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蒲向明 《档案》2017,(9):44-49
西北联大学子王乐恺、卜宪基是陇南师范教育的肇始者和力行者,但在历史走过了80年后的今天,关于他们生平事迹的载述时有不确甚至舛误。经考王乐恺籍贯甘肃省成县抛沙镇,1910年出生,1960年辞世,毕业于西北联大的时间在1938年夏,同年秋出任成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校长,为陇南师范教育的开创者。卜宪基为王乐恺大学同班同学,山东日照人,生于1915年,2004年去世,西北联大毕业之初受王乐恺邀聘,出任陇南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教导主任,为陇南早期师范教育做出了贡献,后转任西北技专执教,新中国成立后调往山东,成为著名农经专家。  相似文献   

2.
正由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栖霞区档案局(馆)合编的介绍黄质夫(1896—1963)从事乡村师范教育的《师之范——黄质夫在南京栖霞》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面世。几十年来,我国出版的关于研究乡村教育的书并不多,关于研究乡村师范教育的图书更少了,为一位乡村师范学校校长立传的正式出版物更难见到。在黄质夫离世50周年前夕,南京市栖霞区的方志档案部门和教育部门能花费如此财力人力,为黄质夫先生立传,并在北京的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可  相似文献   

3.
黄质夫与乡村师范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质夫先生(1896—1963),江苏仪征人。早年以第一名考入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他从1924年起,投身乡村师范教育20年,先后创办了我国早期乡村师范学校界首乡师、著名的栖霞乡师、位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僻山区的国立贵州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4.
俞海 《传媒观察》2006,(5):45-46
为了采制大型新闻专题片《莱茵河与长江的对话》,我们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派出了五人的摄制组在德国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其间我们专门到德国电视二台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学习与考察。正值中国电视特别是电视新闻改革方兴未艾之际,诸多的实践与思考,诸多的感想与困惑,在近观德国同行的实践,与德国同行的切磋交流中,我们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想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档案管理在记录乡村历史、传承乡村文化和促进乡村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乡村档案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化水平低及人才短缺等。文章将深入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档案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以期为乡村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关注,共同推动乡村档案管理的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郑春风 《新闻大学》2023,(3):15-27+119-120
乡村儿童手机实践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赣南地区GH乡为田野场域,采用民族志方法,从童年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对乡村儿童手机实践问题展开讨论。当前乡村儿童手机实践关联着其日益生发的新内涵:一是日常交往的在场集体性式微与个体化形态兴起;二是内部跨村落地缘、人缘的交往关系发展;三是揭示与介入乡村儿童的去制度化转变过程;四是将被遮蔽、被忽视的儿童生活世界带出,并推向乡村儿童问题的前台。文章提出社会需要对乡村儿童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型有全新的认识和行动。  相似文献   

7.
张微  彭兰 《传媒观察》2023,(11):13-21
本文将历史分析视角与田野调查方法相结合,基于“网(技术)-人-村-业”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变化,呈现政策主导的技术扩散、建构日常的技术赋能与回归本土的技术创新的三重乡村互联网技术实践模式。从互联网信息服务“站点模式”、互联网基础设施“下乡模式”到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战略模式”,自上而下的技术扩散使得乡村能够在互联网浪潮中入网、上网、受惠于网,但也面临“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尴尬境地。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融入乡村日常生活,村民的技术实践体现出自下而上的影响力。农村网店、淘宝村和直播带货等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创收模式,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变革了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乡民公共生活空间、家庭生活空间和劳作的方式与空间都在被技术重新建构。随着互联网扶贫将技术红利进行再分配,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与自下而上的群众实践汇聚在脱贫攻坚的行动目标下,形成了一种多方共建、生态思维和以人为本的乡村互联网技术创新实践模式,这一模式在智慧农业和智慧乡村的建设中彰显出了“本土化智慧与创新”的可持续生命力。中国乡村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互联网技术实践之路。但技术给乡村带来的影响是复杂的,在人与技术的“共谋”之下,乡村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意义]构建乡村文化治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二维层级体系,指引以标准化增强城乡文化均衡可及建设的治理实践。[方法 /过程]以《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与服务规范》为核心的乡村文化治理国家推荐标准,在内容框架上围绕农村文化管理与服务的原则要求、基本内容、管理运维、评价改进提供规范指向,为均衡可及发展政策锚点下的多元实践样态探索提供支持。不同省市形成的“美丽乡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非遗乡村”文化治理地方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乡村文化管理与服务的多元实践模式发展。[结果 /结论 ]我国乡村文化治理形成以国家标准为经、地方标准为纬的标准体系框架。现有标准体系尚缺乏乡村文化服务的区域差异指标、缺失乡村文化参与的多元共治规范和缺少乡村文化场景的具体实施细则等,公共部门应从全域治理标准体系、专项治理标准内容、数字治理标准进路和场景治理标准向度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短视频激活了农民和乡村的"可见性",促成了农民的"出场"。乡村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背景"被嵌入叙事结构中,农民在经济生产、文化传播、日常生活中的自主表达、能动创造和自觉振兴的意愿得到展演。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短视频呈现出一派热闹且多元的景象。同时,随着商业资本和城市文化的入侵,农民的身份被表演,创作被褫夺,主体被遮蔽,农民主体性的实现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也面临诸多问题,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0.
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进入新阶段。这一政策经过近八年的实践,在免费师范生培养特别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中凸显出一些实际问题。本文通过对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华中师范大学三所部属师范大学一、二年级免费师范生开展调研,分析部属师范大学对免费师范生职业技能培育现状,为深化低年级免费师范生职业技能培育规划提供参考与支持。  相似文献   

