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志  马芳菲 《东南传播》2021,(12):40-43
互联网技术的演进与社交媒体的普及重塑了媒介环境和信息传受方式.社交媒体汇聚了民间传播力量并对意见气候产生了深刻影响.以官方和主流媒体主导的对台传播一直承担着两岸交流的重要使命,然而理论推演及现实状况都证明,对台传播既有的传统渠道正在消减传播力和影响力.研究从多元传播主体、渠道、内容三个维度探讨如何在这个全新场域中提升对台传播的能力,重新构建起对台传播的主导权与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智能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人为中心”的媒介生态,人机交互正在超越传统的控制观,但全新的信息伦理观还未建立起来,从而导致智能化的虚拟数字人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尚不明晰。通过媒介的“可供性”可以判断一个媒介是否“新”,从生产、社交和移动三个角度探讨智能媒体时代媒介的社会属性和全新转向,有利于梳理智能媒体与人的全新关系并厘清虚拟数字人在人机传播中的交互角色。  相似文献   

3.
匡野 《中国编辑》2022,(2):17-22
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群推动了"元宇宙"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元宇宙所具备的高阶万物互联属性将建构出全新的多维跨维信息传播格局.人类沉浸于新格局的信息生态环境系统之中,对于信息媒介的依赖程度以及自身外化拓展实践空间的能力,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信息传播智能深度化与人类媒介依赖深度化的双向累加,元宇宙在给人类带来新一轮赋权的...  相似文献   

4.
沈秋月 《今传媒》2024,(2):15-18
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效果显著、传播范围广泛的特点,给健康传播带来了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优化健康传播效果日益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媒介可供性是一种全新的媒介研究视角,本文对媒介可供性视角下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进行了概述,并基于媒介可供性框架,即生产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梳理了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微信健康传播的创新型实践,并从实践中抽丝剥茧,发现了微信的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社交媒体的健康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智能机器正在被“社会化”建构,人机交互赋予了机器以人类角色;人被数据化、而机器被“人化”;“以人为中心”的传播思维正不断受到新技术的挑战,传播主体被重新界定,机器成了非人类的行动者。这些变革发生于传播的结构性层面,蕴含了深层的颠覆性伦理。人机交互正超出人是控制者的传播观,传统的价值观无法解释和应对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人类将人机交互中异质行动者的互动,仍视为或显或隐的权力争夺,过于关注权力的分配和占有,却忽略了全新的互动关系需要全新的伦理观。人机交互时代的“文化滞后”可能会成为智能技术发展的掣肘,并难以预见未来的危机,人类需要重构人机共生的信息传播伦理。  相似文献   

6.
秦艳华 《中国出版》2012,(19):43-46
手机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具有了传播的功能,或者说手机就是带着信息传播的使命登上历史舞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媒介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基于其独有的传播特征,与既有的各种媒体交相融合,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多主体参与的信息传播新格局已经形成。公民新闻打破了由媒介组织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利益组织垄断媒介传播的垄断局面,与专业新闻机构一起承担着社会信息传播、舆论监督的职能与任务,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左右媒体传播的控制属性和规范力量,可说是对传统媒介控制理论的改写与补充,这一切需要从社会环境、新闻实践和理论演绎三个层面去研究与理解。  相似文献   

8.
前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与广告传播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作为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工具,亦是广告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媒介伴随传播这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与人类社会的演进一脉相承,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显现出越来越高的科技含量,且愈益丰富多样。尽管现代意义上的广告传播是以报刊媒体的大众化为标志,而事实上.自人类诞生起,信息传播与交流就一刻不曾停止,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剩余产品交换及社会分工以来,具有商业性质的广告信息传播就开始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媒介即承担起广告信息传播的载体作用,只不过彼时的广告活动直接与人们的生存、生活需要相关联,媒介的存在也更多地依附于人类自身或现实借代物。  相似文献   

