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般说来,广义的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  相似文献   

2.
德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敏 《教书育人》2012,(3):102-103
一德育概说1德育的含义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  相似文献   

3.
钱媛楠 《考试周刊》2012,(49):99-100
一、英语和德育的关系(一)什么是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  相似文献   

4.
教育和德育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和德育均指学校教育和学校德育。所谓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  相似文献   

5.
教育和德育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和德育均指学校教育和学校德育.所谓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一、德育过程概述一般而言,我国学校德育是指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德育过程即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传递社会实践经验并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们对于教育,通常有这样三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生活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指义的教育,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本所讨论的教育是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德育的具体含义一直以来都没有恰当的解释。单讲"德",让人首先想到的则是道德、品德;而单讲"育",让人所能想到的则是教育。在狭义的范围内讲德育则是指学校的教育。具体地说,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者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  相似文献   

10.
教育从定义上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  相似文献   

11.
车广吉  车放 《辅导员》2009,(14):87-87
德育隶属于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指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那么,德育自然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即社会德育和学校德育。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德育,都包含着人与物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透视德育的主客体关系,认为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人之间的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戈柔 《中学教育》2003,(1):15-16,18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 ,是学校文化的内容 ,也可以说是学校社会互动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开展德育的过程就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德育目的与计划的实现 ,不是一种按照教育者的要求实现的当然的结果 ,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互动中相互协商的结果。由此可见 ,德育中的师生互动是德育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因此 ,分析德育中师生互动这一问题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运行 ,尤其对改变目前学校德育“滑坡”、“低效”等现象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  相似文献   

13.
张静 《教育艺术》2006,(6):8-10
教育从定义上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小学德育是小学教育阶段推行的道德教育活动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 ,而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它是指教育者根据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 ,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那种教育活动。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各方面都处在奠基阶段。小学的奠基程度如何 ,对于小学生以后的成长乃至一生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果小学时期的基石奠正了 ,那么人生的大厦也就牢靠了 ,因此研究小学道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小学道德教育属于启蒙教育。何谓启蒙 ,《辞海》解释为…  相似文献   

15.
郭庆 《考试周刊》2014,(40):60-61
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高中数学中的优化问题体现出研究性学习中的德育教育。文章就三道优化问题作阐述。  相似文献   

16.
曾勇  黄芳 《四川教育》2001,(2):20-21
传统的德育理论认为:学校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和教育”;客体是指学校德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它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而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始终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中应居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现象。教育分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狭义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信息网络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要提高德育水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更是困难重重.笔者认为,在学校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大有裨益.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20.
殷建军 《考试周刊》2009,(31):151-151
1.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