11.
杨丽新 《图书馆》2023,(8):26-33+90
当前乡村文化供给面临着供需结构性失衡、文化供给形式化以及文化供给碎片化等诸多实践困境,不利于乡村文化的有序稳定发展。四川省彭州市通过整合市场供给端与政府供给端实现了资源的再组织化,通过对内生的文化精英的挖掘与培育实现了文化主体的再组织化,通过文化载体与文化平台的扩展实现了文化空间的再组织化。这种从资源、主体与空间三大维度探索出的乡村文化供给模式,推动了农民“剩余时间”组织化、文化服务的“在地化”以及公共文化空间的再造,产生出强化个体生活秩序、激活社会关联纽带以及隐形治理资本生产的实践效能,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乡村纪录片在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方法】综合采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结果】显示目前乡村纪录片存在诸多问题。分析其在传播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论】乡村纪录片应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打造有品质的乡村题材纪录片;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传播,吸引受众群体;结合先进科技,呈现乡村最美视觉盛宴。  相似文献   

13.
2005年4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二学生李强的调查报告《乡村八记》得到温家宝总理的高度重视,温总理批示说:"《乡村八记》是一篇有内容有建议的农村调查,记事真切、细致、生动,读后让人了解到农村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在加强出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过程中,作为一种专门面向农民出版发行的“农村版图书”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中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实践创新。它是在党的领导下由不同出版机构协同选编用以服务农村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和日常生活需求的一种出版实践,通俗易懂和价格便宜是这类出版物的核心特征,这也充分反映它实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农村版图书”的出版实践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读物的出版启示是:加强党的领导,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以新农人为中心,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版本再生产,服务乡村社会中的各种场景建设,从而打通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5.
【目的】2022年开始乡村振兴战略已从谋篇布局转向全面推进阶段,数字乡村、乡村文化建设、多样化发展农村产业新业态将成为新的实施领域。元宇宙作为最新的媒介信息组织与呈现技术,在理念与技术层面均为以上三个方面的实践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方法】通过内容分析对元宇宙技术内涵与外延进行讨论,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可行性。【结果】发现在乡村振兴的数字乡村等与元宇宙契合,元宇宙能构建自动化农业生产场景,休闲农业文旅元宇宙场景,农业博物馆元宇宙场景等。也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三个目标实现中发挥价值。【结论】进而全面塑造线上线下经济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造乡村旅游业新模式实现元宇宙乡村旅游,挖掘乡村文化价值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形态。  相似文献   

16.
正自2005年以来,河南出现了一系列正面人物报道,其中谢延信和李灵分别是2007年度、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二人身上有诸多相似元素,但对二人的宣传却体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同的传播特点。对比二人的宣传历程,会让我们得到某些启发。  相似文献   

17.
<正>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不仅是清末民国初期著名的改良主义者,还是出色的教育家。他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讲学任教。梁启超首论师范教育,批判传统教师教学中的流弊,倡行教学革新及新教学方法实践。他的教师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开启了我国  相似文献   

18.
“人物档案”,亦称“名人档案”。师范院校的人物主要指在师范院校学习和工作过、在各行各业中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很大成就、对学校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包括校友和教职员工。人物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档案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纵观中国师范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民主革命时期,师范教育为我国培养了许多革命、军事、教育等方面人才,推进了中国革命进程;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群体发挥其积极性,在“城市—乡村”二元化结构的推拉之下,近年来大量农村大学生、青年农民工返回乡村,加入乡村建设之中。然而,返乡青年在乡村话语权的缺失、社会参与乏力导致其在乡村的弱主体性地位。通过返乡青年在短视频中的“凸显”来管窥其主体性构建的可能性。新媒介环境下,返乡青年通过短视频提升其话语权、构建“新农人”身份、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然而主体性的构建还需要培育青年主体意识、搭建乡村实践平台、强化社会支持网络等多举措并举。  相似文献   

20.
<正>陈鹤琴(1892—1982)是当代中国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的"幼教之父"及中国的福禄培尔。在其长达七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陈鹤琴对学前教育、师范教育、儿童心理、文字改革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都进行了创新性的实践及探索。学前教育思想是陈鹤琴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1925年出版的《家庭教育》一书,是当时中国一本罕见的家庭教育畅销书,同时对我国家庭教育,特别是学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