9.
郭薇  于萌 《传媒》2018,(2):79-81
随着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介日益发达和成熟,在传播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结合数字媒介技术发展的现状与特征,以及汉语国际传播的实际,从传播主体、渠道、受众、机制等方面出发,重点探讨了数字媒介技术推动汉语国际传播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0.
数字传播技术诞生以来,不仅催生了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推动了媒介的融合,也在推动着传播主体、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的变化,并由此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程茜 《视听》2021,(1):114-115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红人层出不穷,网红经济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价值链,各主体分工逐渐明晰.在此基础上,对网红传播动因机制的研究可从不同的价值主体进行全面把握,主要分为传播主体、媒介平台、传播受众和资本推手四方面.本文对传播效应进行整体综合分析,以期为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红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媒介融合改变了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其传播场域、传播渠道、传播主体等都发生变化。为了积极应对传播现实,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必须在传播主体、传播渠道等各方面寻求全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媒介息息相关,可以说媒介传播并塑造文化,文化影响了媒介传播。人类社会中无论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还是其他体育、艺术文化等等形式都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特别是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城市文化浸染着媒体的发展。单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形式来看,媒体发展深深地影响着其所在城市的"建筑文化""城市本土风俗"。本文以纸媒《哈尔滨日报》所传播的相关内容作为分析范本研究其传播过程中对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影响与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余人 《出版广角》2012,(8):61-63
从传播学"五要素"来看,中国儿童文学的传播主体是政府、组织、个人;传播内容是优秀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或与之相关的信息;传播的渠道是,不同主体选择或大众媒体或专业媒体;传播的对象是真正喜欢和阅读中国儿童文学的目标人群;传播的效果是兼顾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中国儿童文学传播与推广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播意识与传播技巧欠缺,导致传播效果不理想。只有提高了原创力与传播力,中国儿童文学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昱 《采.写.编》2023,(3):115-117
本研究基于媒介传播力视角,运用量化分析,就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现状、平台建设以及平台优化进行深入研究。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三个维度对作为社交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传播现状进行评价。本文以河套微传媒微信公众号为对象,该公众号隶属巴彦淖尔市广播电视台,本研究致力于挖掘出提升媒介传播力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传播主体功能与推送内容相吻合是提升传播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传播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再到电子传播,人类的生活已被媒体层层包裹,媒介的触角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思维领域。麦克卢汉就此提出了“媒介即是讯息”的理念,这对于把媒介理解为传递讯息的载体的观点来说,无疑是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传播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整个世界都被小小的电脑芯片和细细的网线连接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带动了传播媒介形态和传播模式的转型,传统主流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共存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主要特点.技术支撑以及政府的非绝对控制使得媒介功能从传统被动型向主导型转变,并导致了媒介职责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双重异化.要避免媒介功能异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需要大幅提高公民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更新迭代,国际传播的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场域也更加复杂。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四全媒体”概念。以此为引领,主流媒体需要逐步实现传播内容全程化、传播矩阵全息化、传播主体全员化、传播效果全效化,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力,形成同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高丽华 《新闻界》2013,(16):67-70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WEB2.0时代带来的技术转变,基于WEB2.0技术的社会化媒体以其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等优势成为最受欢迎的互联网应用形式。社会化媒体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从媒介组织、媒介用户、媒介生产等重构了数字时代的传播模式,主要体现在从传播者到"共有媒体"系统的建立;从传播媒介到交互式信息平台的形成;从传播内容到用户创造与分享信息的传播机制;从被动的受众到互动参与的积极用户;从碎片化传播到受众的重新聚合,一系列的变革要求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必须以用户参与、即时互动和信息共享为核心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20.
周志懿 《军事记者》2006,(11):50-51
近年来随着媒体形态不断丰富,学界对传媒行业的理论研究从“注意力”过渡到了“影响力”。影响力是指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被受众接收并接受,进而改变其态度和行为,产生对传播主体有利的力量。站在传播主体的角度来讲,影响力无疑是他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无论是社会公共主体所追求的社会影响力还是广告主所追求的能促成销售的广告影响力。然而站在媒体内部的竞争角度上说,则更多的侧重于传播过程的竞争,因为更有效的传播方式与手段必然产生更好的影响力。一、什么是媒体的传播力纵观学界对“传播力”的研究,除了广告界与电视媒介方面对传播力一词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