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古希腊以来,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一直是西方一种支配性的教育观念,其影响在英美两国影响尤为深远.对博雅教育的研究可以从教育哲学、教育思想史、学术史三个角度进行切入.本文对1890-2005年间教育史(特别是教育思想史)视角的博雅教育研究进行了评述,文章总结了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其局限性所在.最后,文章展望了未来博雅教育思想史研究的可为空间.  相似文献   

2.
所谓教育思想史,就是后人根据人类教育认识的进步和发展,对于历史上出现过的、系统性的、带有普遍性的教育主张的概括和总结,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本真和本原.思想史上的教育问题,全部或至少是大部分并没有真正解决,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在教育思想史上大家讨论的问题中前行.研究教育思想史,对于教育学科发展和教育人才培养转型具有重要作用,也为教育史学科走出危机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3.
教育思想史研究是个动态的过程,时代任务和研究视角的变化,为重新认识教育思想史提供了现实性、必要性和可能性。重新认识教育思想史需要重新界定和扩展其史料范围,突破原有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中国教育思想史"实质上仍然是教育精英思想史.教育精英的思想、政府的教育指导思想和大众的教育思想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三者的错位和磨合过程构成了真实的中国教育思想史--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一般中国教育思想史要求教育思想史研究的对象范围、研究思路以及方式方法都要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要将反映历史上普通人教育思想观念的各种材料与传统典籍、典章一样作为研究的重点,并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经典文献,大胆引入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现象学等学科方法,借助田野考查突破单一书斋式研究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各种教育思想史的著作,从内容上看,也井井有条,但总体上没有成功地揭示教育思想自身的历史,而这恰恰是教育思想史学的核心任务。制约着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方法论和方法问题,如果我们在研究方法论上有所进步,将会获得对教育思想史的重新理解。所谓教育思维,从内容上看,是教育观及其支配下的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这可以让我们从一个横截面了解了人类教育思想的结构,这无疑有利于我们对人类教育思想进行结构性的把握和结构性的分析与综合。从而,当我们面对浩繁的教育思想文献时,不至于思无头绪。进而,当我们进行教育思想创造时,心中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坐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对国内近20年间先后出版的十余种西方教育思想史著作的编撰方式和对教育思想史认识的分析为基础,指出西方教育思想史研究存在着视角单一、视野狭窄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西方教育思想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作者主张更新对教育思想史特性的认识,将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具有实际历史影响的教育认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拓展教育思想史研究视野,丰富史料来源;强调转换研究视角,消除不同编撰方式的人为界限,从教育思想历史发展的整体出发,具体把握教育家所处时代的教育问题、社会条件和知识状况,从动态的角度分析教育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思想主体及其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晨 《教育研究》2012,(3):125-129
国内教育思想史研究中存在模式固化、方法单一、解释力弱等问题。借鉴西方思想史研究方式,对思想的认识应该存在三个层次,即规定思维的逻辑规律、对存在对象的思维把握、主体意识与对象关系中的表现形式。在思想分层和思想流动性概念的基础之上,可构建系统性研究方式。针对教育思想的不同层面,系统性研究方式在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中有着不同的拓展和应用,从而可形成教育思想史研究的多个方向,以此来拓展教育思想史研究的领域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申国昌、史降云合著的《中国学习思想史》一书为研究中国学习思想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以其独有的风格拓展了思想史的研究领域,是当代一部不可多得的关于思想史研究方面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9.
教育思想史的特色在于范围广泛,不只讨论教育理论及思想家的系统作品,更要研究教育实践背后的思想基础。教育的面向很多,研究者应利用世界史的眼光来处理,文化间的相互比较以及世界史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历史活动的内在相关性是近代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可以提供研究的灵感。写作思想史应该有问题意识,本文认为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最大的基础或特色是“事事关心”。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语法学思想史是中国语言学思想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当然,我们在研究语言学思想史时一般更倾向于语言学的整体性,而不是从语言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分别来研究其思想史。基于此,中国语法学思想史研究可以看作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中国语法思想史》可以称为开篇之作。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既要有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拓新,也要有研究领域的平衡发展。由于种种原因,民国经济思想史成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最薄弱的环节。大力加强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不仅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中国当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目前首先要解决好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分期、主线、内容及史料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璐 《文教资料》2010,(7):88-89
葛兆光先生所著的《思想史的写法》作为其著作《中国思想史》的导论,从与传统主流的思想史及哲学史写作不同的角度和思路.对中国思想史写作的若干关键性问题进行了阐释和讨论。本文对葛兆光所述思想史的写法与传统写法的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性阐释.并论述了与思想史的写作和研究相关的思想史命名和思想史文本的真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的思想史著作在当前受到拷问,其合法性一再被质疑。因此,必须准确把握“思想史”的内涵,转换视域,改变设问方式,对思想史进行重新诠释。以清代为倒对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突破进行述评,可为“思想史”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者,笔者这些年一直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准确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从现有的思想史研究而言,抛开“文献”与“阐释”两类最常见的研究取向外,事实上,研究思想史最易招人诟病的就是如何让读者确信研究成果恰当、合理地还原了历史人物的观念与思想;毕竟思想史研究依照其本意,原本就是探究历史人物观念的内涵,如果放弃这样一种观念探究的努力,思想史研究基本也就如同缘木求鱼了。  相似文献   

