克、卢棱等人提出的“天赋人权论”。他们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中都是自由平等的,人生来都有平等、自由  相似文献   

9.
人权是人们物质上追求富裕生活、精神上争取公正和自由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历史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人权的获得要靠奋斗、努力和争取。西方“天赋人权”等思想,若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显然是极为荒谬的;若从深层次理解,人人生而自由,生而平等,权利天赋等,都是资产阶级人权思想家们提出的一些鼓舞、激励人们去奋斗、去努力,从而争取应有的权利的口号。因而有其进步意义。我们应该反对的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借用人权口号干涉别国内政的行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人权概念的混乱状况,从逻辑的角度入手,说明人权是人作为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其内涵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权是自由、平等的人所享有的权利,是一种道德权利。其次,法律肯定并保障了人权,同时又限制了它的范围和实现。最后,对现代社会讲,人权是我们的目的,但却是理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法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要通过正义、自由和权利的形式表达出来。法对正义、平等和权利的追求体现着法的目的和归宿。人是法律评价的最高尺度,人的权利是法存在的最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2.
宪政与民主分别同消极自由理念与积极自由理念相对应,也就必然反映两种自由理念的对立统一关系。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分别回答了“谁治理我?”和“我被治理的程度如何?”这两个问题,但它们要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民主主张积极参与和行使国家权力,宪政则强调以保障个人基本权利和自由为目的限制政治权力,两的互补互动、磨合产生了宪政民主制,较为有效地解决了人类政治生活中重大的两难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作为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基本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性的表现方式,通过育人活动表达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意识形态本身,而是一种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使命之外,还应须有作为教育活动的教育性目标,即培养人、塑造人,致力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教育者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非是“传声筒”。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任务,是对国家、社会和个人三重需求的切合,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终极目的;也正是培养人、塑造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训练具有基础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的实效性是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对象的基本素质的形成,而不是立竿见影的。这是作为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作为组织激励手段的因时、因地、因势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瞿菊农的《西洋教育思想史》是中国最早的西方教育思想史著作,对教育思想史研究领域的诸多问题作了深入思考,在思想史研究领域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其中特别指出的是,西洋教育思想史就是人类自由的发展史,肯定人类追求自由的理想,对于今天正在致力于发展民主政治的中国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迁徙自由是一项不可剥夺的公民基本权利,它是人身自由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宪法、国际组织的法律都直接或间接承认并规定了公民的迁徙自由。在我国,建国初期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确认了公民的迁徙自由,其后三部宪法均未作出规定,而目前迫切需要恢复迁徙自由基本权利的面目。公民迁徙自由宪法保障不仅是人权本身以及我国缔结的国际人权公约的要求,也是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所以,它具有必要性;同时,现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宪法监督制度的日益完善,又为公民迁徙自由宪法保障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建筑于其上的社会政治、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统治的手段,具有极大的虚假性。在欧洲现代性产生的过程中,时代的(特别是德国的)意识形态阻碍人们对人类自由解放的正确认识。必须清除意识形态的无稽之谈,将其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法理学按照权利的根据不同,将权利分为道德权利、法定权利与习俗权利.法定权利的背后必然有着一系列的道德原则作为支撑.当代大多数国家的宪法中都将学术自由权作为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其理论渊源历来众说纷纭,但主要的则包括探求真理说,人类福祉说,思想自由说和意见自由市场说.  相似文献   

18.
胡适人权思想的嬗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的人权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的人权思潮中具有重要地位。纵观其一生,胡适的人权思想经历了从倡导“健全的个人主义”、呼吁法治保障人权到主张“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嬗变,这一发展变化充分表明了胡适对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个人自由和民族解放的双重关注。  相似文献   

19.
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类的价值理想和目标,而自由的权利只有以制度的形式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和保证。因而,通过完善各种制度建设,并立足于人的自由权利这一核心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表达自由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与表达自由相邻接的一个问题即是表达自由权的界限问题.在保障该权利的过程中对其边界进行界定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拟从表达自由权的概念出发,从该权利性质、功能的角度来探讨表达自由与公共利益、其它基本权利发生冲突时的解决办法,并试图结合我国实际、在参照美国法律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明晰表达自由权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