15.
《地理学思想史》作为地理专业方法论通史教学的主体课程,课程中的哲学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方法难以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将乡土教育引入《地理学思想史》的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的哲学内涵,发挥其方法论的实际指导作用。在具体的应用中应注意使乡土教育的内容切合教学内容、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且强调学生的课程参与性。  相似文献   

16.
学界目前对思想史的学科定位比较紊乱,思想史与哲学史、学术史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化,思想史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科边界等根本性问题正处在探索之中。学界对于思想史学科定位的诸多不确定性,对高校的《中国思想史》课程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涉及《中国思想史》课程性质的界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取舍、教材的编写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将直接关系到《中国思想史》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及教学的效果等。  相似文献   

17.
丁涛  盛健 《鸡西大学学报》2015,(2):35-37,50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思想家做全面的研究,无论是其编"观念的索引",还是注重思想发展的环境和不同领域的交互作用,以及借用西方理论方法等,都是为了全面地看问题,做全面地分析。此外,他对"偏见""成见""主见"三个观念在思想史研究中作了解释说明,强调要超越"偏见",克服"成见",发展"主见"。他还分析了历史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认为绝对客观的史学是不存在的,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8.
中外政治思想研究是人们参与政治思考的重要途径.自中国政治学恢复以来,中外政治思想研究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中国政治思想史和西方政治思想史两大根本研究领域内硕果累累,令人瞩目.近30年来,我国中外政治思想史研究基本呈现出六大基本特征,即政治思想史研究在政治学学术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研究体系不断系统,研究的思维过程渐趋科学,研究内容逐步丰富,研究方法日渐多元以及研究的目的性有效提升.当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时期,中外政治思想史研究只有继续强化本学科研究的学术性、体系性、独立性、开放性、多元性,不断加强研究队伍的科学建设,才能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有力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学思想史作为图书馆学术史一个重要分支,学界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不足之处亦十分明显.学界对中国的图书馆学思想史的研究和探讨分散于各个时期,相关研究成果散而不多.作者通过中田现代图书馆思想史研究范式的构建,梳理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思想史的从整体到个案的学术研究理路.我们今天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要有质的发展和提高,也必须开阔视野,结合与国外的先进学科理论和方法,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气度的中国图书馆学.  相似文献   

20.
英国教育史学家拉斯克和斯科特兰所著的《伟大教育家的学说》重点论述了从柏拉图到杜威共11位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同时还简略评论了20世纪8位教育家的思想.该著作重点突出,论析深入透彻,论点清晰独到,史料翔实,是一部值得阅读的西方教育思想史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